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课时课题 1 分子和原子(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情感目标: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2)难点: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教具准备:烧杯、胶头滴管、药匙、玻璃水槽、量筒、高锰酸钾、、浓氨水、蒸馏水、酚酞试液
启发诱导
探索新知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
多年才能数完咧。
[板书]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一定的)。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实验一:实验二:
按照上述图示进行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2:实验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结:因为浓氨水易挥发出氨分子,且氨分子运动
到烧杯A中生成氨水,使A中的酚酞变红,而B中
无氨分子进入,所以无变化。
[板书]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思考问题3]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
关?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
断运动的?
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实验
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现象一: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1:氨水能使无色酚
酞变红。
现象二:烧杯A中的酚酞
变红,而烧杯B中的酚酞无
变化。
学生讨论、发言。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
的客观真实性。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
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
导,自主探究
的方法将学习
推向深入,使
“分子不断运
动”的抽象、
枯燥知识化为
生动形象的画
面,使深奥的
知识变得浅显
而易于理解。
【探究活动二】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演示] 用两只量筒各取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
实验。
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
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
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
面比糖未溶解前的水平线降低了。
这一现象能用分
子的知识解释吗?
[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
呢?
[实验探究] 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
[结论] 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
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
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
些实际运用?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也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
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但并不是所
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水例外。
观察实验现象:混合后体积
小于100mL。
说明了分子之
间有间隔。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发现:液态物质,
较难压缩,气态物质,比较
容易被压缩。
原因是气态物
质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物
质液态物质分子间的间隔
比较小。
学生举例说明。
把所学知识迁
移运用解释一
些相关的现象
和问题,培养
学生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
力。
引导学生通过
实验与观察、
思考与讨论自
主探究式的学
习,在掌握知
识的同时,提
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探究能
力。
归纳小结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构成物质的分子
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
让学生学会归
纳和总结。
布置作业:完成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二、微粒的真实存在:
三、分子
1、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一定的);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