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财务管理企业合并准则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案例企业合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作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消除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以实现规模经营,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从国际全局来看,对企业合并的理解并不统一,不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各自发布的准则中对企业合并的理解存在差异:2001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企业合并会计准则》(FAS141)认为企业合并是通过取得其他企业的净资产或者是权益从而取得对其的控制权;2004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颁布了《企业合并准则》(IFRS3)认为合并是将几个独立报告主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报告主体。
双方都认为企业合并不涉及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中国财政部在2006年分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认为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和事项,并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因此不同企业合并准则所规范的对象在范围上有所不同。
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企业合并准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方面,认为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
1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相关综述1.1 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界定研究目前,企业合并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合并,都会涉及采用哪种会计处理方法处理的问题,因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问题成为会计界的一大热点。
目前,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两种,理论上还存在一种重新开始法,但这种方法在实务中运用很少,并且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学者们几乎只对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进行讨论。
ISA22 《企业合并》( 1998 年修订稿) 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做了较为清晰的界定。
其中将购买法界定为: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个企业( 购买企业) 获得另一个企业( 被购买企业) 净资产和经营活动的控制权的企业合并;将权益结合法界定为: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它们的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
日本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认为,企业合并交易中确实存在着“购买”和“权益结合”这两种不同经济实质的企业合并形式,因此应分别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处理方法(许骞;杨荣本,2007)。
购买是指在企业合并中某企业对其他企业(被购买企业)或者构成企业的事业获得控制并成为一个报告单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控制。
权益结合是指在企业合并中任何企业(或者事业)的股东(或者权益持有者)都不能认定控制了其他企业(或者事业)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继续相互共同拥有合并后企业的风险和报酬,而将各自事业的全部或者事实上的全部统一整合为一个报告单位(李颖,2008)。
购买法将企业合并视为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或几家企业的控制权,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3R把标准侧重于控制(Cristina;Mihaela Cosmina,2010)。
购买法的基本思路是: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取得其他被并购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机器设备、存货等资产并无区别。
在企业合并中只有一个企业存续时, 不管这项合并是使用现金、其他资产还是发行股票来完成支付的,也不管谁是主并方,谁是被并方,这一企业合并都是购买交易(Catlett ;Olon ,1968);权益结合法是专门反映控股合并中一类特殊的以股权交换方式实施联合的合并交易的会计方法,源自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的建议。
即权益结合法的基本思路是:将企业合并看成是一种企业股权结合,而不是交易(韦军宁,2009)。
购买法就是把购买企业获取被并企业净资产的行为视为资产交易行为,而这种资产交易行为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认为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基于不同的假设,即视企业合并为参与合并的双方,通过股权的交换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的联合,而非资产的交易,而且合并后,股东在新企业中的股权相对不变(陈弢,2010)。
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组织和学者观点,从企业合并的动机和经济实质来看企业合并的确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从整体角度考虑认为企业合并是一种经济资源的联合,合并前后的所有者共同控制着合并后资产报酬与风险;另一种是把目标企业整体作为一项资产的购买行为,购买价格是由双方讨价还价直到共同接受的公允价值。
但是有的学者强硬的认为权益结合法只适用于换股合并,有的研究忽视了企业合并经济实质的区别。
1.2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研究综述1.2.1 以美国为首的购买法“单一格局”当前,国际上对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的主流是:以美国为首,均按购买法核算,全面废除权益结合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9)全体委员一致投票取消权益结合法。
FASB(2001)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41号《企业合并》和142号《商誉及其它无形资产》明确规定废除权益结合法而统一为购买法;经改组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在2004年,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合并会计》,明确规定取消了权益结合法(韦军宁,2009)。
根据英国ASB 颁布的FRS6,企业合并可以分为兼并与购买两类,属于兼并类的合并用“兼并会计”处理,而除此之外的合并都用购买会计(刘卫立,2009)。
英国公认会计准则虽然允许使用权益结合法,但是并不流行。
以美国为首的废除权益结合法,均采用购买法的合并准则所适用的对象不涉及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这一基础上全面采用购买法。
1.2.2 日本坚持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并存的“二元格局”日本合并会计准则指出,现实中的企业合并根据经济实质不同可以划分为“购买”和“权益结合”两种不同形式 ,为了反映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应当分别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因为,既然把“购买”看成是与一般交换交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那么, 就应该采用购买法,将支付的购买成本以交换日一并获得或接受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分配到这些资产或负债中(松岗寿史, 2004)。
当判断为“权益结合”时,不存在本质上与一般交换交易一致的购买成本,任何参并企业的权益均以其账面价值持续, 那么对应的资产和负债也应按其合理的账面价值持续,这就应当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 如果强制使用购买法,就会违背这种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并与会计上客观真实性原则相悖(李现宗;张永国,2005)。
日本坚持“二元格局”的基础是企业合并可以根据经济实质划分为“购买”和“权益结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合并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更符合客观真实性原则。
但忽视了在全球经济环境下,由于合并准则的不一致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的考虑。
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上的排他性,而是二者所适用的的本质对象存在性质上的差别,因此关键是在如何区分企业合并的实质是“购买”还是“权益结合”。
1.2.3 国内观点“三分天下”(1)赞同国际趋势购买法的“单一格局”在我国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中应当要求企业直接采用购买法,取消“二选一”(裘益政;谢枫,2003)。
企业合并准则中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应取消(毕茜;彭珏教授,2008)。
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讲,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应选取购买法(李正刚,2010)。
这种观点虽然符合国际趋同的要求,但是否定权益结合法的理由不充分或是不正确,例如在界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准则已经明确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同时也说明,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合并,不应仅仅因为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国家控制而将其作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这些研究观点希望准则统一购买法为唯一会计处理方法,去规范所有的企业合并,忽略了不同企业合并之间经济实质的不同以及公允价值的取得问题,以及没有全面权衡两种方法的利弊。
(2)赞同日本模式的“二元格局”在未来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中,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选用保持互斥关系更为合理。
所谓互斥,指一旦合并符合权益结合法的条件,就只能使用权益结合法,而不能使用购买法;反之,就只能使用购买法(陈信元;董华,2000)。
我国应当选择的是允许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并对权益结合法的适用范围实施严格限制。
当合并方之间不存在关联时,各方出于自身利益需要讨价还价,博弈产生的并购价和净资产公允价值比较可靠,采用购买法能真实反映并购结果。
当合并方存在关联时,并购价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净资产公允价值也难以确定,应采用权益结合法(池巧珠;陈斌,2008)。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是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同时并存的二元格局(蓝文永,2009)。
“二元格局”违背美国准则和国际准则“单一格局”发展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产生了一定阻碍,也不利于跨国企业合并的处理,但“二元格局”从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出发,对不同性质的合并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具备刚性和可选择性。
但国内缺乏良好的对由于会计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经济后果所造成的影响的规范和监督。
(3)“二元格局”向“单一格局”过度就目前而言, 我们应保留权益结合法,待到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更加成熟,有关会计准则更加完善,总体条件更加适合时,权益结合法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华忠;乌仁托雅,2003)。
我国选择的允许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并对购买法进行规范,对权益结合法的适用范围实施严格限制的二元格局不仅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进步表现。
但从长远来看,为了提高企业之间的可比性,避免投资者因对具有相同性质的企业合并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而做出次优化的资源配置决策,购买法将会成为处理我国企业合并业务的唯一方法(兰宇,2009)。
这种观点分析了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认为权益结合法适合当前的中国国情,但这种联系的合理性如何验证?忽略了国际准则和我国准则所规范的企业合并对象在范围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国际准则和美国准则所规范的范围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3文献综述对本研究的启示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作为大的研究前提,因此他们把研究立足点放在国际环境,而本文的研究的立足点在中国资本市场。
如同日本会计准则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同时更加努力的发展和完善自己国内的会计准则。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5次企业并购的浪潮,逐渐形成当前这种“单一格局”的合并准则,而中国资本市场还未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完善程度。
另外,对于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所形成的会计差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无重大出入,对经济后果的讨论也并不激烈,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上,共存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还是统一使用购买法,即权益结合法是存是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