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梭的公意思想
摘要:公意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历来众说纷纭,认为公意与极权专制主义密不可分,或辩称公意思想实际上关注的是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本文对这些争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卢梭的公意思想存在抽象、含混的特点而易引起歧义;过于理想化而难以操作,易于被操纵。
公意思想的可贵之处由其阐发而来的人民主权思想为人民反抗暴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公意;理想化;反抗依据;
公意(the general will),①是卢梭国家学说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对这一思想历来众说纷纭,垂200余年而未绝。
总体来看,对公意的争论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派由伯克首开其端,贡斯当、塔尔蒙、罗素等紧随其后。
②中国国内则以学者朱学勤为代表,认为卢梭的公意与极权专制主义不可分割。
另一派学者则主要是为卢梭辩护的,认为卢梭是现代自由主义的先行者,公意思想事实上关注的是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实现。
西方有查普曼、狄瓦瑟、里奇等等,中国的有钱弘道、崔之元、袁贺等。
③
一、公意的定义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卢梭自己对“公意”的定义,卢梭首先认为公意(the general will)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愿。
公意不同于众意(the will of all)或所有个别意志的集合(the ollective will),它只包含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the common interest)。
继而卢梭区别了公意与众意。
公意与众意有着明显的不同,因为众意只是若干个别意志的总和,它着眼于私人利益。
而“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
”[1](P35)卢梭赋予公意极高的地位,他认为“公意”作为人民整体意志的表现,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只有“人民”本身才能代表,公意永远是公正的,任何团体个人都不能违背公意。
拒不服从者,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即所谓的“强迫自由”。
这样看来,公意在卢梭那里就成为了一种抽象性的一般意志,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色彩。
二、关于公意的争议和辩解
目前学者对公意提出的质疑主要有三点。
1、公意的可操作性。
因为卢梭认为公意是具有一般性公共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从个人意志中过滤筛选提取出公意?卢梭自己也没有陈述清楚,他的英文是“But take away from these same wills the plues and minuses that cancel each other out,and the remaining sum of the differences is the generalwill。
”何兆武将其译为“除去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
”但是学者普拉门内兹等认为卢梭对公意的准数学表述如果按字面上理解的话没有任何意义,如果甲之意=x+a,乙之意=x+b,丙之意=x+c,那么公意就是x,众意是私意之和,但这样的话differences
这个词就无法解释。
[2]戴戈认为differences指共同体公民对公意的不同理解,认为公民在参与政治活动的投票中,众多的个别的私人意志(particular will)聚合成will of all在投票过程中自然会被过滤掉,而众多的公民个人的共同意志(a general will)聚合成为A general will ,然后再到the general will。
[2]而朱学勤的理解是从particular will——will of all——general will。
[3](p8)以上争议至今仍然没有达成什么一致性结果。
有些学者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全体民众的公意“永远只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4]因此说卢梭的公意存在着理想主义的特点,且争议较多。
2、关于“强迫自由”的问题。
卢梭认为公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拒不服从者,全体要强迫他服从。
有学者认为这极易于演化为对个性的压抑,使个人只能为集体而存在,并且将自己的全部转让给集体。
3、公意存在被人操纵和利用的问题,因为公意是至高无上的,没有界定标准。
虽然卢梭保证公意不会犯错,但并不妨碍有人将自己的意志说成公意,公意一旦被操纵,则无事不可假其名而行,这也正是塔尔蒙等人批判卢梭的出发点。
假公意之名,拿个人利益冒充公共利益,就可建立起外表为“人民主权”的独裁专政。
这些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的错误正是源于卢梭的公意。
为卢梭辩护的一方则认为:需要对卢梭思想进行前后连贯的分析,这样就可以看到卢梭实际上着眼于民主政治对公民的教育和感化,它唯一关注的是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实现。
1、对于公意可操作性的质疑,崔之元从“陪审团定理”来证明,公民形成公意的过程中,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也根据自己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来投票,这种结果同陪审团的多数决定结果有些相似。
[5]公意也许是永远无法真正纯粹实现的,但在实际中它是可以无限趋近的,因为总有一些共同利益是大家都需要实现的。
2、关于公意存在“强迫自由”压抑个性这一点上,一方面认为是译文问题,即“which means nothing other than he shall be forced to be free ”,认为法文翻译过来应该是“使之能够自由”或“不得不自由”,而非“强迫自由”。
卢梭无非是在强调民主政治对成员的教育功能而已。
[5]另一方面认为这一点是针对特权阶级而言,也就是说卢梭公意要排除的是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 )而非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崔之元认为卢梭的公意强调的是“意志”一般化,和他所处时代的神学争论联系在一起。
因为在卢梭看来上帝不会偏袒一些人,而疏远另一些人,上帝拯救的是所有人的“一般意志”,正是人类社会要求法律具有普遍性而非特殊性的曲折反映。
[5]或者认为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约束,被强迫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真的需要被强制上升到一定的思想境界。
[6]3、在公意有可能被操纵利用这一点上,为卢梭辩护的言论则显得比较苍白。
有学者认为如果立法权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自己为自己立法,心存正义并热爱自己的权利,就将保证公意永远被人民所表达和掌握。
[7]但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
结论
综上所述,首先,卢梭的公意思想是抽象和含混模糊的,其指责者和辩护者都可以从中择出对自己有利的言论进行解释。
对公意的如何获取迄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对公意的可操作性目前也只是有一些实验性的方法。
其次,公意有理想化的倾向。
卢梭并没有给公意提出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实践中目前看起来也难以确定一个公认的标准,必须有一个机构去执行和发挥公意,但卢梭并未指出这
样一个机构,而且他也轻视可能执行公意的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再次,虽然卢梭的“强迫自由”也许是在强调对民众的教育功能,但卢梭最后仍然没有放弃使用暴力的权力。
我认为卢梭是试图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但他是偏向于集体,更关注个人与整体的统一性,更提倡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对集体的服从。
总之,卢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是一个理论家而非政治实践家,他长于毁灭而短于建设,其思想对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意义在于理念和思想,而非实际的政治规划设计。
他提出的公意思想虽有理想主义和模糊的缺陷,但基于公意思想上的人民主权思想为民众反抗暴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释:
①又称为普遍意志、一般意志、共同意志,港台文献中也有译为“公意志”的。
本文暂且采用大多数。
②如塔尔蒙的《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
国内朱学勤的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
③参见查普曼(John·W·Chapman)的Forerunner of Modern Liberalism,from Jean-Jacques Rousseau:Authoritarian-Libertarian;狄瓦瑟(Robert?Derathe)的Guarantor of Individual Rights,from Jean-Jacques Rousseau:Authoritarian-Libertarian.钱弘道的《为卢梭申辩—卢梭政治法律思想评判》;崔之元的《卢梭新论》;袁贺的《一个人的卢梭一评朱学勤的卢梭研究》等等。
参考文献:
[1]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5.
[2]谈火生.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缘起与内涵[A].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六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57—383.
[3]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8.
[4]赵林.试析卢梭政治学说中的极权主义暗流[J].学术研究,2004,(6):45-49.
[5]崔之元.卢梭新论[J].读书,1996,(7):45-55.
[6]刘鸿鹤.论卢梭公意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思想[C].天津:全国西方政治思想史研讨会,2003:1-4.
[7]杨全顺.卢梭人民主权与公仆意识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1,(3):55-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