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专题训练教师版班级:姓名:得分: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引:(一)要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三)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
例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崤之战》)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
3、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
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
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
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
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4、补: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5、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前来拜访)。
6、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
实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
刘敞字原父。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
敞曰:“此所谓駮(bó驳)也。
”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
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
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
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
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
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
敞穷治其事,伟伏罪。
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
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
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参考译文】刘敞,字原父。
庆历年间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
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妻子的哥哥),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刘敞进士及第之后)任蔡州通判,一直升到集贤院学试,考功员外郎。
(有一次)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
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的说:“确实如此,但是通好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
”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
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駮。
”并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
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
扬州的雷塘,即是汉代称雷陂(的地方),以前是民田。
后来官府用来蓄水而不用其它地方的田来补偿,许多农民没有田耕而失业。
然而雷塘已经决口破败不能再蓄水漕运了,州府决定重新开垦为农田。
刘敞根据唐代的旧田契,全部发还给农民,发运使为此争论不同意,刘敞最终还是把田地还给了农民。
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随后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怨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
刘敞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强加的罪名更加牢固。
将要批决定罪,刘敞说:“此案冤枉。
”并亲自审问王甲。
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
此事(在民间)传开,都认为刘敞神明。
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
大户人家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各户的赋税五十年,挟制官府,几次犯法。
刘敞极力惩治范伟的罪行,范伟伏罪。
还未给范伟施刑,刘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伟马上推翻前案,过四五次,最终将他交御史判决。
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每次讲解造字时引经据典,用委婉的言词进谏。
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
刘敞讲读《史记》,读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拱手而说:“舜在微贱之时,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
”英宗起身改变容态,了解到刘敞是以义理劝谏。
皇太后听说了,也十分欢喜。
长期的劳作使刘敞眼睛昏花,几次准予休假。
疾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出任外职,任为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注】①潴:蓄积。
②傅致:罗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BA.素习知山川道径素:向来B.将论囚论:讨论C.持府县短长持:挟制D.卒之付御史决决:判决B项中的“论”的意思是“衡量”“评定”,常见词有“论罪”“论功行赏”。
壹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答案】B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①且②则③所 B.①以②于③因 C.①且②则③因 D.①以②于③所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C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D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解析】A项对应的内容见第三段前半部分,特别是因为发运使(官名)不同意刘敞对雷塘的处置意见,可“卒以予民”,可见刘敞确实是“经过努力”才让他折服的。
正确。
B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三、四自然段,雷塘事、王甲事、范伟事等,足以见出他“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正确。
C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即变前狱”的意思就是“马上翻供”。
正确。
第五自然段中说刘敞“每指事据经”,即是借用历史故事与典籍来“讽谏”,D项却说他“犯颜直谏”。
错误。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①甚径且易,不数目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译】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分)【译】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
(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3分)契丹人叹服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刘敞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故意绕弯路时他能准确指出路径的不当;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契丹人都不能识别的野兽,而且还能援引古书来例证。
【二】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居住)(2)吾为.将(担任)7.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墙壁瓦石的缝隙里,蛰伏着各种虫子,不能伤害它们的生命8.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为下面的故事作衬托,突出他“仁心爱物”9.文章通过不以个人喜怒杀人、冬日不修敝屋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仁心爱物”的德行。
【参考译文】武惠王曹彬,国家的名将,创下了鼎盛的战绩,没人比得过他.他曾经说:"自从我当了将领,杀了很多人,然而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恨他们而乱杀一个人."他的住所坏了,弟子请求修理,曹彬说:这个时节正好是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许多虫子在这里居住,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他心爱的东西原来也是像这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