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寓言四则》第2课时

24-《寓言四则》第2课时

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背景链接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 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 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 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容易陷入误区。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层?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踩踏。
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 “释”,解除、消除。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通假字
身亡所寄( 通“无”,没有 ) 其人舍然大喜( 通“释”,解除,消除 )
二、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 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 启示: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 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做法:(1)避免盲从,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2)重 视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力辨真伪。
第二部分 (3-6)
开导者再次劝导, 日月星宿也是气体, 不会坠落;大地到 处是土块,不可能 塌陷。
第三部分 (7)
杞国人的担忧解 除,皆大欢喜。
字词释义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崩塌坠落。 为他的忧虑而担心。 告知,开导。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聚积的气体。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
背景链接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中 华书局2007年版),讲述了一个杞人无事忧天坠地崩的故事, 讽刺那些没有意义的担忧。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层?
开端
发展
结局
第一部分 (1、2)
写一个杞国人担忧 天地崩坠,有人说 天是聚积的气体, 不用担心。
开端 第一层 (1、2句)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 为要到外面打水用, 常要占一个劳动力。 后来自家打了井,趣 说为“穿井得一人”。
发展 第二层 (3、4句)
结局 第三层 (5、6句)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 写丁氏告诉国君 就把丁氏的话传开 使者自己的话的 了,一直传到国君 真正意思。 那里。
字词释义
穿井得一人
今义:正确 )
◆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 闻之于君( 使……听到 )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 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 定语后置标志 ) 闻之于宋君( 介词,被 ) 非得一人于井中( 介词,在 )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使动用法,使听到 )
◆文言句式
被动句:
课后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
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参考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2.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 《伊索寓言》等。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联系自己的 生活经验,说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 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 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 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 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奈何 奈何忧崩坠乎( 为什么 ) 奈地坏何( 拿……怎么办 ) 终日在天中行止( 在一定的范围内 ) 不能有所中伤( 打中,击中 )


师每休舍( 停留;休息 ) 舍然大喜( 解除、消除 )
◆文言句式
倒装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定语后置,应为“杞国有忧天地
崩坠之人”)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担心他(身体)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 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你四肢弯曲伸展和自由呼吸,整天在 空气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崩坠呢?” 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应当 坠落了吗?”
不以讹传讹
艺术特色
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 劳动力)或把“得”(需要或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 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 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
们不可轻信、传播传言。
杞人忧天
《列子》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要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经 常派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 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全城的人都谈 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6.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 虑而高兴。
深入探究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示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 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 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课文解读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 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 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3.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深入探究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 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 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结构梳理 穿 Biblioteka 得 一 人丁氏无井——出溉汲 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国君调查——得一劳力(省一人) 不轻信流言
结构梳理
杞 人 忧 天
忧什么: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怎样忧:废寝食 晓人劝说:奈何忧崩、奈何忧坏 结果:大喜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艺术特色
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1)文章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闻其声 如见其人”,情节也寓于其中,《杞人忧天》主要运用对话来 表现人物形象,把杞人那种忧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对话富有个性,简洁生动。文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 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面貌,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有层次,有波澜,是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
24 寓言四则
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作家作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 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
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
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
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
◆古今异义
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懂得 )
今义:怎么办 )
奈何忧崩坠乎( 古义:为何,为什么 充塞四虚( 古义:处
今义:空虚、虚假等 )
若躇步跐蹈( 古义:你
今义:如果 )
今义:舍弃 )
其人舍然大喜( 古义:解除、消除
古义:伤害,受伤 亦不能有所中伤( ) 今义:诬陷或恶意造谣
◆一词多义
课文解读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 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不下饭, 睡不着觉。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 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 塌陷下去。
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曰:“得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国: 古代国都也称“国”。 命令,派遣。 介词,当“向”讲。 像。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到,得到。 不如。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
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
作家作品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 现在的《列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内容和
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一书虽然主要是
缀拾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却形成了独立的
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书中继承前代哲学中
的辩证思想,在某些方面,其辩证思维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高度。《列子》中反映的片段的心理思想也值得重视和发挥。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闻而传之者„„
● ● ●
听到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讲述 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
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无,没有
● ●
4.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害,受伤
● ●
5.奈何忧其坏? 为什么
● ●
五、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 赫耳墨斯没有自以为贵,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我们又能从寓 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 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 点拨:本题旨在训练同学们的改写和创新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