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讲解

(完整版)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点透视《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1.准确理解辨析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2.能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并理解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3.能准确辨析、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4.能准确辨析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和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5.熟练掌握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

6.熟练掌握常用关联词的用法。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或者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当(恰当)的一项。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指出下列句中词语使用不当(恰当)的一项。

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宽泛:内容可能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含义,也可能涉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甚至词性。

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内容也常常跟关联词、词义、词性以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有关,考查点同2,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知识讲解(二)熟语分类解说示例熟语熟语是指有固定格式的词组或句子,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

略成语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谚语指多年流传下来的表达民俗的简练而又形象的语句,不少谚语是社会斗争经验或生产知识的总结。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一般能拆开,在动词与宾语之间可以插进其他成分。

吹牛皮、泼冷水、敲竹杠、走过场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由前后两部分构成,有时只说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省略,所以叫歇后语。

瞎子点灯——白费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格言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识就是力量。

事实胜于雄辩。

细致辨析词语所要辨析的词语,一般都是容易混淆的近义词。

要求考生明确判断词语的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搭配。

还要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三种。

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焦躁”可引申为“气恼”“发怒”;比喻义是词语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意义,如“手足”比喻“兄弟”,“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

一、词义的分类。

1.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常见事物的名称,近年中考不考此类。

2.多义词:一般分为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3.同义词:分等义词(即意义相同)、近义词(即意义相近)两类。

4.反义词:分意义相反或意义相对两种。

二、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同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词义的轻重程度。

例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2.词义范围的大小。

例如“事件”与“事故”,“事件”范围大,“事故”范围小。

3.词的感情色彩。

例如:“教诲”和“教训”,“教诲”是褒义词,“教训”是中性词。

“人”和“家伙”,“人”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家伙”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

4.词的语体色彩。

例如:“吓唬”与“恐吓”,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

“黎明”与“拂晓”,前者是一般用语,后者是特殊用语。

5.词的适用对象。

例如:“爱戴”适合对上级、长辈,“爱护”适合对下级、小辈。

6.词的搭配关系。

例如:“模糊”与“含糊”,不能互换使用,可以说“说话含糊”“字迹模糊”,但不能说成“说话模糊”“字迹含糊”。

7.词的词性功能。

例如:“营利”是动词,意思为“谋求利润”;“盈利”一般作名词,指“利润”。

再如,“阻碍”为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为名词。

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

三、词义的辨析方法。

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3.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4.从语体色彩上辨析。

一般地说,口语表达比较亲切、和谐,书面语表达则严肃、庄重。

如“妈妈——母亲”,前者是口语表达较亲切,后者是书面语表达比较庄重,又如“惦记——思念”,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语。

5.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在辨析过程中根据搭配的对象来判断,如“颁布——颁发”两词,“颁布”通常和法律、法规、条例等词相搭配,而“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通常是证书、奖品等。

还可根据造句的习惯来判断。

如“就义——献身”,可以说“英勇就义”,也可以说“英勇献身”,而“献身革命”就不能说成“就义革命”。

灵活运用词语一、明确前后关系。

在具体的语境中,句与句之间是前后照应的,因此,要明确语句前后关系,找到词语的对应点。

对于关联词,更要把握好各分句间的关系,所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

要正确选用,均需借助对句意的把握,明确句子前后的关系,进行正确的选择。

二、分清感情色彩。

词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或贬义,或褒义,或中性,一般考查的对象都是感情色彩非常鲜明的词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细致分析。

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表达需要,有时候套贬义褒用,有时候会褒义贬用,解题时要注意区分。

三、分清适用对象。

有一些词语、成语和俗语,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平常要注意积累,明确一些特殊词语、成语和俗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切忌望文生义。

对于不清楚的词语一定要养成勤查词典的好习惯,增加积累。

四、正确使用成语。

成语的辨析与运用,近年来考查比较多,一般考查成语中同音字的改错、形近字的改错以及在具体语境中成语的恰当使用,做成语运用题的方法有:1.看准成语内涵。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它,更不能望文生义。

如“美轮美奂”本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我们可不能理解为美好的意思;“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首先、第一个”;“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不能理解为“文章没有加上标点符号”。

2.弄清表述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运用范围;有的只能用于人,如“眉飞色舞”,有的只能用于物,如“汗牛充栋”,有的只能用于事,如“左右逢源”,有的只能用于自身,如谦辞“抛砖引玉”“敝帚自珍”等。

还有一些特指的成语,如“邂逅相遇”特指久别又偶然相见,“罄竹难书”特指罪行极多。

3.辨出感情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

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还可以从成语的感情色彩角度去明辨,看看有没有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

如“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

我们不能当作褒义词用;“胸无城府”是褒义词,我们不能当贬义词用。

4.分析词句重复。

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我们还可从整个句子和该成语的意思上分析,看是否造成了重复。

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一览无余地看到”“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令五申地强调”“难言之隐的苦衷”“浑身遍体鳞伤”“百姓生灵涂炭”“到处漫山遍野”。

5.辨析形似神异。

有的成语与另一成语由于读音、字形或意义相近,粗一看似乎像孪生姐妹,很容易混为一谈,如“设身处地”与“身临其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着想;而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再如“漫不经心”与“漠不关心”容易混淆;“改天换日”与“移天易日”混淆;“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混淆。

6.弄清双重语义。

有的成语还具有双重含义,我们要全面分析成语的双重身份,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如“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处之泰然”既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以指对事物无动于衷;“想入非非”既形容想法大胆、新奇,也可以比喻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五、填充关联词语的方法。

1.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

2.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语,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3.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总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二是在总观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出不同的关联词语。

并列关系单用也又另外同时一面一边另一方面配对使用既……,又……既……,也……又……,又……也……,也……一边(一面)……,一边(一面)……一方面……,另一方面……递进关系单用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并甚至更以至何况况且还甚至于配对使用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还、也、甚至)……尚且(况且)……,何况……选择关系单用或者或是还是配对使用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也许……,也许……与其……,不如……与其……,宁可(宁肯、宁愿)……宁可……,也不(也要)……转折关系单用虽然虽说是但是可是但却而然而不过就是只是反而尽管固然只不过配对使用虽然(尽管、虽说是、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但、却)……因果关系单用由于因为因此所以因而从而以致致使可见既然配对使用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而、所以)……既然……,就(那么、那就)……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关系单用如果假如假若倘若要是不然否则要不然要不是假使配对使用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就(那么、便、则)……即使(纵然、纵使、即便)……,也……再……,也……如果说……,那么……条件关系单用只要只有除非一旦配对使用只要(一旦)……,就(便)……只有……,才……除非……,才……除非……,不……除非……,否则……不……,不……没有……,就没有……无论(不管、不论)……,都……题型解读题型一词语的解释与辨识1.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福州地铁修建已成为我市家喻户晓....的大事。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B.海交会整合了两岸各自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双赢:双方都获益。

)C.张老师那幽默风趣的一席话,让全班同学忍俊不禁....。

(忍俊不禁:忍住不敢发出笑声。

)D.在省中学生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一群阳光少年的表演很给力..,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