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第33章 其他病毒
微生物学:第33章 其他病毒
第33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 引起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等自然感染
与传播(犬/猫/蝙蝠/鼠等) 主要通过带毒动物咬伤或密切接触等
形式感染人类 引起狂犬病(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
疾病;“恐水症”;病死率100%)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V形似子弹状,(130~300)×(60~85)nm, 衣壳螺旋对称(由核蛋白N,基质蛋白M和 聚合酶L组成),有包膜
引起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 羊瘙痒病、牛海绵状脑病(BSE)、库鲁 病、克-雅病(CJD) 临来自特征:潜伏期长,中枢神经系统慢
性进行性退化(痴呆、共济失调、震颤、 昏迷等)
防治原则
1.医源性Prion病的预防 对污染物必须彻底灭菌:1mol/LNaOH
处理1h,再高压灭菌134℃,2h。 2.BSE及vCJD的预防 禁止用牛羊等反刍动物的骨肉粉作为 饲料添加剂喂养牛等反刍动物。对从 有BSE的国家进口的牛或牛制品,必须 严格地进行特殊检疫。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HPV)
V球形,无包膜,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 称,核酸为双链环状DNA
以直接接触感染为主,如经性传播, 则引起STD
所致疾病 尖锐湿疣(生殖器疣,STD); 皮肤疣(扁平疣,跖疣,肉贩疣) 宫颈癌;
第34章 朊粒(Prion)
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 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但能自我复制。
病毒的复制
主要侵犯动物或人的 中枢神经细胞(主要 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 细胞),增殖时,V在胞 质内形成一个或多个, 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 性包涵体,称内基小 体,可以辅助诊断狂 犬病。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病犬,患者和其他动物 传播途径:被带V动物咬伤、抓伤等皮
肤损伤,患病动物的唾液污染眼结膜等, 也可发病。 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咬伤部位距 头部愈近、伤口愈深、伤者年龄愈小, 则潜伏期越短)
典型临床表现
狂暴型:前驱期→兴奋期或痉挛期(恐 光、恐声、恐水)→麻痹期
麻痹型:以麻痹症状为主,兴奋期极短 或无
免疫性
体液免疫:抗体中和游离的V、阻断V 进入细胞
细胞免疫:调节T细胞对V抗原的作用
四、防治原则
预防:捕杀病犬(最主要) 咬伤后处理 重要 ①伤口清洗:20%肥皂水→清水→乙 醇/碘擦拭,不能包扎伤口 ②伤口注射高效价抗血清 ③及时接种高效价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