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分析模板

案例分析模板

案例分析答题模板
1、对求助者目前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
1)精神状态:
A.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
B.情绪、情感表现——紧张、恐惧
C.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等)——回避行为、不敢与人目光对视
D.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焦虑性人格特征
2)身体状态:
A.有无躯体异常感觉——饮食、睡眠不好
B.求助者近期体检报告
3)社会功能状态:
A.工作动机与考勤状态
B.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明显受损
2、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1)行为:对异性(继而对同性)而退缩、回避。

2)内心体验:青春期性焦虑;成人期道德冲突被唤起,焦虑、抑郁情绪体验 3)社会功能:对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恋爱受影响。

3、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哪些资料
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
1)既往病史、家族史等:躯体、精神检查是否正常,有无重大疾病和遗传疾病史。

2)案例中有关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等方面缺乏的资料。

3)心理测验结果:根据案例提供线索,确定需要智力测验、人格测评或是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测量结果。

4)对照诊断依据,找出案例中所缺乏的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资料。

4、本案例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
有无性幻想。

是否确认男英语老师也爱上自己,并且他的言谈举止都含有向自己表达爱情的意思;
一人独处时,能否听到该老师呼唤自己。

自己是否曾经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效果如何?——行为努力的效果
家人或朋友劝解、帮助下,情况是否有所好转?——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人格测评——心理测验
5、你对本案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1)使用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衡量临床资料中的可疑点。

A.临床表现是否属于精神障碍(精神病症状)。

B.使用浮现综合法、迹象分析法和归类对照法对可疑点进行深入分析,确定真实性和确定是否是精神病症状。

2)初步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神经症。

6、根据以下顺序做出诊断
1)重性精神病
2)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

社交恐怖症:害怕被人审视、回避社交的情境。

如:在公共场所吃饭、讲话或与异性交谈感到紧张不安、害怕被人观看、注视。

3)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中的心理障碍,即:一般心理问题
7、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可根据的依据有:
1)按照三原则,判断主导症状是正常或异常心理活动。

2)通过有无自知力、有无求治动机区分神经症和重性精神病。

3)通过病程、痛苦程度、社会功能(许又新);心理冲突性质(许又新)判断是否为神经症。

4)根据紊乱持续时间、问题内容泛化程度及自身是否能够克服或改善,做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系统分类诊断。

8、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可能需要做的鉴别诊断有:
1)与重性精神病鉴别
2)与其他神经症进行鉴别
3)与其他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进行鉴别
9、需要使用何种心理测验量表?
1)选择直接与临床表现有关的量表,量化问题严重程度。

如判断求助者焦虑情绪的程度,可选用SAS等。

2)用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的问卷和量表,探求引发临床表现的内在因素。

如探索求助者焦虑的人格因素,选择EPQ等。

3)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探究远期影响因素。

如选用“生活事件量表”了解两年以内的重大事件等等。

4)为排除其他疾病而使用量表。

临床表现超出心理问题范畴,鉴定其是否存在精神疾病、智力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可选用多项人格测验、智力量表、神经心理测验等。

测验的种类: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10、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与她商定咨询目标?
对咨询目标进行基本描述,向求助者说明制定该目标的原因及使用的基本理论。

1)征求求助者同意,协商确定总体咨询目标。

2)在求助者接受整体咨询目标的基础上依据疗法原理与求助者商定具体咨询目标,并对具体目标进行描述和说明。

11、咨询方案
在与求助者达成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咨询协议后,实施以下方案
1、咨询总体目标:改变旧有的、建立新的认知模式,消除性道德冲突,改变不良行
为。

2、方法选择与理由:
a、采用方法:认知---行为矫治法
b、选用认知-行为疗法理由是:求助者有早期形成的不良经验,并形成了相对稳固的
错误认知模式,求助者后来的痛苦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都与错误的认知模式相关。

整个矫治过程应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并辅以行为治疗手段,用行为治疗的量化手段评估认知模式转化的程度,用行为改变强化、促进和巩固新建立的认知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的。

3、矫治的操作原则
1)通过谈话,使求助者充分认识自身现有的行为与环境不相适应。

2)充分认识产生不适应行为的内在认知结构。

3)促使求助者改变固有的错误认知模式,初步接纳新的认知模式。

4)指导求助者在现实的生活中,以量化的行为为指标,通过新认知模式的运用—巩固—再运用—再巩固的过程,逐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体验和行为,最终达到矫治的总体目标。

5)操作过程中,如求助者出现依赖而无法解决,坚决不再进行咨询,咨询失败或求助者违约等情况,应及时中断咨询。

如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出现精神病症状或与求助者之间不能保持良好的咨询关系,应及时转介。

具体操作步骤
(一)、心理帮助阶段
1)自我观察阶段
2)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
3)行为改变阶段
(二)、巩固提高阶段
(一)心理帮助阶段
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具体矫治阶段分为:自我观察阶段、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有关变化的认知阶段。

1)自我观察阶段:对求助者进行指导,使求助者改变原来的概念系统。

求助者早期的性道德冲突及对自己不纯洁的评价是求助者内部对话中所包含的主要消极自我语言和自我表象,通过自我对话使求助者用与原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问题和症状,产生与原来的不适应行为或思想相抗衡的思想或行为。

(1)心理帮助阶段
*儿童阶段的性游戏属于儿童交往过程中是正常事件,不是不道德的事情,早年被母亲批评是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求助者内化了这种模式,也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而这样的认知模式是错误的。

通过指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对话,了解其不适应行为产生的原
因,并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自己儿童期的行为不是不道德行为,不是羞耻的、不纯洁、下流的;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成人
评估效果的指标:用谈话法,通过外部语言表达,让求助者说出自己对认知模式的理解。

(2)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
指导求助者通过自我观察的内部对话,建立起与原有不适应行为不相容的新的行为链。

在这一阶段,通过内部语言的转换引导,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并使其根据新的概念以一种更有效的应付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

在这阶段,使求助者自己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强化新建构起来的认知模式,并以新的认知模式指导行为。

帮助求助者自己认识到,一方面自己不应用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儿童时期的行为,另一方面即使别人知道童年的事情,也不会说她下流,说她不纯洁而拒绝和她交往的。

并以此而鼓励求助者与人交往。

评估指标:
a)通过外部语言,让求助者说出新的认知模式;
b)观察求助者的行为,看旧有行为模式是否发生改变,是否按新认知模式行事。

(3)行为改变阶段
要求求助者每天都按照新的认知模式做出相应的应对行为,在新行为的塑造中,可使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即逐步改善求助者回避他人的行为。

可实施的行为改变阶段有: a)见人能感到放松
b)能与他人交谈
c)可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等
d)可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求助者的良好行为,并鼓励其继续下去。

评估指标:观察求助者行为,看求助者是否有效实现每阶段目标。

(二)、巩固提高阶段
对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使新的行为模式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进而改善求助者的基本症状,改善求助者不良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评估指标:观察法,观察求助者是否将有效行为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

12、咨询效果的评估
完成阶段性评估后,使用以下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1)访谈法:求助者自述咨询后的认知模式、情绪状况及行为状况
2)观察法:观察求助者的情绪、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有建立稳固的合理的行为模式,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

3)测验法:使用SAS,SDS对求助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量,对比咨询前后情绪变化结果;使用SCL-90查看咨询后求助者生理心理行为症状的缓解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