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篇一:心电图报告模板****医院心电图报告单姓名检查日期临床诊断检查搞要:脉搏:次/分血压:毫米汞柱电解质:性别年年龄月日科别 X 线号病室心电图号住院号最近两周曾用洋地黄总量及其它主要药物:心律窦性心律 P – R 间期 Q R S 时限 Q – T 时限 Q – U 时期秒秒秒检查时体位平卧心电轴心电位逆时钟转位 +43°心动周期(R – R)秒心房率心室率 67 67 次/分次/分时钟转位心电图发现: P 波:符合窦性 P 波的规律,在 I、II、aVF、V3~V6 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易变导联 III、aVL、V1、V2 均直立。

时间小于,振幅小于。

QRS 波:各导均呈室上型,同一导联 R-R 匀齐,I、aVL 导联呈 qR 型,II、III、aVF 导联呈 R 型,aVR 呈 QS 型。

V1 导联呈 RS 型,V2 、V3 导联呈 Rs 型,V4、V5 导联呈 qRs 型,V6 导联呈 qR 型。

波幅除 III 及 aVL 导联外,I 、II、 aVR、aVF 均大于,胸导均大于。

Rv5 等于。

Q 波在 I、aVL、V5 、V6 篇二:心电图报告书写心电图报告书写书写心电图报告必需按报告上的内容要求认真填写各个项目。

其中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时间与发报告时间,急诊心电图还要写明检查与发报告的具体时间到时、分。

其它项目,即主要项目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心律心律是指整幅心电图的主导心律。

一般是窦性心律。

如主导心律不是窦性时,则写异位心律。

1、窦性心律。

所谓窦性心律就是符合窦性P波标准的心律。

不管P-R长短,是否下传。

窦性P波是指:aVR导联P波倒置,I、II、aVF、V4~V6导联P波正向。

个别P电轴右偏时,I导联P波浅倒或双向,若P电轴左偏时(一般在-30度内), II、aVF导联P波可为低平、双向或倒置,其他特征与窦性P波相同。

部分医院使用的报告单有P波一项,通常主要描述aVR导联P波方向,如异位心律或P波消失则要详细描述其特征,P波电压>(V1导联正向部分>)或P时限过≥也要加以描述。

2、异位心律。

异位心律指:①有P波,但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

如aVR导联P波正向符合逆行P波标准的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左房心律,冠状窦心律等。

②有P波,但P 波落在QRS中而看不清,R-R整齐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多属异位心律,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

③P波消失,代以F波或f波等,如心房纤颤、心房扑动等。

④P-QRS-T波群消失,代以VF、Vf波,即室扑、室颤。

常见异位心律有: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各种房性心律(包括不同部位的左房心律、冠状窦心律、右房心律)、交界性心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各种类型的折返性心动过速,伴逆向传导的室性心律、室扑及室颤等。

逆行P波即aVR导联P波正向,II、III、aVF导联P 波倒置。

其它导联P波方向及形态取决于异位P波起源于心房下部的部位及折返激动进入心房的部位。

交界性心律与心房下部的各种心律均可表现为在QRS前有逆行Pˉ波,所不同的是:前者Pˉ-R。

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房室折返性或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均可能见到QRS后面有逆行Pˉ波,交界性心律R-Pˉ。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R-Pˉ约 s左右,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R-Pˉ≤(食道导联≤),偶见逆向传导延缓R-Pˉ>。

aVR导联的P波既不正向也不倒置,即低平、双向时,P-R>就是房性P波。

但右房上部异位心律,P波方向可与窦性P波方向相同,较难鉴别。

V1导联P波呈负正双向肯定不是窦性P波,一般为房性P波。

3、窦性停搏及心脏停搏。

全图无P-QRS-T波群,呈一条直线称心脏停搏。

缓慢室性或交界性自搏律,全图无P波属异位心律中的一种--窦性停搏。

短阵窦性停搏,主导心律仍按可见P波或F波区分。

二、各波与波段的测量及各种数据的填写。

多导联心电图机打印的报告均已有各种测量数据,一般要校正。

在正常范围内的数据,不必修改,如超出正常范围不准确的数据应予以改正。

如用报告单形式发报告,全部数据要按实测值填写。

用分规测量得出的实测值不用毫秒(ms),而书写心电图报告必需按报告上的内容要求认真填写各个项目。

其中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时间与发报告时间,急诊心电图还要写明检查与发报告的具体时间到时、分。

其它项目,即主要项目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心律心律是指整幅心电图的主导心律。

一般是窦性心律。

如主导心律不是窦性时,则写异位心律。

1、窦性心律。

所谓窦性心律就是符合窦性P波标准的心律。

不管P-R长短,是否下传。

窦性P波是指:aVR导联P波倒置,I、II、aVF、V4~V6导联P波正向。

个别P电轴右偏时,I导联P波浅倒或双向,若P电轴左偏时(一般在-30度内), II、aVF导联P波可为低平、双向或倒置,其他特征与窦性P波相同。

部分医院使用的报告单有P波一项,通常主要描述aVR导联P波方向,如异位心律或P波消失则要详细描述其特征,P波电压>(V1导联正向部分>)或P时限过≥也要加以描述。

2、异位心律。

异位心律指:①有P波,但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

如aVR导联P波正向符合逆行P波标准的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左房心律,冠状窦心律等。

②有P波,但P 波落在QRS中而看不清,R-R整齐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多属异位心律,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

③P波消失,代以F波或f波等,如心房纤颤、心房扑动等。

④P-QRS-T波群消失,代以VF、Vf波,即室扑、室颤。

常见异位心律有: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各种房性心律(包括不同部位的左房心律、冠状窦心律、右房心律)、交界性心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各种类型的折返性心动过速,伴逆向传导的室性心律、室扑及室颤等。

逆行P波即aVR导联P波正向,II、III、aVF导联P 波倒置。

其它导联P波方向及形态取决于异位P波起源于心房下部的部位及折返激动进入心房的部位。

交界性心律与心房下部的各种心律均可表现为在QRS前有逆行Pˉ波,所不同的是:前者Pˉ-R。

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房室折返性或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均可能见到QRS后面有逆行Pˉ波,交界性心律R-Pˉ。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R-Pˉ约 s左右,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R-Pˉ≤(食道导联≤),偶见逆向传导延缓R-Pˉ>。

aVR导联的P波既不正向也不倒置,即低平、双向时,P-R>就是房性P波。

但右房上部异位心律,P波方向可与窦性P波方向相同,较难鉴别。

V1导联P波呈负正双向肯定不是窦性P波,一般为房性P波。

3、窦性停搏及心脏停搏。

全图无P-QRS-T波群,呈一条直线称心脏停搏。

缓慢室性或交界性自搏律,全图无P波属异位心律中的一种--窦性停搏。

短阵窦性停搏,主导心律仍按可见P波或F波区分。

二、各波与波段的测量及各种数据的填写。

多导联心电图机打印的报告均已有各种测量数据,一般要校正。

在正常范围内的数据,不必修改,如超出正常范围不准确的数据应予以改正。

如用报告单形式发报告,全部数据要按实测值填写。

用分规测量得出的实测值不用毫秒(ms),而1、心房率、心室率。

即每分钟心搏的次数。

除房颤、房扑(1:1传导除外)、II度以上AVB、房速等室上速呈2:1或2:1以上传导及较多隐匿性房性早搏外,两者是一致的。

要学会用目测法计算心率。

计算心率的基础是心电图纸上的小格子代表的时间,1mm=。

计算时先测出R-R间期的平均值,即一个心动周期占多少秒,再用它去除60,即得出心率数。

2、P-R间期。

亦称P-Q间期。

为P波起点至QRS起点的时间间期,称房室传导时间。

一般在III或II导联上测量。

以秒为单位。

正常值:~。

但不同年龄组与不同心率节段其最高值不同。

3、QRS时限。

即Q波起点至S波终点的时间间期。

为心室除极所需的总时限。

正常值:成人~,小孩~。

一般用V1V2导联测量。

目前标准3—12通道同步分析诊断心电图及各种心电工作站的数据均以ms为单位,故在101~109ms区间是否算异常尚未规定,我们以100ms,<120ms。

4、Q-T间期。

Q-T间期是指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

代表心室除极与复极所需的总时限,即心室激动所需总时间。

一般在V4导联或T波明显的导联测量。

正常Q-T间期与心率成反比,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故Q-T间期无固定正常值。

正常Q-T间期为60到100次/分心率时Q-T间期对应最高值为至.34s。

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用Q-Tc来衡量,以便比较。

Q-Tc正常值≤440 ms。

若室内传导阻滞则用J-Tc来衡量,J-Tc=Q-Tc-QRS,J-Tc正常值≤360 ms。

5、电轴。

电轴是指心室除极过程中,额面QRS环最大向量与X轴夹角的度数。

正常额面QRS电轴为0。

~+90。

,通常用电轴不偏表示。

超出此范围分别称为电轴左偏、电轴右偏及电轴极度右偏、左偏。

此时应写出其度数。

如+120。

,-45。

电轴测量分目测法与查表法。

目测法:一般用I、III导联QRS主波方向来确定。

1)正常电轴:I、III导联QRS主波方向均向上或I导联QRS主波方向向上,III导联QRS主波方向向下,其III导联代数和为负值时,其绝对值需(1)查表法:分别算出I、III 导联QRS波代数和(mm数),再去查电轴表,查出其度数。

三、 QRS波命名与描述。

各导联QRS波形态命名描述原则:(1)凡向上的波均称为R波,有两个以上向上的波,第二、第三个分别称R`、R``。

初学者可先描述R波,再描述其它波。

(2)第一个R波前如有负向波称为Q波。

(3)凡R波后面的负向波均称S波,第二、第三个负向波分别称S`、S``。

(4)单独一个向下的波称QS波。

由此可见,Q波永远在最前面,S波总是跟着R波后面,无单独Q波与S波。

Q、R或S波电压≥5mm,用大写字母表示,<5mm用小写字母—q、r、s表示。

四、 ST段改变的描述。

正常情况下ST段在等电位线上,部分有轻度偏移,向上抬高≤,向下水平型压低<。

但V1~V3导联R波电压正常情况下可上斜型抬高~,左胸导联不应超过(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S波为主时);单独III导联水平型或近水平型压低可达,但不应超过。

正常ST段时限在以内,一般不超过。

凡超过上述标准为异常。

ST段改变分:抬高、压低与平直延长三种情况。

1、抬高与压低。

ST段抬高与压低应描述其形态与抬高、压低的幅度。

ST段抬高形态:常见ST段抬高分弓背型、凹面向上型、近水平型、斜上型与斜下型五种。

斜下型通常属于大J波,V1V2导联有大J波或伴右束支阻滞时,ST段斜下型抬高称Brugada波。

ST段压低形态:常见ST段分下垂型、水平型(缺血型)、近似水平型(近似缺血型)与斜上型(单纯J点型压低)四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