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极电势

电极电势


2

2
2
0.894V
2
可见,由于氢超电势的存在,H2析出困难的多; 即使在 pH = 4 的溶液, H2析出也在Cd之后,此时:
H ,析 0.2366 H 0.7166 V
2 2
可见, 由于氢超电势存在, 使得电动次序在H 之 前的活泼金属能优先析出; 甚至Na+在汞阴极上也会 生成钠汞齐, 不会放出H2.
例1 电解 AgNO3(a± = 1) 水溶液.
解: 在阴极上析出反应:
Ag (a 1) e Ag(s)
1 H (a 10 ) e H 2 ( pθ ) 2
-7
θ Ag ,析 Ag 0.799 V
H
2 ,析
0.414 V H 2
已知, 阴极上离子的析出电势愈高, 氧化态易被 还原为还原态. 因此在阴极上, 即使不考虑氢超电势, Ag+也比 H+易析出; 若考虑氢超电势, H2析出更困难.
ae,Ag < aAg
RT 1 不可逆 Ag |Ag ln F ae,Ag aAg RT (可逆 不可逆) ln 阴 F ae,Ag
§10.2 极化作用
(2)电化学极化
电极反应总是分若干步进行,若其中一步反应
速率较慢,需要较高的活化能 为了使电极反应顺利进行所额外施加的电压称 为电化学超电势(亦称为活化超电势) 这种极化现象称为电化学极化。
氢在几种电极上的超电势
Tafel 公式(Tafel’s equation)
早在1905年,Tafel 发现,对于一些常见的电 极反应,超电势与电流密度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如下的定量关系:
a b ln j
式中 j 是电流密度,a 是单位电流密度时的超电势值, 与电极材料、表面状态、溶液组成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是超电势值的决定因素。
例3 25℃时用铜电极电解分别含有0.1mol· kg-1 的 CuSO4和ZnSO4溶液, 当电流密度为 0.01A· cm-2 时H2在金属Cu上的超电势为0.584V. ① 在阴极上析出物质的顺序是什么? ② 当Zn开始在阴极上析出时, 溶液中Cu2+浓 θ θ 度为多少?(已知Cu 0.7628 V ). 0 . 337 V , Zn /Zn / Cu
§10.2 极化作用
根据极化产生的不同原因,通常把极化大致分为
两类: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1)浓差极化 在电解过程中,电极附近某离 子浓度由于电极反应而发生变化,本体溶液中离子扩
散的速度又赶不上弥补这个变化,就导致电极附近溶
液的浓度与本体溶液间有一个浓度梯度,这种浓度差
别引起的电极电势的改变称为浓差极化。
+
判断在阴极上首先析出何种物质,应把可能发
生还原物质的电极电势计算出来,同时考虑它的超
电势。电极电势最大的首先在阴极析出。
M
H
z+
|M
RT 1 Mz+ |M ln zF aMz+
+
|H
RT 1 ln H2 F aH+
§10.3 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阳极上的反应
电解时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 在常温下一般等于 0.050 V
§10.3 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在电解池中, 其外加电压达到分解电压的 数值, 反应就开始进行; 相应电极只要电极 电势达到离子析出电势, 电极反应就进行, 这就涉及到离子析出次序问题。
§10.3 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阴极上的反应 电解时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发生还原的物质通常有(1)金属离子,(2)氢离子 (中性水溶液中 aH 107 )。
当 z 1 z2 z3
0.41V 0.21V 0.14V
例如:用电沉积分离含有Cu2+ 和其它金属离子 的溶液, 假定Cu2+先析出: 析出电势为:
θ Cu ,析 Cu
RT 1 ln 2F aCu 2
随着Cu的析出, Cu2+浓度逐渐降低, 电极电势 逐渐向负向变化, 当Cu2+浓度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时, 其析出电势为: RT 1 θ , 析 Cu Cu ln
解池作为可逆电池时的可逆电动势
E(理论分解 ) E(可逆)
分解电压的测定
使用Pt电极电解HCl,
电源
加入中性盐用来导电,实
验装置如图所示。
V
逐渐增加外加电压,
由安培计G和伏特计V分
G
别测定线路中的电流强
度I 和电压E,画出I-E曲 线。
阳极
Pt
阴极
分解电压的测定
分解电压的测定
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 无电流通过,阴、阳极上无 H2 (g) 和Cl2(g)放出。
阴、阳极上产生的超电势 (阴) 和 (阳) ,以及克服电
池电阻所产生的电位降 IR 。这三者的加和就称为实 际分解电压。
E(分解) E(可逆) E(不可逆) IR E(不可逆) (阳) (阴)
显然分解电压的数值会随着通入电流强度的增加而 增加。
§10.2 极化作用
影响超电势的因素 电极材料、电极表面状态、电流密度、电解 质的性质、浓度及溶液中的杂质等,因此超电势 的测定重现性不好。 一般地: 金属析出超电势较小,而析出气体, 特别是H2和O2的超电势较大。
超电势的测定
极化曲线(polarization curve)
超电势或电极电势与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称为极化曲线,极化曲线的形状和变化规律反映了
电化学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1)电解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两电极上的超电势也
增大 阳极析出电势变大 阴极析出电势变小
由于极化使外加的电压增加,额外消耗了电能。
极化曲线(polarization curve)
j(电流密度)
阴极曲线 阳极曲线
E可逆+ΔE不可逆
η阴
E可逆
பைடு நூலகம்
η阳

电极电势
2
2
解: ① 若不考虑 Cu 和 Zn析出超电势时:
RT 1 Cu ,析 ln 0.3074 V 2F aCu 2 RT 1 θ Zn,析 Zn 2 / Zn ln 0.7924 V 2F aZn 2
θ Cu 2 / Cu
θ H ,析 H
动势达极大值 Eb,max。
电 流 I
3
再增加电压,使I 迅速增 加。将直线外延至I = 0 处, 得E(分解)值,这是使电解
2 1
池不断工作所必需外加的 最小电压,称为分解电压。
E分解
电压E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线
实际分解电压
要使电解池顺利地进行连续反应,除了克服作
为原电池时的可逆电动势外,还要克服由于极化在

电解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极化曲线(polarization curve)
(2) 原电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原电池中,负极是阳极,正极是阴极。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阳极析出电势变大, 阴极析出电势变小。 由于极化,使原电池的作功能力下降。 利用这种极化降低金属的电化腐蚀速度。
极化曲线(polarization curve)
2. 金属离子的分离
当溶液存在多种金属离子, 可根据它们析出电 势的不同用电解沉积的办法将其分离, 析出电势越 正的金属最先被分离出来. 分离条件: 为了使分离效果较好,后一种离子反应时,前 一种离子的活度应减少到 107 以下,这样要求两种 离子的析出电势相差一定的数值。
RT 7 ln10 zF
η阳 j(电流密度)
E可逆 -ΔE不可逆
η阴
E可逆

电极电势

电解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氢超电势
电解质溶液通常用水作溶剂,在电解过程中,H + 在阴极会与金属离子竞争还原。
利用氢在电极上的超电势,可以使比氢活泼的金
属先在阴极析出,这在电镀工业上是很重要的。
例如,只有控制溶液的pH,利用氢气的析出有超
电势相减,就得到了实际分解电压。 因为电解池中阳极是正极,电极电势较高,所以 用阳极析出电势减去阴极析出电势。
E分解 阳极,析出 阴极,析出
电解水溶液时,因 H 2 或 O 的析出,会改变 H + 或 2 的浓度,计算电极电势时应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OH
1. 金属的析出与氢的超电势 首先讨论电解含有金属离子 Mz+ 的水溶液时, Mz+与H+何者优先还原? z M (aq) ze M(s) 在阴极上: 析出电势为:
电 流 I
随着E的增大,电极表面 产生少量氢气和氯气,但压 力低于大气压,无法逸出。
所产生的氢气和氯构成了 原电池,外加电压必须克服这 反电动势,继续增加电压,I 有少许增加,如图中1-2段
1
3
2
E分解
电压E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线
分解电压的测定
当外压增至2-3段,氢
气和氯气的压力等于大 气压力,呈气泡逸出,反电
用搅拌和升温的方法可以减少浓差极化 也可以利用滴汞电极上的浓差极化进行极谱分析。
§10.2 极化作用
例如电解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 阴极反应
Ag + (mAg+ ) e Ag(s)
可逆
电解时
RT 1 Ag |Ag ln F aAg+

可逆 > 不可逆 阳极上有类似的情况,但 可逆 < 不可逆
2H (aq) 2e H2 (g)
θ 阴
阴 , 析 阴 , 平 超
RT 1 l n 超 zF a
阴极上析出金属时, 超电势一般较小, 常忽略不 计, 即η阴 = 0. 氢析出超电势较大, 且在不同金属上超电势不 同, 不能忽略. 由于超电势存在, 氢析出电势向负向 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