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摘要: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分。

从历史和心理两个维度,探索自由问题的根源和脉络。

由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弗洛姆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给出了解救的方案,即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爱去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

分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能够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
弗洛姆在分析人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以及人性及其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

具体阐述了自由的主体、自由的视域、自由的悖论,进而阐释实现自由的途径。

一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点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综合,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机械组合。

弗洛姆对二者进行了深度分析、思考、糅合、看到人的存在本身的矛盾性。

这个矛盾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生存的二分律和历史的二分律。

所谓生存二分律是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其根源。

这也是人性分裂而不得解脱的内在矛盾。

例如,生与死人的潜能与时空限制,人内心孤独与外世界的相关性等等。

所谓历史二分律是指,人在历史条件下,外部的人为设定的合理性与人的自我表现的局限矛盾。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矛盾是“占有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的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

“占有的生存方式”本质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强烈的占有欲望为特征,将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占有物。

而“存在的生存方式”是一种非占有性的关系。

总之,弗洛姆对人的存在于生存方式的考察,表现出了自由诉求即外部世界对个人的塑造要求和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实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这正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一个基点。

人性及其异化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另一个基点。

弗洛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理论前提。

同时发挥弗洛伊德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当包含多种因素。

例如:人作为生物人天生固有的本质和欲望,情感、性格等心理,理性的意识,自由自觉的行动。

同样,弗洛姆的异化观也是从人类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出发进行阐释。

认为,异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他说“现代人异化于自己,异化于同类,异化于自然,人变成了商品,其生命变成了投资,以便获得在现存市场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最大利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不过是已经异化为自动机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
自由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的人。

弗洛姆曾经断言说,自由的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人的本质中。

弗洛姆自由思想把“自由”和“历史中的人”结合在一起。

自由就是人们在历史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生产劳动和积极实践达到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自我。

弗洛姆把人的主体创造性与自由思想结合,并紧紧联系人的自我实现,从而在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历史维度和心理学维度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两个主要视域。

弗洛姆从历史延展的角度考察自由,并将自由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社会生活状态;二是个体精神状态;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弗洛姆将人类历史分为自由之前和自由之后。

通过对自由之前后社会生活状态,个体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发展动力和方向的纵向比较,从而得出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阐释了这种自由思想的转变。

在心理学层面上,弗洛姆认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带来了可能的政治自由的发展,而我们的心理则开始变得无能和无助,变得慌乱起来。

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他说:“换言之,我们对摆脱外在于自己的权利,不断获得更大的自由而欣喜若狂,却对内在的束缚、强迫和恐惧置若罔闻,他们会消弱自由战胜传统的敌人获得胜利的意义。

所以,我们往往认为自有问题只不过是更多的获得现代历史进程中曾获得的那种自由,认为捍卫自由只不过是反对此类与这种自由为敌的权利。

我们忘记了,尽管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的捍卫已赢得的每个自由,可自由不仅仅是个量的问题,而且是个质的问题,我们不但要保存并扩大传统的自由,而且要赢得一种新自由,它能使我们认识到属于自己的个人自我,可以使我们对这个自我即生活充满信心。


自由的悖论:逃避自由。

人作为主体的人,好不容易获得自由之后又要逃避自由以及逃避自由的可能性与逃避自由的方式也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主要话题。

弗洛姆认为人在获得自由自之后反而走向了自由的反面。

其最主要原因是来自社会的压力造成了人的心理的扭曲,是人的心理的问题。

逃避自由主要是指逃避个体的孤立和精神的孤独。

在人辩证性的自由发展中,自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一种没有意义和方向的生活状态。

一是以“积极的自由”面对世界,通过爱和积极的工作,实现自我、自然和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

二是走向来之不易的自由的反面,放弃自由,逃避自由,通过消除个体自我与外在社会之间的差别来克服孤独感。

在阐述个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后,弗洛姆又指出,逃避自由的方式分为三种,即权威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

其一,权威主义方式。

通过对心理机制的分析,人们放弃了自我寻求的认同,就会趋向于臣服外在的权威并形成两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心理倾向———施虐狂和受虐狂。

二者都起因于个人内心的孤独、恐惧和无依靠感,都基本认同外在的权威和力量,从而放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倾向,形成了逃避自由和否定自由道德心理机制。

其二,破坏欲。

破坏欲的目的是通过消灭任何来自外部的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

其三,机械趋同。

如果说,权威主义和破坏欲是通过克服外部世界的强大力量,从而清除自己的焦虑、不安全和无依靠感。

而机械趋同的方式,则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而把自己变心哼一个机器人。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积极自由,其实质就是:积极创造亦即全面的自我实现。

逃避自由不是解决自由悖论的合理途径。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的个人,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走出这个困境。

创造性的活动就是我即我所行,创造性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爱和工作。

创造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工作即肯定自我的个性和独立,又把个体自我同他人,社会和自然联系起来。

既摆脱了个体育孤独感之间的矛盾,也消除了人们自由所固有的基本矛盾。

从而说,只要人们不断进行创造性的爱和工作,人就越发健全。

能实现自我,从而就能够实现积极的自由。

除此之外,弗洛姆提出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来保障积极自由的实现。

在其《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有过相关论述: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人不是别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永远是他自己的目的。

因此,没有被别人当做手段,也没有人把自己当做手段,人可以表现他身上的人性力量在这个社会中,人是中心,一切经济和政治活动都要服从于人的发展这一目的。

在弗洛姆看来,要想实现积极的自由,即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社会资源相配合,同时必须对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教育进行改革。

这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与健全的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弗洛姆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人应该过一种有创造性的生活,发挥自身的潜力去实现全方位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 [M]刘林海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年版
[2]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M]. 关山.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年版
[3]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 蒋重越.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年版
[3]埃利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4]王元《弗洛姆“人性异化”探析》[J]. 《马克思研究》 1996年第四期
[5]郭永玉《“逃避自由说”的文本解读》[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第五期
[6]俞伯灵《自由的悖论——重读弗洛姆<逃避自由>》[J].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四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