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 33页)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 33页)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 33页)吉河ZB1合同段LJ13分部安全风险评估报告1 、编制依据(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11.5】文)。

(2)《公路桥梁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3)《吉河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测报告》(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B01-2003)(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7)项目公司和总承包安全管理要求(8)项目公司提供的设计图纸文件(9)吉河ZB1合同段项目部LJ13分部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1 评估对象目标及范围1.1.1评估对象评估的对象是吉河高速公路ZB1合同段LJ13分部内的各单位工程。

----隧道、大桥、高墩、上系梁相对困难外,余均属较容易施工,安全风险较小的工艺,易于控制管理。

预应力砼现浇箱梁桥不同类型结构物。

本合同段详细工程量见下表;LJ13合同段主要工程量一览表1.1.2 评估范围评估范围为---合同段内的各单位工程的可行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对本合同段内的-座桥梁、-条隧道、路基及其所属--------道涵洞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包括对安全、工期、环境以及第三方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与管理必须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环境、质量、投资、工期等都应服从于安全。

尤其要重视可能导致突发性、灾害性的风险事件。

1.1.3评估目的对----合同段内的各单位工程的可行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对本合同段内的桥梁、隧道、涵洞、路基施工中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合理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项目风险实行有效控制,将各类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达到保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建设工期、控制投资、提高效益、实现建设项目的总目标。

1.1.4 评估办法以设计图地质资料和两阶段施工图设计中的风险评价结果为主线,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进行评估。

具体采用了专家评议法定性分析和风险评价矩阵法及指标体系法定量分析的办法来对本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1.1.5成立风险评估专家组评估专家组均具有工作经验的且对工程风险有足够认识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组成。

2 、工程概况2.1 工程区域2.2设计标准全线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速度为100km/h,一般互通1处,互通收费站1处。

主要工程内容为路基、桥涵、隧道工程等的施工及缺陷修复。

2.3 隧道工程概况2.3.1工程地质概况(1)、地层岩性隧址内范围出露地由老到新奥陶系文昌组、第四系残坡积层和上更新统马兰组地层;各组段地层岩性特征及分布如下:奥陶系上统的文昌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粉砂岩,岩性变化相对较小,节理较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

工程性质一般。

第四系残坡积层和上更新统马兰组地层岩性,残坡积层分布于坡麓,岩性多为混碎石亚粘土,厚度不均,分布不联系;上更新统马兰组地层主要为棕黄色、灰黄色粘性土,下部为砾石层,夹砂质充填,砾石强风化-弱风化状,次棱角状,含铁锰质结核。

工程性质较差。

(2)、围岩级别划分隧道围岩级别划分统计表(3)、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本隧道不良地质主要为隧道出口洞口地层为浅埋灰黄色碎石土段。

隧道出洞口为斜坡地貌,坡度25~35°左右,表部覆盖灰黄色粘性土角砾,厚约2.4米,冲沟处较厚。

下伏奥陶系文昌组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

呈数厘米至数米厚的韵律交互组成。

强风化层,褐灰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呈碎块状,局部短柱状,岩体破碎,岩质软;中风化层,青灰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呈柱状,岩体破碎~较完整;微风化层,岩石较硬,节理裂隙较发育,方解石脉充填,岩体完整性一般,(4)、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江南台隆东段,以下庄-油溪口断裂为界,北部为苏庄台拱,南部处在钱塘江台褶带内。

区内构造发育,以褶皱和断裂为主,褶皱构造主要为华埠-新登复式向斜,轴线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区域断裂构造以北东和北西向为主,影响工程的区域深大断裂有球川-萧山深断裂、开化-淳安大断裂、下庄-石柱大断裂以及安-温州大断裂。

隧址区内地震基本烈度为小于VI度区,抗震设防烈度值为7度。

(5)、水文地质特征隧址区内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中等~较丰富,地表为冲沟。

雨季汇水量较大,隧道施工时裂隙张开发展,会有淋水和渗水现象。

3、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桥梁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标准补充规定》及《公路隧道作业要点手册》的有关内容、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建立我标段隧道工程风险指标体系。

3.1 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分级(1)、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隧道地质条件、建设规模、气候与地形条件等评估指标,评估指标的分类、赋值标准。

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注:1.指标的取值针对单洞。

2.表中“以上”表示含本数,“以下”表示不含本数,下同。

(2)隧道工程总体施工风险分级标准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3)事故发生可能性的等级分成四级,见下表事故可能性等级标准注:①当概率值难以取得时,可用频率代替概率。

②中心值代表所给区间的对数平均值。

(4)、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分成四级人员伤亡是指在参与施工活动过程中人员所发生的伤亡,依据人员伤亡的类别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等级标准如下表示:人员伤亡等级标准注:F=死亡人数(含失踪) SI=重伤(5)、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经济损失是指风险事故发生后造成工程项目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费用和事故处理所需(不含恢复重建)的各种费用,如下表示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6)、专项风险等级标准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等级,将风险等级分为四级:极高(Ⅳ级)、高度(Ⅲ级)、中度(Ⅱ级)和低度(Ⅰ级)。

(7)专项风险评估流程图(见下图)(8)典型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等级划分3.2 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风险接受准则3.3 专项风险评估流程图4、风险评估4.1 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分为总体风险和专项风险评估。

(1)总体风险评估指开工前根据隧道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建设规模、结构特点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评估隧道工程整体风险,估测其安全风险等级。

属于静态评估。

(2)专项风险评估指是将总体风险评估等级为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隧道工程中的施工作业活动(或施工区段)作为评估对象,根据其作业风险特点以及类似工程事故情况,进行风险源普查,并针对其中的重大风险源进行量化估测,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属于动态评估。

4.2 各项基本风险、引起风险的因素根据设计现场勘察资料和给定的计图纸对高树坞隧道危险单元划分及风险分析:(1)隧道洞口边坡陡立,岩石破碎,垂直节理发育,受雨水冲刷易形成溜滑,边坡稳定性差。

(2)隧道洞身开挖易发生坍塌,尤其是洞口V级浅埋段。

(3)二衬施工属高空施工,存在人员高空坠落和高空坠物等危险因素。

(4)空压机等特种设备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危险因素。

4.3 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分依据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隧道地质条件、建设规模、气候与地形条件等评估指标,具体见下表。

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隧道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计算公式为: R=G(A+L+S+C)隧道R=G(A+L+S+C)=2×(2+3+1+1)=14,14≤10≤21,依据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隧道总体风险等级为Ⅲ级(高度风险)。

4.4 隧道工程专项风险评估施工作业程序分解后,通过相关人员调查、评估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方式,分析评估单元中可能发生的典型事故类型,并形成风险源清单。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源普查清单评估小组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可能导致事故的致险因子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见下表:4.5 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隧道工程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方法,事故的严重程度的估测方法采用咨询专家处理方法。

事故可能性的估测方法采用指标体系法。

(1)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引发的事故可能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安全管理评估指标体系M=1+0+0+0+0+0+1+0=2,0≤M≤2,依据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与折减系数对照表,折减系数γ为0.8。

(2)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分析评估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隧道施工区段评估指标分值:P=R(C×A+B+D+E+F)V级P=0.8×(0.9×4+1+1+0+2+1)=6.88,6≤R<14,属于3级(可能)。

Ⅳ级P=0.8×(0.9×3+1+1+0+2+1)=6.16,6≤R<14,属于3级(可能)。

Ⅲ级P=0.8×(0.9×2+0+1+0+2+1)=4.64,3≤R<6,属于2级(偶然)。

(3)典型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等级划分:V级施工区段事故可能性等级:P=6.88, 6≤R<14,属于Ⅲ级(可能)。

Ⅳ级施工区段事故可能性等级:P=6.16, 6≤R<14,属于Ⅲ级(可能)。

Ⅲ级施工区段事故可能性等级:P=4.64, 3≤P<6,属于Ⅱ级(偶然)。

专项风险等级依据风险矩阵法和指标体系法进行动态风险。

5、风险对策措施经过隧道风险评估,高树坞隧道总体风险评估为高度风险,其中V、Ⅳ级施工区域段风险等级中度,严重程度等级一般,可能性发生等级可能。

Ⅲ级施工区域段风险等级中度,严重程度等级一般,可能性发生等级偶然。

根据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的规定,针对不同的风险事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拟采取如下技术对策。

5.1 坍塌风险等级归类根据“隧道安全风险等级划分”的成果知:隧道风险被评定为“中度”等级,但发生可能性等级为“可能”的施工区段为:V级施工区段、Ⅳ级施工区段。

5.2 风险处理对策(1)根据公路隧道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之规定,中度风险是可接受的,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一般不需采取风险处理措施,但需予以监测”;为此,项目部确定如下风险技术对策:中度风险隧道施工区段:在加强施工监测的同时,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做好设计复核,尤其是现场地质核对和完整的地质分析工作。

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方法确定为:地质分析法超前预测、超前水平钻孔探测、检测和必要的地质雷达检测。

制订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加强现场演练。

加强施工工艺管理与工序衔接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工序紧跟;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与专业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采用力学反演技术及时修正参数。

编制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认真实施监控量测,通过记录、分析,反馈,判识围岩稳定状态;必要时与设计单位配合,利用实测数据,借助大型土木软件,通过建模、网化、加载、求解与分析等计算步骤,预测围岩变形或进行力学反分析,及时修改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