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案例分析(原题库)

心理学案例分析(原题库)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

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

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

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

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

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

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

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可是,结果并非如此。

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

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

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

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

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5、在一次识记效果的考查试验中,对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呈现下列两行数字,然后让他们进行书面再现。

甲组:7142856112224;乙组:7,14,28,56,112,224。

试验结果表明乙组被试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

请用识记原理分析其原因。

答:因为甲组呈现的一组数字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被试只好采用机械识记;乙组呈现的一组数字中包含着明显的倍数关系,容易为被试所理解而进行意义识记。

识记原理表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因而,乙组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

6、1922年党派萧楚女同志去四川开展工作,他应邀担任了《新蜀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

由于他文笔潇洒,很快名声大振,后来竟有不少男青年写来求爱信寄至编辑部。

请你试分析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

答:这是由再造想象所引起的错觉造成的误会。

萧楚女同志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语言的描述,“楚女”人们很可能理解为“楚楚动人之女子”,在头脑中产生“楚女”的再造想象。

所以,有些男青年就写来求爱信。

7、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先点名,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另一种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

你认为哪一种做法比较好?为什么?答:第二种做法比较好。

这是因为:(1)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向全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能使学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被提问的可能,从而能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2)面向全班先提问后点名,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对思维活动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8、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感情表达 = 7 % 的言词 + 38 % 的声音 + 55 % 的面部表情。

你认为这个公式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答:这个公式说明了人的情感具有信号交际功能,信号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人的表情实现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其中面部表情占的比例最大。

9、革命烈士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请通过这一实例说明什么是意志,并分析说明江姐的意志品质。

答:江姐为了革命的利益,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坚贞不屈,自觉地忍耐着严刑拷打的痛苦,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

这个事例说明,意志是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江姐在狱中同敌人斗争的事例,表现出江姐的意志品质有:(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10、王胜川老师被誉为工读教育专家。

有一次,两个学生打架,大的一下把小的推倒在地,两个扭结着来见王老师评理。

王老师非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起来了:“看到你们的进步,我真高兴。

打架是你们多年的恶习,可你只推了他再没有打下去;而你呢,也没有还手。

要是过去,非打个你死我活不成。

是不是?”一席话,像春风化雨,说得两个学生都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原来他们都进步了,老师不说自己还真不知道呢!请分析说明王胜川老师采用的这种方法运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运用的是保护自尊心,激发上进心的原理。

王老师善于在学生身上发现被淹没在错误、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激发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

11、在小学低年级儿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同学之间因小事争吵不休,互不谦让,然后到老师那里去“告状”。

请分析说明低年级儿童为什么喜欢“告状”?答:低年级儿童喜欢告状,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道德评价能力的启蒙期,对于是非好坏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肤浅的特点,加之儿童年龄小,情感易外露,所以往往因一点小事就引起矛盾,而解决矛盾只好找自己最信任的老师。

这是儿童喜欢“告状”的主要原因。

其次,低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常常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善于分析自己的行为。

所以争吵时都以为自己有理,谁也不认输,那就只好找老师评判。

再次,儿童找老师“告状”,也说明他们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在儿童的心目中,老师最公正,所以找老师“告状”。

而老师处理“告状”的过程,就成了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过程。

12、有这样一个实验: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呈示给两组学生(被试)看,在看之先,主试告诉甲组说:“这是一名罪犯的照片”;而告诉乙组说:“这是一名科学家的照片”。

看过之后,两组学生分别描述照片上的这个人的形象如下:甲组:(罪犯的形象)深陷的双眼隐藏着凶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干罪恶勾当时的“死不回头”。

乙组:(科学家的形象)深陷的双眼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流露出睿智的目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克服困难的毅力。

请分析说明这个实验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什么。

答:这个实验说明了“先入为主”的成见效应的作用。

认知者对被认知者事先有一种“成见”,会妨碍认知者看到被认知者的真正特点。

这种“成见效应”对形成一个人的初步印象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倾向,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心理。

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这样的“成见效应”。

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预防和纠正这种“成见效应”。

13、东汉名将马援,小时候并不怎么样聪明。

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十二,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

马援见了又羡慕又惭愧。

他哥哥安慰说:“朱勃是小器,早成;你是大器,晚成。

”马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努力,更加刻苦,后来很有作为,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牛顿出生的时候是个奄奄一息的病婴,体重只有三磅,素质很差。

稍大一些也看不出有什么惊人的智慧。

可后来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成了伟大的物理学家。

试从这两例来说明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什么差异,教师在培养人才时应当注意些什么?答: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这两例都是非早慧者“大器晚成”的典型。

人的资质才能确实存在着高低不同和表现早晚的差异,既有“早慧”,也有“大器晚成”。

马援和牛顿都属于“大器晚成”。

教师的职责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我们一方面应该及早地发现超常儿童,对他们加以精心培养;另一方面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启发教育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能得到发展,不能只抓“尖子”而忽视了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

14、儒林小学六年级有这样几名学生:张勇强,男,热情,直率,做事果敢但有点急躁,容易发怒,常与同学吵嘴打架。

杨敏丽,女,活泼爱笑,情绪多变,动作敏捷,说话快,写字慌,上课不专心。

王拴成,男,沉着耐心,说话迟缓,对人冷漠,不好交往,学习特别认真踏实,但脾气有点执拗。

刘玉兰,女,柔弱易倦,富于自我体验,爱写日记,胆子小,做事格外细心。

请分析说明这四名学生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答:张勇强,属胆汁质;杨敏丽,属多血质;王拴成,属粘液质;刘玉兰,属抑郁质。

张勇强一类胆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尽量避免心理冲突,千万不要激怒他们,要耐心启发和协助其养成自制的好品质。

李敏丽一类多血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应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使其不感到无事可做,让其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养成扎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王拴成一类粘液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注意以情动情,不能以冷对冷,也不能求之过急,要允许其有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

刘玉兰一类抑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切忌公开批评指责,要加倍关怀体贴她们,可根据这些学生的能力、体力状况适当降低或调整要求,鼓励她们积极进取,勇敢前进。

15、做一个小实验:把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做数学练习,这两组学生的演算能力基本相同,练习内容也相同,不同的是练习方法。

甲组由老师改正练习作业,乙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改正,并将每天练习的正确与错误答案列成表,使学生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况。

一学期后,乙组学生成绩提高比较快。

请分析说明乙组学生进步比较快的原因。

答:这是乙组学生做练习时,在老师指导下自己检查练习结果,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加以改正,这样做比起甲组来,乙组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练习成绩,知道自己的演算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同时,由于乙组学生了解自己每天进步的情况,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心,因而,乙组学生的练习成绩进步比较快。

16、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在面临学习、纪律都差但爱好体育活动的班级时,常常先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或提出在运动会上争优胜的目标,待经过全体努力取得成绩和名次后再让大家谈感受,总结经验,引导班集体向“四好”奋进。

结果全班学习进步很快。

请分析说明这种教育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利用的是动机迁移的心理学原理。

由于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的强烈动机的支配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条件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取得了只要下决心齐心奋斗就能为集体争得荣誉的经验,他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劲头与经验迁移到学习、纪律上来,成为推动学习的力量,使班级面貌大为改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