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现在的中学生对于写作感觉头疼,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是不争的事实,写出来的文章空洞,缺少新意,千篇一律,不能给人以美感。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兴趣培养;积累素材;训练提高;持之以恒;启发借鉴;取长补短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能空话连篇,又不能老调重弹,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

许多语文老师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是至关重要的。

在对学生的要求中,要不停的对孩子提出来的兴趣进行培养,深化。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如果只是盲目按照教材上的进展,结合本单元的作文训练进行命题,这样作文致使学生没有兴趣,感到乏味,丝毫没有创作激情。

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境。

要给学生以极大的空间想象,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写出来,才会有自己亲身体会的东西在里边。

挖掘
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引导他们去用自己的手,写心里想说的话。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提高学生写的能力,还要先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他们积累素材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自身的年龄和生活的阅历远不能达到对社会的理解,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阅读,就成了最有郊的途径。

“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偷”,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提高。

厚积而薄发,加上平时自己的动手训练,就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用思索而顺理成章,一气呵成,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真切、生动、完美。

三、“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孩子尽情的发挥。

但是在写作之前,还是要先对学生进行指导。

例如审题和立意、选材和组材、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等等。

在加强对学生指导时,可以结合实际,自己写出来下水文,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让孩子能体会一下,在相同的背景下,自己的想法和老师有什么不相同,这样就会打开思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抒发,字数不限。

在批改时将学生好的选材、语句词加以收集、整理,及时反馈给学生。

不进行过多的理论指导,指导了学生也不懂,反而易使学生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

学生在老师鼓励、夸奖、大量训练中的慢慢理解和提高。

“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学生在模仿中得到锻炼,慢慢积累自己的成就感。

中学生要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积累生活经验,洞察社会人生,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积累材料,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例如:有位学生在写对父亲的思念时写道:“我对您的思念就像小虫子在啃咬的我的心。

”还有的孩子形容父亲的头发就像是热带雨林中那一丛毛茸茸的鸟窝,这样的形容是多么的生动有趣,是多么的让人难忘哟。

但是如果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感情时,那样的习作是空洞和苍白的。

我们在指导学生这方面的练习时,要耐着性子,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他们毕竟是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慢慢的把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达到吾手写吾口。

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高水平的写作水平可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就能修成正果。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多写多练。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只有不停的积累,才能让自己的底蕴形成。

平时的时候,坚持做到每天做日记。

持之以恒,常年不懈,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总结、提升,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老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去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学生。

老师的作文评语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之处。

作文讲评时把一些写得较好的学生作文,拿到班上宣读讲评,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评议。

这样既可以使这些同学得到鼓励,又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受到启发和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学生在修改自己的文章时,应该学会舍弃,不要感觉有一句话写得好,舍不得去掉,要看看这在全文中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总之,再好方法也要因人而宜,因地制宜,我们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应该清楚的知道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