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州区骨干水系规划-Nantong

通州区骨干水系规划-Nantong

南通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南通市水利局南通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年6月前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安全呈现出新老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加凸显。

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资源,应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坚持依法治水,推动水利改革,为全市实现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南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水利基础保障。

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思路、目标及重点,对于促进南通市经济增长,进一步巩固水利治理和建设成果,持续提升水利服务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通市政府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下发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南通市“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通政办发〔2015〕92号),全面部署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任务,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是全市44个专项规划之一。

南通市水利局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确定由南通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南通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任务。

根据编制要求,编制单位分阶段开展了相关工作。

首先完成了规划工作大纲,明确了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以及规划编制的进度安排,进行了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及调研等前期工作,形成了《南通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评估报告》、《南通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专题调研报告》;其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水利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与面临的形势,提出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安排主要任务,分析投资需求,提出保障措施。

编制单位于2015年10月,提交了《规划(初稿)》,征询市水利局各处室以及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2015年11月,提交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了市相关部门意见;2016年5月,提交了《规划(送审稿)》通过了专家审查;经过修改完善,于2016年6月完成了《规划(报批稿)》。

本规划期从2016年至2020年,规划范围包括南通市全境。

经审查报批后,《规划》将成为全市“十三五”时期水利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依据。

目录第一章形势与需求 (1)1.1发展基础 (1)1.2发展成就 (3)1.3存在问题 (13)1.4形势需求 (16)第二章发展目标 (20)2.1指导思想 (20)2.2规划依据 (20)2.3规划原则 (23)2.4规划水平年 (24)2.5发展目标 (24)第三章布局与任务 (28)3.1发展理念 (28)3.2发展布局 (28)3.3主要任务 (33)3.3.1防洪除涝 (33)3.3.2水资源供给 (42)3.3.3水生态环境保护 (45)3.3.4农田水利建设 (50)3.3.5水利管理与能力建设 (51)3.3.6水利改革 (58)3.4重点工程 (61)第四章规划投资与环境影响 (66)4.1规划投资估算 (66)4.2筹资分摊 (67)4.3环境影响 (67)第五章实施保障 (74)5.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职能 (74)5.2推动水利立法,严格依法治水 (74)5.3强化廉政建设,保障健康发展 (75)5.4引导公众参与,加强监督检查 (75)第六章附件 (76)6.1附表 (76)6.2附图 (89)第一章形势与需求1.1 发展基础1.1.1经济社会概况(1)区位概况南通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

南与苏州、上海两市隔江相望,西与泰州市接壤,北与盐城市接壤。

南通除狼山低丘群外,基本为平原,地面高程1.8~6.3m(国家85高程,下同)。

南通市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陆海兼备、滨江临海是南通典型、独特的地缘优势。

图1-1 南通市区域位置图(2)经济概况南通市现辖3个区(崇川、港闸、通州)、2个县(海安、如东)、3个县级市(启东、如皋、海门)、2个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湾示范区)。

“十二五”时期,南通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人均地区总值突破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69.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8%。

1.1.2自然条件南通多年均降水量1000~1076mm,因梅雨水和台风的影响,年间降水量分配很不平衡,有约55%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

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2100~2200hr,年总幅射量为110~117卡/cm2。

年均雨日120d左右,年相对湿度为80%、雾日31d左右、无霜期212~235d,年蒸发量为840mm,年均风速3.1m/s,春夏以东南风居多,冬季以西北风为主。

1.1.3水系及水利工程概况(1)水利分区南通市分属长江和淮河流域,通扬运河(经海安、如皋、丁堰一线)、如泰运河(自丁堰、掘港至东安闸一线)以南为长江流域,以北为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分为九吕区、通启区、高沙土区、沿江圩区、诸岛区;淮河流域分为里下河圩区和斗南垦区。

(2)水利工程概况南通市现有长江主堤171.89km,港支堤长64.04km,洲堤77.2km;现有海堤长度为216.45km。

南通市现有市级河12条,总长约750km;县级河111条,总长约1920km。

南通市现有沿江沿海大中型涵闸24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22座;内河节制闸87座,船(套)闸59座;有中型泵站1座。

1.2 发展成就1.2.1防洪减灾建设顺利开展长江险工险段实行有效防护,完成了长江口北支新村沙综合整治工程、海门中下段岸线整治工程、新通海沙整治工程、横港沙一期工程;完成了九圩港闸加固、焦港闸迁建工程,四号港闸、戴案港闸、长青沙北闸等拆建工程。

全面完成海堤达标建设扫尾工程,完成了海门市龙桥至启海交界段加固工程,通东海堤段、东灶港闸海堤段护坡应急修复等;完成了大洋港、协兴闸、新港闸迁建工程;连兴港闸、桃花红闸、遥望港新闸、掘苴新水闸建设工程正在实施。

先后完成了如泰运河、栟茶运河、北凌河、九圩港、通吕运河、通启运河、通扬运河、新江海河等14条段447km的骨干河道自开挖建成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治理。

实施里下河圩区治理工程,加固圩堤125.92km,拆建圩口闸100座,拆建闸站51座,拆建排涝站9座;完成了焦港北闸拆建工程、贲家集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了红星河低洼地设防工程,新建防洪闸7座、地涵1座、防洪除涝闸站3座,基本改变该区域年年受淹的局面。

南通市区实施了147条段河道整治贯通、27座涵闸站新建或改造,新建护岸207.5km。

海安县主城区防洪基本完成主城区建设;通州城区建成了金沙镇老城区防洪封闭圈;其余各县市城市防洪工程也在积极推进中。

南通市防洪除涝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长江干堤达到50年一遇标准;海堤达到50年~100年一遇标准;里下河、沿江低洼地等局部区域洪涝矛盾得到缓解;主城区防洪体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成功抵御了“梅花”、“达维”、“菲特”等台风的侵袭;经历2015年区域性暴雨未出现较大涝情,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2水资源配置与利用颇有成效结合区域治理,先后完成了主要引江口门建设和骨干河道治理,增加河网库容近1亿m3,恢复和扩大了沿江各闸引水能力,2011年较严重的秋冬春夏连旱、2013年的高温伏旱均未出现大的用水矛盾,高峰时期的工农业用水也得到了保障。

正在建设九圩港提水泵站工程和如东东凌水库工程。

先后实施完成了通吕线、通洋线、如海复线、通久线约213km区域供水管线,配套次干管建设约1200km,镇村管网改造24000km;崇海水厂(一期)、长青沙水厂二期正式投入运行。

全市城乡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达100%,人口受益率达96%以上,全市城乡供水水质得到了根本改善。

完成了南通市老洪港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建成了如皋长青沙备用水源地、海门匡河及謇公湖备用水源地,正在实施通州区地下水备用水源工程。

备用水源地的建设使得应对突发污染事件能力得到提高,有效提高了饮用水供水保证率。

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

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42亿m3以内(不含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未超过省控指标。

对全部自备水取水户和市区年用水量在6000m3以上、县区年用水量在2万m3以上的非居民用户实行计划(定额)管理。

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从2010年的147m3降到2015年的70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10年的25 m3降低到2015年的14 m3(不含火电直流用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2%,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2,城镇居民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2%。

严格执行取水许可“打一填一”和节水“三同时”制度,计划用水率达到100%,非农取水计量设施安装率100%,初步建立了差别化的水资源费征收体系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

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130个,创建了61个节水型社区、6所节水型高校、26所节水型学校和1个节水教育基地。

工业废水排放比“十一五”末减少1400万吨;新建防渗渠道2143km,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7万亩;建成9个节水型灌区。

城镇管网漏失率降低到了11.93%;全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10%左右。

2013年7月,顺利通过评估和验收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1.2.3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有力推动以水功能区管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地下水保护控制为重点,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制定了《南通市重点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实现了水功能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覆盖监测和评价工作。

重点入河排污口尾水监测及综合评价,九圩港、通吕运河、如海运河、焦港等骨干河道入河排污口排查,沿江入河排污口现场核查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长江狼山、长青沙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工作,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水源地24小时实时监控。

编制完成《南通市地下水压采方案》,完成深井封填542眼,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万m3以内,地下水水位全线回升,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进一步缩减。

通过实施节水减排、控源截污、生态清淤、废污水集中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修复等工程,河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长江南通段稳定保持Ⅱ~Ⅲ类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内河功能区水质改善较大,全市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10年的约53.8%提升到66%,Ⅲ类、Ⅳ类水断面数明显增加,Ⅴ类和劣Ⅴ类水断面数量明显减少。

农村河道水质较稳定,感官黑臭河道部分消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