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明代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一、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1)崇儒纳士,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2)创行八股取士
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从“四书”和“五经”中命题,以八股制义为定式,“代圣人立言”,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3)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①推崇程朱,删节《孟子》;
②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③屡兴文字狱。
2.学校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明朝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都司、行都司、卫、都转运司、宣慰司、按抚司儒学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族学校。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是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司业为其副,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上,在各直省设置儒学提举司,地方教育行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书院
明初,书院极不发达,经过100多年到成化年间才逐渐发展起来,至嘉靖年间达到极盛。
明初书院长期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明朝政府重视官学,提倡科举;第二,官学待遇优厚,科举前程荣耀,一般士子不再热心于书院。
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科举越发腐朽,教育空疏,官学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以讲学,于是书院逐渐兴盛。
明代书院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第一,书院和科举关系更加密切。
书院官学化的程度比元代更甚,有的和官办州县学区别不大。
第二,明末官方“禁毁书院”。
明嘉靖书院兴盛之后,曾有四次禁毁书院的举动。
二、明代的科举制度
明代始终对科举极为重视。
科举考试制度更为完善,更加注重形式,规条更加烦琐,而
科举地位却更加提高。
尤其是八股取士的创行,导致教育呆板,思想僵化,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
1.科举制度的定制
洪武十七年确定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并规定详细的科举程式。
明代科举只设进士一科。
考试步骤分三步:第一步在各省会举行,称为“乡试”,中试者为“举人”;第二步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会试”(或省试);第三步会试中试者,天子亲自在朝廷策试,称为“廷试”(亦称殿试)。
“廷试”中第者,称为“进士”。
廷试发榜分为一、二、三甲,第一甲只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参加“乡试”的资格为府、州、县学生员之考试及格者、儒子之未仕者及官之未入流者,都可由有司选举其性资敦厚,文行可拘者充之。
参加“会试”的资格为乡试考中的举人,以及历届会试未中的举人,国子监的监生也可与地方举人一同应试。
2.考试内容和八股文
明代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当代的诏诰、律令、经史和时务策等三方面。
考试所用文体,规定一律要用“八股”。
所谓“八股”,特点有三:
(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四书”已与“五经”齐名。
(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对于束缚思想,教育空疏,产生恶劣影响。
3.科举的作用和影响
明代对科举一直极为重视,这一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更为完善,更加注重形式,规条更加烦琐,而科举地位却更加提高。
尤其是八股取士的创行,导致教育呆板,思想僵化,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
三、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1.蒙学和经馆
(1)宋元明时期私学的形式
宋元明三朝的私学,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识字和学习基本知识为主的“蒙学”,相当于“小学”;一类是在蒙学的基础上,学习儒家经典、理学著作,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经馆”等,相当于“大学”。
两类私学,有的分别设置,但多数统一于一校之内,阶段划分亦不明显。
①蒙学
“蒙学”或称“乡学”“村学”“私塾”,一般是私人设立,学生来校就读;但也有宗族设立的“义学”和富有人家设立的“家馆”,延聘教师去任教的。
入学学生不受年龄限制,以相应程度为准,虽以儿童为多,但也有青年或成人。
蒙学教育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以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②经馆
经馆是经过蒙学识字教育之后,逐渐进入以应科举为目的、程度较高的私学阶段,有的以舍馆命名。
经馆的教学内容主要攻读儒学经典及注疏文字,教材以“四书”“五经”等为主,元明以后,强调学习朱熹《四书集注》,同时兼习史书选篇和历代名家散文。
从中学习
古文,还要诵读诗赋。
此时还要求学生开始学作诗赋和八股文章,广泛涉猎“程墨”“房稿”之类的时文,作为科举应试的预备。
元代私学教育中,科技教育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2)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形式
元明清时期的私学形式大致有家长督课、里师教诲、名儒传授等几种做法,它们在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各自起到重要作用。
①家长督课。
这种形式即通常所说的“家学”。
一般书香门第的子弟,从小受到父母的督课、教导,从而为其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里师教诲。
这种形式是私学的基本形式,一般名曰“乡学”“村学”“私塾”,由读书人设立,学生就近来校受教,也有宗族设立的“义学”“族学”和富人家延聘教师来家教授的“家馆”。
③名儒传授。
这种形式是指读书人通过蒙学奠基后,自动寻求名儒或名师授业,从而使之学业有成。
(3)私学的教学组织
私学教学组织一般不采用班级制,而是在总的“教学计划”下,个人进度不一,教师个别教授。
私学中,学规极严,订有严格的罚则,体罚比较盛行,严重影响儿童身心的发展。
(4)私学的教师
私学教师的水平相差极为悬殊,教师的旨趣也有很大不同。
由于从事私学教学者人数众多,再由于私学办学不拘条件,教学制度极为灵活,因此,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私学之设比比皆是。
私学中培养的人才,以及为巩固封建制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甚至为官学所不及。
2.蒙养教材
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早在周秦时代,就已经编写了一些有影响的蒙学教
材。
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宋元明时期的蒙学教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蒙学教材的经验,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使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元明时期的蒙学教材,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五类:
(1)识字教学的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主要目的是教儿童识字,掌握文字工具,同时也综合介绍一些基础知识。
(2)伦理道德的教材,如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程端蒙的《性理字训》等,侧重于向儿童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
(3)历史教学的教材,如宋代王令作《十七史蒙求》,胡寅作《叙古千文》,黄继善作《史学提要》,元陈栎作《历代蒙求》,吴化龙作《左氏蒙求》等。
这类教材,有的是简述历史的发展,有的是选辑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既向儿童传授历史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体例“多是四言,参为对偶,联以音韵”,便于记诵。
(4)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等。
选择适合儿童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他们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
(5)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
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
在上述各类蒙学教材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一般合称为“三、百、千”。
宋元明时期的蒙学教材开始分类按专题编写,使蒙学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化;一些著名学者亲自编撰蒙学教材,对提高蒙学教材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蒙学教材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并力求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经验是值得认真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