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傣族舞蹈教案表格1

傣族舞蹈教案表格1

2.解决难点办法:
①采用以“看、练”的训练方法通过老师具体的示范、比喻、讲解、对比、模仿练习来体会手形、手位、“三道弯”等动作的形成特点并逐个纠正动作准确位置。
②采用集体、分组、个人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感知到傣族舞的风格及动律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感知动作形成要点,学会学生之间相互纠正动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审美的能力。
2.教材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以能力为主线的编写特色。
3.本教材的教学光盘与教材紧密相关,通过本张教学光盘能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能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傣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动作特点。
2.技能目标: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掌握傣族舞蹈基本手形、手位,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断提高舞蹈鉴赏、表演的能力。
学习方法
1.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2.在练习中学生运用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
3.自我创编: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手形、手位的基础上,进行手形、手位的简单的创编小组合。
教具准备
VCD机、电视机、电脑、背投、音响等
教学过程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上课准备0-1
2.第二节学生在欣赏和掌握傣族舞的动律和舞蹈特点之后,引导学生模仿傣族舞蹈基本动作,根据音乐发挥学生表现力,通过亲身体会来加深对傣族舞蹈特点的印象。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是今年的新生,年龄在15—17岁之间,属于青春发育中期。因文化和生长环境,没有进行过舞蹈等专业的训练,她们希望通过舞蹈课的学习不但能训练自己的外形,而且还可以学到能够运用于以后工作中的舞蹈技能,而学习舞蹈正符合她们的兴趣,所以她们上课的积极性高,在课堂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即使曾经从来没有接受过舞蹈训练的学生,也能克服一开始的害羞、自卑,变得自信和乐于展现自己,而且把这种感觉延续到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3.分层教学法: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因此要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性和性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体现“区别对待”原则。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身体素质,将她们分为三组(提高组、基础组、学困组),在教学中对不同的组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教法,安排适当的运动量。
3.分层教学法: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因此要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性和性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体现“区别对待”原则。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身体素质,将她们分为三组(提高组、基础组、学困组),在教学中对不同的组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教法,安排适当的运动量。
3.本教材的教学光盘与教材紧密相关,通过本张教学光盘能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能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示范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2.采用“欣赏——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傣族舞蹈动作的要领。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参赛课题:傣族舞蹈—基本手形、手位;手形、手位组合
参赛教师
董金玲
单位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
专业班级
11秋学前教育
授课教材
舞蹈
课时
2
授课类型
技能课
学情分析
学生是今年的新生,年龄在15—17岁之间,属于青春发育中期。因文化和生长环境,没有进行过舞蹈等专业的训练,她们希望通过舞蹈课的学习不但能训练自己的外形,而且还可以学到能够运用于以后工作中的舞蹈技能,而学习舞蹈正符合她们的兴趣,所以她们上课的积极性高,在课堂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即使曾经从来没有接受过舞蹈训练的学生,也能克服一开始的害羞、自卑,变得自信和乐于展现自己,而且把这种感觉延续到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基本手形练习:学生图片模仿或模仿老师进行练习。
(1)根据要领进行掌形练习,学生做好动作,教师依次纠正。分组练习,学生互相评价动作的正确性。
播放图片,图片上写着几种手形、手位名称和动作要领。
播放视频,让学生领会并掌握动作要领。
通过教师具体的示范、比喻、讲解、对比以及学生的分组练习,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动作要领。
②学会简单的傣族舞蹈组合——小鱼戏水。
3、解决重难点办法
①采用以“看、练”的训练方法通过老师具体的示范、比喻、讲解、对比、模仿练习来体会手形、手位、“三道弯”等动作的形成特点并逐个纠正动作准确位置。
②采用集体、分组、个人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感知到傣族舞的风格及动律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感知动作形成要点,学会学生之间相互纠正动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审美的能力。
4.“职业情景”教学法: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法、组织手段上都应体现与专业结合的特点。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模拟职业场景(如幼儿大班孩子的舞蹈教学)。提高舞蹈教学与专业培养的关联度与教学的实效性。
5.根据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要求及班级学生特点、能力的分析,教师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风土人情,了解地域特点,倾听傣族乐器演奏的作品,培养美好情感。欣赏《傣族舞蹈》作品,让学生观察傣族舞的风格特点,扩展知识面和思路。
教学方法
1.示范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2.采用“欣赏——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傣族舞蹈动作的要领。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3.自我创编: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手形、手位的基础上,进行手形、手位的简单的创编小组合。
教学目标
(技能、知识、情感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傣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动作特点。
2、技能目标: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掌握傣族舞蹈基本手形、手位,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断提高舞蹈鉴赏、表演的能力。
对身体条件较好的学生(提高组),要加强技术指导,增加动作的难度,使她们克服自满情绪,不断的学习舞蹈技能。对身体条件一般的学生(基础组),要使她们树立信心,坚持练习,为能使获得更好的舞蹈技能而刻苦磨砺。对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学困组),首先要唤起其热情,多加辅导,经常关心和帮助,有效地增强体质,积极投身于自觉练习的行列中去。
其它教学资源
课件、视频资料、图片。
设等)
一、教学思路与设计
(一)教学思路
(1)教学中欣赏傣族舞蹈,注意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舞蹈表现形式和掌握傣族舞的动律和舞蹈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艺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很好地了解热爱和珍惜保留,还要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发展。
推荐部门(盖章):中专部填报时间:2011年11月11日
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设计人
董金玲
系部
中专部
教学内容
傣族舞蹈—基本手形、手位;手形、手位组合
教材
(作者、版本、章节)
《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吴彬主编(民族民间舞蹈部分——傣族民间舞蹈)
《中国舞蹈考级4——傣族舞蹈组合》
《傣族舞蹈手形、手位》——视频资料
3、情感目标: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活动,提高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基本动作的训练中注意渗透情感的表达,创造“情、韵、美”境界,感受学习舞蹈的愉悦心情。通过民族舞的学习培养民族的自豪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及处理
1、重点:
①掌握傣舞的基本手形、手位。
2、难点:
①傣族舞蹈“三道弯”的体态造型(臂部、腰部讲求曲线美),身体的斜靠感,动作协调与韵律美。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傣族舞的基本手形、手位、动律及舞蹈特点。
(3)通过欣赏傣族舞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傣族人民生活、环境、习惯、服饰、音乐等相关的人文知识,培养民族情感和尊重各民族文化。扩展知识面,提高鉴赏、审美能力。
(二)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本节课将学习傣族舞蹈的基本手形、手位及组合。
1.第一节了解并学习傣族舞蹈的基本手形、手位,领会知识技能要领。
播放《站队进行曲》。
通过《站队进行曲》组合,进行课前准备。
上课前准备工作。
情景导入1-5
播放“傣族舞蹈”(视频)。师说:舞蹈来源于劳动、生活,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那里地理优越,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孕育的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善良多情。提出问题:傣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盘腿坐在地面认真观看视频,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回答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优秀的民族艺术作品的同时,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激发她们学习傣族舞蹈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作用
1.《舞蹈》依据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及幼儿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的要求,强化了书中的技能训练,吸收了近年来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入选了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气息的舞蹈范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情感目标: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活动,提高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基本动作的训练中注意渗透情感的表达,创造“情、韵、美”境界,感受学习舞蹈的愉悦心情。通过民族舞的学习培养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重点是:掌握傣舞的基本手形、手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