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分类练 训练10 江苏卷第22题类型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分类练 训练10 江苏卷第22题类型

训练10 江苏卷第22题类型
1.(2018·南京、盐城高三二模)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

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

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

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答案(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

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

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

(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

阐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

2.(2018·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5月质量检测)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日益密切,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东方落后地区的影响日益明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的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西方文明在其他地方显得极有创造力且生机勃勃,但在与中国的直接对抗中,却表现出破坏性大于建设性。

……19世纪下半叶……近代工业企业发展起来,而外国人则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在条约口岸开办制造业、航运业、银行业和贸易商号。

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并行不悖的状态,造就了一种混合经济,含有一种半殖民主义的气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为保护中国文明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什么?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1)行动:引进西方技术,开展洋务运动。

主张:中体西用。

(2)分数等级与评分准则
观点: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破坏性大于建设性。

3.(2017·镇江市高三三模)中美之间签订的书面协定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中美关系的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将继续以美国总统准予移转或供应之防卫物品、防卫服务及防卫情报,供给中华民国政府。

第二条中华民国政府对于美利坚合众国之防卫及该防卫之加强,将继续予以协助,并将以其所能供应之物品、服务、便利或情报,供给美利坚合众国政府。

——《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1942年6月2日) 材料二为期更有效达成本条约之目的起见,缔约国将个别并联合以自助及互助之方式维持并发展其个别及集体之能力,以抵抗武装攻击及由国外指挥之危害其领土完整与政治安全之共产颠覆活动。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12月2日)
材料三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及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反映了中美之间怎样的外交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外交状况形成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出现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答案(1)关系:友好互助(同盟)。

表现:两国在物资、情报等方面相互帮助,提高防卫能力;中国坚持抗战牵制大量日军,减轻美国(太平洋战场)负担;美国给予中国抗战军事援助;中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2)状况:敌对。

原因:阻碍中国统一台湾;美国实行冷战政策,遏制新中国的发展;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变化: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影响: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关键,直接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促使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