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讲 文言文训练(二) (教师版 含答案)

第14讲 文言文训练(二) (教师版 含答案)

第十四讲文言文训练(二)
(一)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译文:楚国首都郢有人给燕国宰相写信,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把蜡烛举高点。

”说了便把“举烛”误写到信上。

“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来的内容。

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高兴地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原来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夜书,火不明.( 光线明亮 )
②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光明 )
③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表定语后置 )
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表判断,兼停顿 )
⑤云而过.书”举烛”( 误 )
⑥燕相白.王( 告诉 )
(2)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①不可穿凿附会,曲解愿意。

②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有何不可?
(二)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

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
译文:工之侨得到上好的优质桐木,刻削做成了琴,装上弦然后演奏,发出金属的声音回音象玉磬一样。

自认为是天下的极品,献给掌管祭祀的官员,官派国家级的工匠看琴。

说“不古”,就还给了他。

工之侨回家,求助于漆匠,伪造出断裂的细纹。

有求助于篆刻的工匠,作古代款式的雕刻。

装在匣子里埋入土中,过一整年后拿出来,抱到市场上。

一个显贵之人经过看见了琴,用一百两黄金买了琴,献进宫里。

长官乐器的官员们传看,都说:“希世之珍啊。

”工之侨听说了,叹道:“这世道,悲哀啊!难道就单单是一把琴的事吗?别的方面没
有不也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起灭亡啊!”便离开国土,遁入深山之中,没人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

⑴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工之侨得良桐焉.(语气词,不译)
作断纹焉.(于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怎么)
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样子)
②工之侨以.归(把)
抱以.适市(而)
赐之以.百金(用)
不以.物喜(因为)
⑵制作精良的琴为什么被退回?
被认为是”弗古”。

⑶同是一把琴,从”还之”到”献诸朝”,成为”希世之宝”,说明了什么?
国工鉴赏琴并不看重它的质量好坏,也不懂它的音色是否美妙,而只看它是否古物。

“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

说明世人对琴的评价非常盲目,只凭琴是否古物来确定其价值。

而琴的“古”与“弗古”又是真假难辨的,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味,就可以冒充古琴而博得众人喝采。

⑷最后一句感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实学,只重视虚名。

(三)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百喻经·欲食半饼欲》)
译文:比如有人因为饥饿,一连吃七枚煎饼。

吃到六个半以后,就已经饱了。

这人非常后悔,用手打自己,并且说:“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子,都白白浪费了。

如果早知道吃这个半个饼子就能饱,应该先吃它。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唐自捐弃.(浪费)
②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假设)
(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意义。

①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②不能以偏概全。

③类似于空中楼阁。

(四)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刘向《新序·杂事二》注:刍(chú),柴草。

翻译: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

文侯说:“干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背柴火?”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

”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⑴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翻过来 )
②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依靠,依附 )
⑵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②不能舍本求末。

(五)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
哉?”乃往,身自罢之。

(选自《魏文侯书》)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邺守。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译文:魏文侯与一名小吏约好在某个时间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众人饮酒作乐,天突然下起雨来了。

文侯将要出去赴约的时候,左右的侍从说:“今天我们饮酒作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到哪儿去啊?”文侯说:“我与一名小吏约好了时间的打猎,现在我们虽然很快乐,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他就去了,并亲自结束了这场酒宴。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②是日,饮酒乐,天雨.(下雨,做动词)③公将焉之.(到,往)④乃往,身.自罢之(亲身,亲自)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岂可不一会期哉?
难道能够不遵守约定的时间吗?一,动词,始终如一,引申为一贯遵守。

会,期,同义。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言必信。

(六)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


其所以不得,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齐国有个喜好打猎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就是打不到野兽,回家是愧对家人,出门就愧对乡里亲朋。

他想这之所以打不到野兽,是因为狗太差了。

想得到良种的狗,但是家里贫穷买不起。

于是在地里勤奋耕作,勤奋耕作家才能富裕,家富裕了就有钱买好狗了,狗好了就可以得到很多野兽了。

打猎的收获,就常常比别人多。

这不是单单打猎啊,什么事都是这样的啊。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惟其所以
..不得(原因)
②则狗恶.也( 差,不好,不中用 )
③则家贫.无以(没有办法,指没有钱)
④于是还疾.耕( 快速,急切 )
⑤田猎之获(同“畋”,打猎)
⑥常过.人矣( 超过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了钱买好的狗;好狗本事大,多次捕获到野兽。

②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不只是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都是这样啊!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①有了问题,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

②凡事要努力,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