《矿物岩石学》综合复习资料答案第一章结晶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单形:由同形等大的晶面组成的晶体。
2、双晶:是指同种晶体的规则连生,相邻的两个单晶体间互成镜像关系,或其中一个单晶体旋转1800后与另一个重合或平行。
一、名词解释1、光率体:它是表示当光波在晶体中传播时,光波的振动方向与相应振动方向上折光率值之间关系的立体图形。
第六章造岩矿物总论一、名词解释1、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由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物体。
2、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平均含量的质量百分数。
3、吸附水:吸附水是以中性水分子形式被机械地吸附于矿物颗粒外表面或孔隙中的水,不参与组成矿物的晶格,因而不属于矿物固有的化学组成。
4、结晶水:以中性水分子形式参与构成矿物晶体结构,其数量固定,并遵守定比定律。
5、结构水:以OH-,H+,H3O-的形式参与组成矿物结构的水,在结构中占一定比例。
不容易失脱。
6、结晶习性:生长条件一定时,同种晶体总能发育成一定的形状,这种性质称为晶体的结晶习性。
7、晶面条纹:指在晶体的晶面上出现且沿一定方向排列的直线状条纹。
8、标型矿物:是指只能在某种特定的地质作用中形成的矿物。
它是单成因的,它的出现可作为成因上的标志。
9、矿物的标型特征:同种矿物晶体形成于不同的地质作用条件下,因而在晶形、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性质上表现出一定差异,这些差异能指示矿物的生成条件,这些差异叫矿物的标型特征。
第七章造岩矿物各论一、名词解释1、硅氧四面体:组成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sio4]4-配位四面体。
第八章岩浆岩总论一、名词解释1、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是岩浆在内力地质作用下,由地壳深处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1、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是岩浆在内力地质作用下,由地壳深处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形成的岩石。
2、粗玄结构:指在岩石中,在排列不规则的较自形板条状基性斜长微晶间的空隙中,充填有若干细小的粒状辉石和磁铁矿,称为粗玄结构,又称间粒结构。
3、花岗结构:在花岗岩类岩石中,暗色铁镁矿物和斜长石相对为自形,碱性长石大多为半自形,而石英为它形充填于不规则结晶间隙中,这种大部分矿物的半自形粒状结构称为花岗结构4、反应边结构:在岩浆冷却过程中,早先结晶的矿物与熔浆继续发生反应,当这些反应不彻底时,在早先形成的矿物外围,形成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它完全或局部包围着早结晶的矿物,这些结构称为反应边结构。
5、气孔构造:岩浆喷溢出地表后,在冷去过程中,岩浆中尚未逸出的的气体,上升汇集于熔岩流顶部冷凝后留下的气孔称为气孔构造。
6.辉长结构:辉石与斜长石的自形程度相似,均为半自形粒状,且粒度近于相等,相互穿插地不规则排列,称为辉长结构。
7.粗玄结构:指在岩石中,在排列不规则的较自形板条状基性斜长微晶间的空隙中,充填有若干细小的粒状辉石和磁铁矿,称为粗玄结构,又称间粒结构。
8.辉绿结构:与粗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是在斜长石组成的架状空隙中充填着大块辉石,有辉石颗粒、磁铁矿充填。
9.花岗结构:在花岗岩类岩石中,暗色铁镁矿物和斜长石相对为自形,碱性长石大多为半自形,而石英为它形充填于不规则结晶间隙中,这种大部分矿物的半自形粒状结构称为花岗结构。
10.煌斑结构:特点是富含铁镁矿物,具有特殊的斑状结构。
铁镁矿物不论在斑晶中还是在基质中都会呈全自形,而且斑晶含量一般很高,这是煌斑岩所特有的结构。
第十章变质岩总论一、名词解释1、变质岩:它是在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再注入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一系列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经受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变质而成的岩石。
2、正变质岩:原岩为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后所形成的变质岩为正变质岩。
3、变成构造: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称为变成构造。
主要由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形成。
4、变成构造: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称为变成构造。
主要由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形成。
5、变余构造:原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完全,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原岩的结构特征,形成了变余结构。
6、片麻状构造:是在变质程度较深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变质作用。
其特征是在变质岩中大量出现粒状矿物,岩石颜色深浅相间成条带状,数量不多的片状、柱状矿物与粒状矿物相间成带,成断续不相连的定向排列。
7、片状构造:是变质岩中极为常见的构造类型,矿物结晶更粗,具显晶质粒状变晶结构。
矿物颗粒一般肉眼可以分辨,主要有大量片状、柱状、针状等矿物和部分矿物平行排列而成。
第十一章 变质岩各论一、名词解释1、动力变质岩: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称为动力变质岩。
2、区域变质作用:指大面积分布的,作用因素复杂的一种变质作用。
由温度、均向压力、定向压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流体的综合作用造成的。
《矿物岩石学》第8 页共12 页1、变质岩:它是在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再注入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一系列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经受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变质而成的岩石。
2、正变质岩:原岩为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后所形成的变质岩为正变质岩。
3、变成构造: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称为变成构造。
主要由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形成。
4、变成构造: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称为变成构造。
主要由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形成。
5、变余构造:原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完全,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原岩的结构特征,形成了变余结构。
6、片麻状构造:是在变质程度较深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变质作用。
其特征是在变质岩中大量出现粒状矿物,岩石颜色深浅相间成条带状,数量不多的片状、柱状矿物与粒状矿物相间成带,成断续不相连的定向排列。
7、片状构造:是变质岩中极为常见的构造类型,矿物结晶更粗,具显晶质粒状变晶结构。
矿物颗粒一般肉眼可以分辨,主要有大量片状、柱状、针状等矿物和部分矿物平行排列而成。
一、名词解释1、动力变质岩: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称为动力变质岩。
2、区域变质作用:指大面积分布的,作用因素复杂的一种变质作用。
由温度、均向压力、定向压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流体的综合作用造成的。
一、1、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岩浆是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5、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1、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它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2. 片状构造指岩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状和粒状矿物都呈平行排列。
3、岩浆岩指主要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却而形成的岩石。
4、侵入岩指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为侵入岩。
5、辉绿结构斜长石和辉石颗粒大小相差不多,由它形单个辉石颗粒填充于较自形板状斜长石晶体所构成的近三角形空隙中。
6、脉岩是指充填构造裂隙呈脉状产出的火成岩类。
7、砂岩是指粒度为2-0.0625毫米的砂占全部碎屑颗粒的50%以上的碎屑岩。
8、内碎屑是盆内弱固结的碳酸岩沉积物,经岸流.潮汐及波浪等作用剥蚀破碎并经过再沉积的碎屑。
9、矿物: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天然物体。
大多数为结晶的单质或化合物。
10、对称型:在结晶学中,把结晶多面体中全部对称要素的总合称为对称型。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沉积岩是地表及地表不太身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
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2、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称为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坚硬岩石的过程。
3、杂基是指沉积岩中粒度小于0.00319mm的机械沉积物。
5同生作用系指沉积物沉积下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部与底层水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和反应。
6沉积岩的构造是指岩石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它是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及固结之前形成的。
7砂岩是指粒度为2-0.063mm的陆源碎屑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
8页岩指具有纹理及页理的泥质岩。
9沉积相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是一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具有一定岩性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沉积物(沉积岩)。
10硅质岩是指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以及某些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富含二氧化硅(一般大于70%)的岩石。
1、风化作用就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2、重结晶作用矿物成分借溶解.局部溶解及固体扩散等作用而重新排列组合的现象。
3、内碎屑是盆内弱固结的碳酸岩沉积物,经岸流.潮汐及波浪等作用剥蚀破碎并经过再沉积的碎屑。
4、鲕粒直径小于2MM的球状-椭球状的颗粒,由一圈或多圈规则的同心纹.围绕一个核心组成。
5、水平层理产于细碎屑岩和微晶灰岩之中,细层平直并与层面平行,细层可连续或断续,细层的厚度常只有几毫米。
形成于比较弱的水动力条件。
6、直径大于2mm的陆源碎屑,其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砾岩。
7、斜层理指在层的内部由一组倾斜的细层与层面或层系界面相交,故又称为斜层理。
8、波痕是非粘性的沙质沉积物层面上特有的波状起伏的面状构造。
9、泥裂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4、结构:是指岩石的组成部分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5、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一名词解释:2.波痕是非粘性的沙质沉积物层面上特有的波状起伏的面状构造。
3. 特征变质矿物是仅稳定存在于很狭窄的温度-压力范围内的矿物。
4. 片麻状构造制岩石具晶质变晶结构,以粒状矿物为主,片状或粒状矿物定向排列,其中片状矿物不连接,被粒状矿物所分隔。
5.侵入作用指岩浆上移侵入到地壳之中的过程。
6.岩基是最大的巨型侵入体,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平面上通常呈长园形。
7.主要矿物指在延伸中含量多,并在确定延伸大类名称上起主要作用的矿物。
8.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的为基质。
9、晶体是具有格子状构造的固体。
10、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学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质。
1、变质岩在变质作用条件下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2、变质作用是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的变化或地壳与地幔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重要地质作用。
它基本是在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或应力作用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改变,同时形成相应的变质岩石。
4、变质岩的结构是指构成岩石各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混合岩由浅色花岗岩物质和暗色铁镁质变质岩共同组成的一种宏观上不均匀的复合岩石,地质学上称为混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