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2012年12月该通则已经合肥市人民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用地分类与空间布局 (1)2.1用地分类 (1)2.2混合用地混合使用 (11)2.3用地规划与布局 (14)2.4 居住用地布局 (15)2.5 工业用地布局 (15)2.6 仓储物流用地布局 (16)2.7 基本生态空间 (17)2.8 城市绿地与广场 (18)2.9 公共空间布局 (21)第三章规划控制 (22)3.1城市密度分区 (22)3.2地块容积率 (22)3.3建筑间距 (23)3.4建筑退让 (27)第四章建筑与景观风貌 (31)4.1建筑空间与环境 (31)4.2建筑单体 (33)4.3建筑附属物 (33)4.4建筑色彩、材质与照明 (33)4.5绿色建筑 (34)4.6组团风貌 (35)4.7城市景观分区 (36)4.8街区控制 (36)第五章公共设施 (38)5.1分级分类标准 (38)5.2布局准则 (38)5.3市级(含省市共建)、区级(含市区共建)公共设施 (39)5.4社区级公共设施 (40)5.5公共设施混合设置指引 (40)第六章地下空间利用 (46)6.1一般规定 (46)6.2地下空间功能与设施 (47)6.3地下空间附属设施 (48)第七章交通设施 (49)7.1城市道路 (49)7.2公共交通 (52)7.3停车场(库) (54)7.4公共自行车 (57)7.5交通综合体 (58)7.6交通影响评价 (58)第八章市政设施 (58)8.1给水工程 (58)8.2排水工程 (62)8.3燃气工程 (68)8.4电力工程 (73)8.5热力工程 (78)8.6通信工程 (78)8.7环境卫生 (83)8.8加油加气、公共充电站 (90)8.9用地竖向 (91)8.10 管线综合 (92)8.11 综合防灾 (94)第九章文化遗产保护 (95)9.1历史文化保护区 (95)9.2文物保护单位 (96)第十章附则 (96)附录A名词解释附录B计算规则附录C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附图1、转角窗、凸窗日照计算基准面示意图2、阳台日照计算基准面示意图3、遮挡建筑的影响范围示意图4、影响被遮挡建筑的范围示意图5、城市道路交叉口展宽段渐变段示意图第一章总则1.1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合肥市城乡规划条例》及城乡规划管理的有关法规、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通则。
1.2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均应符合本通则,临时建设、个人自建房除外。
1.3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应使用1954年城市坐标系统、吴淞高程系统和同一技术标准的基础测绘资料。
第二章用地分类与规划布局2.1 用地分类2.1.1 用地分类划分,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表2.1.1-2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表(城市建设用地共分8大类、35中类、42小类)2.2 土地混合利用2.2.1 基本准则2.2.1.1为引导土地集约使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减少交通需求以及提升城市内涵品质,鼓励合理的土地综合利用,增强土地使用的弹性。
2.2.1.2 土地混合使用应符合环境相容、保障公益、结构平衡和景观协调等原则。
2.2.1.3 鼓励城市各级中心区、商业与公共服务中心区、轨道站点服务范围、客运交通枢纽及重要的滨水区等区域的土地混合使用。
2.2.1.4 具体地块的土地混合使用应符合相关技术条件和政策条件的要求。
(1)相关技术条件主要包括具体地块的上层次规划要求、周边条件、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等情况,自然与地理承载力、日照通风和消防等强制性规定等。
位于生态敏感区、重要的景观区域或可能造成较大环境影响、安全影响的,应进行专项技术论证。
(2)相关政策条件主要包括国家、省、市的土地、规划、产权和产业政策,以及是否满足申报条件、符合行政许可的程序要求等。
2.2.2单一用地性质的混合使用2.2.2.1 为保障用地性质的主导用途,避免功能混杂,应按本通则表2.1.1-2中适建用途、适建比例的规定,对某一种用地性质内允许建设使用的建筑与设施的用途、比例等要求进行控制。
2.2.2.2各类型建筑与设施的用途范围宜参照表2.2.2.2执行。
表2.2.2.2 建筑与设施用途分类指引2.2.3混合用地的混合使用2.2.3.1 混合用地是指当土地使用功能超出本通则表2.1.1-2中单一用地性质的适建用途和适建比例要求,需要采用两种或以上用地性质组合表达的。
2.2.3.2 混合用地的用地代码之间采用“+”连接,排列顺序应按照建筑规模对应的用地性质从多到少排列。
2.2.3.3在充分保障各类公共设施建设规模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鼓励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与各类用地的混合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2.3.4 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当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规划为混合用地时,宜参照表2.2.3.4执行。
表2.2.3.4 常用土地用途混合使用指引注:(1)鼓励混合使用的用地类别,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用地的混合使用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在规划编制中可经常使用。
(2)可混合使用的用地类别,是指此类用地可以混合使用,在规划编制中应视具体情况使用。
(3)其它确需使用的混合用地,应通过专题研究确定。
2.2.3.5鼓励下列类型的混合用地:(1)在各级城市中心区、商业与公共服务中心区,鼓励居住用地与商业用地混合使用,主要建设融合住宅、商业服务业、配套设施等用途的商住混合功能,用地性质表达为二类居住用地+商业用地(R2+B1);(2)鼓励轨道交通用地与商业服务业用地、居住用地混合使用,立体利用轨道交通上盖空间,建设商业服务、办公、住宅与配套设施等综合功能体,用地性质表达为轨道交通用地+商业用地(S2+B1)、轨道交通用地+办公用地(S2+B2)、轨道交通用地+二类居住用地(S2+R2)。
2.2.3.6 混合用地允许建设使用的建筑与设施用途,应符合表2.1.1-2相关用地性质适建用途叠加后的综合范围。
混合用地允许建设使用的建筑与设施的面积比例等控制要求,应结合具体地块的建设条件与开发需求,综合考虑相关要求专题研究确定。
2.3 用地规划与布局2.3.1 总体要求2.3.1.1 城市用地布局应遵循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原则。
市域范围内各类用地规划应符合“1331”空间发展战略要求。
2.3.1.2 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应完善、提升“141”空间结构;各组团应特色化发展,组团内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布局应注重组团中心的形成,与组团内的居住和就业相协调;促进主城区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
2.3.1.3 城市副中心用地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城乡总体规划执行。
规划布局应注重挖掘历史文脉,保护好历史建筑与历史文化街区,加强提升老城区品质发展,新区建设应营造好独特的人居环境,实现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空间布局。
2.3.1.4 产业新城规划应注重改善生态环境,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2.3.1.5 用地规划与布局应严格保护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控制城市增长边界,保护生态用地的完整性。
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保护用地之间,应有明确的界限。
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有机统一。
2.3.1.6 用地规划与布局应遵循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加强与公共交通的衔接。
在一定区域内,宜在大、中运量的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范围内综合布局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用地功能。
2.3.1.7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适时委托专业技术部门运用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对用地规划的实施进行定期评估和分析。
2.4 居住用地布局2.4.1 居住用地布局应综合考虑区位、周边环境、用地条件、人居适宜等因素,相对集中布局,并应与公共交通结合。
轨道站点150米范围内的住宅宜以混合功能设置。
2.4.2 居住用地布局应与就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平衡发展。
保障性住房应布局在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区域,不同类型居住用地可适度混合布局。
2.4.3 居住用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应按人口规模配置,应符合本通则第五章的有关规定。
2.4.4 居住用地的建筑布局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节能、防灾以及管理等要求,避免烟、气(味)、尘和噪声等造成的污染和干扰。
2.4.5 居住用地的交通组织应综合考虑机动车、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宜采用人车分流合理组织小汽车通行线路和设置停车场(库),并满足防灾和救灾的需要,设置无障碍通道。
2.4.6 鼓励通过垂直绿化、屋顶花园、阳台及室内绿化等方式,联系和渗透居住用地的绿色空间环境。
2.4.7 居住用地地下及半地下建筑的掩土绿化应与整体空间环境相结合。
2.4.8 居住用地内的各个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划要求:2.4.8.1 指居住用地范围内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及设施的集中绿地。
2.4.8.2 总面积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确定,不得小于0.5平方米/人。
2.4.8.3 宜结合公共绿地设置社区体育活动设施和儿童活动场地。
2.4.8.4 公共绿地的绿化面(含水面)不宜小于70%。
2.5 工业用地布局2.5.1 工业与产业总体布局:按照“1331”市域空间格局要求,形成东、西两翼产业发展带及合淮、合六、合安(铜陵)、合芜工业走廊。
2.5.2 工业用地布局原则2.5.2.1空间集聚、用地集约节约、产城融合。
2.5.2.2生产与生活功能协调发展。
2.5.2.3城区内鼓励发展都市工业,新型产业用地可与其它用地功能混合布局,共享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
2.5.3 工业及项目规划还应符合下列要求:2.5.3.1工业及项目布局规划选址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和导向,项目体现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发展。
2.5.3.2有气体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不得布置在城市上风向,有水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不应布置在城市饮用水保护区及环巢湖地带;2.5.3.3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严禁与居住、公共设施等其它用地功能相混合,与其它非工业用地之间应符合相关的防护距离规定;污染较严重的工业项目应集中布局在循环经济园。
2.5.3.4工业区应符合城市组团功能定位,工业园区应相对积聚和差异化发展。
工业区内可依据产业链条需要设置多个工业片区,各片区之间应平衡协调发展。
2.5.3.5工业区配套设施应充分考虑区位、产业门类、就业人口等因素,集中配套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其服务中心应结合周边城市功能互动发展。
2.5.3.6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应依据项目规划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以及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投资总额等指标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