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专练(教师版)

文言文专练(教师版)

文言文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友人论师书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

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令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

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

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

父兄曰:“汝师之。

”吾从而师之。

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

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

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

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

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

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

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

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

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

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

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

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

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

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

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

②硁硁:固执。

.1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师道之.废久矣稍长则习业之.文
B. 外雅而.内俗侣鱼虾而.友麋鹿
C. 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语其辈行,则.先达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B 连词,表并列;A①主谓之间,取独;②助词“的”,中心语和定语之间。

C ①介词,表目的;②连词,因为。

D①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就”、“便”、“那么”;②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乃,就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

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
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C.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能成为他益友的愿望。

2.(3分)B(文中没有“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4分)
3.(1)(4分)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做老师,巫医百工这些人都有做老师的。

评分建议:“道德”、“师”、“之人”,语句通顺,各1分。

(2)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5分)
(2)(5分)喜好名声的心里,我年轻时不免也有,到现在才以此为戒,而只看重利益(的想法),我更不敢产生。

评分建议:“迄”、“惟利是视”、省略句、“出”,语句通顺,各1分。

4.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

(4分)
4.(4分)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兄百川墓志铭
兄讳舟,字百川,性倜傥,好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

八九岁诵左氏
..、太史公书,遇兵事,辄集录,置袷衣中。

避人呼苞,语以所由胜败。

时吾父寓居棠邑留稼村。

兄暇,则之大泽中,召群儿,布勒.左右为阵。

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

逾岁归,曰:“吾乡所学,无所施用。

家贫,二大人冬无絮衣。

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逾岁,入邑庠.,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

慕庐韩公见之叹曰:“二百年无此也。

”自以时文设科,用此名家者仅十数人,皆举甲乙科者。

以诸生之文
而横被六合
..,自兄始。

一时名辈皆愿从兄游,而兄遇之落落然。

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以经世之学,自负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

而兄常默默,退而发其覆,鲜不窒碍者。

苞谓兄:“盍譬晓之?”曰:“诸君子口谈最贤,非以忧天下也。


兄长余二岁。

儿时,家无仆婢,五六岁即依兄卧起。

兄赴芜湖之岁,将行,伏余背而流涕。

其后少长,即各奔走四方。

余归,兄常在外;兄归,余常在外。

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
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

兄常曰:“吾与汝得常家居,俾.二大人无离忧。

春秋佳日,与二
三同好步北山,徘徊墟莽间,候暝色而归,吾愿足矣。

”及庚辰四月,余归自京师。

七月,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未得一试斯言也。

弟林先兄十岁卒。

兄欲于近郊平畴买小丘自为生圹,而葬弟于其侧。

辛巳
..四月,余为弟卜地于泉井,梦土人云:“伯夷今葬是。

”余不忍废兄之命,遂以次年三月十六日迁弟柩与兄并葬其村之北原。

兄殁于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七。

娶张氏,子道希、道永。

铭.曰:不若于道者,天绝之。

胡体其所受而至于斯?矧材与志,古固有不遂而又何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D
A.布勒.左右为阵勒:率领
B.逾岁,入邑庠.庠:学校
C.俾.二大人无离忧俾:使
D.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笃:深厚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C
A.左氏:即左丘明,相传他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本文指全国。

C.辛巳:干支纪年法的某一年。

干支纪年法的每一年用一对干支表示,五十年一循环。

D.铭:墓志铭的一部分,概括墓志铭全篇,内容主要为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4分)
(我)应当谋求做乡里的生员,给小孩子启蒙,以此朝晚赡养老人。

评分建议:“当”、“课”、“以”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欧阳修《〈伶官传〉序》)(3分)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评分建议:介宾后置、负、语意通顺各1分。

4. 根据第三段简要概括兄弟情深的表现。

(4分)
少时兄弟同卧起,兄弟挥泪告别,盼兄弟相伴而不得。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对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