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
史称“汲冢书”。
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
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晚清四大藏书楼(清末四大藏书家)由晚清蔚然壮观的藏书习惯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四大书籍收藏家及其藏书楼。
具体指“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史称“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
四家,首推铁琴铜剑楼,是清中叶以来,历史最长久。
第五章文献版本学版本:“版本”又称“板本”,是宋代与“写本”相对的雕版印刷书。
今天所說的版本,包括古今所有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地点时间,形成的各种不同的书本。
以雕版印刷为主体,同时包括雕版之前的写本和之后的抄本、活字本、手稿本、批校本、影印本等各种类别,也包括新式印刷的各种书本。
善本: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
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来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后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避讳: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
避讳的两种类型:国讳(公讳)、家讳(私讳)。
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缺笔、空字、删字等。
第六章校勘学校勘:校勘本义为比较审查核定。
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其文字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这就是古籍的校勘,通称校勘。
第九章文献的辨伪与辑佚伪书:伪书是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书。
四部正讹:是一部辨伪学的专书,作者是明朝著名文献学家胡应麟。
该书将辨伪的范围从子部扩大到四部,辨识伪书104种,并从宏观上分析了伪书的范围和作伪的程度,最多的是子部,经、史、集。
该书集前人辨伪思想、方法之大成,是辨伪学发展的里程碑性著作。
辑佚: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辑佚旨在最大程度还原已佚典籍。
狭义辑佚单指辑佚书;广义辑佚有辑佚书、辑佚文、辑佚诗、辑佚书目等。
第十章总集与别集总集:总集是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
它可以是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
以时代分,有古人编、近现代人编之别;以编者分,有群体和个体之别。
总集文献价值重大,为学习、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昭明文选》:又名《文选》,梁太子萧统编纂,是古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文总集。
萧统编,上起先秦,下至梁普通七年。
选录标准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强调文质相称,把文和经、子、史分开,大致分为诗歌、辞赋和杂文三大类。
《文苑英华》:宋初李昉等编。
上继《文选》,从梁朝开始,至晚唐五代为止。
选录作家近二千二百人,作品近两万篇,分38类。
其中以唐代作品为多。
收录的大批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文可以用来考订史料的得失疏漏;并对辑佚、校勘有助;但作品选择不尽恰当,另外还有编排技术上的失误。
别集:单个作家作品的合集。
编纂体例主要有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刘向整理群书已有别集,当时有集之实而无集之名。
东汉以后,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
第十一章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传世文献”是指从古时传抄递印下来的文献,一般来说就是各种古籍。
“出土文献”指的是通过地下发掘得到的各类文献,属于考古文物的范围。
主要有甲骨文、金石文献、简帛文献及敦煌文献几大类别。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古史新证》提出的,倡导在研究古代文史时运用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释证,两者结合以论证古史之说。
敦煌遗书: 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
多为卷轴式,除大量的写本之外,还有拓印本、木刻本、插图本等多种版本。
年代上起东汉,下至元代,其间10多个朝代的文献都有所保存。
内容可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大部分。
世俗文献广泛反映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中古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四大古注十三经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如何理解“文献”一词古今含义的变迁?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2、简介纸质文献出现之前中国古典文献的主要物质载体。
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等。
缣帛,即丝织品。
优点如轻柔、易于卷舒、便于剪裁等,但其价格昂贵,亦不便长久保存,故缣帛文献出土相对较少。
3、纸质文献的主要装潢形式。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
旋风装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
大约盛行于唐代。
经折装又叫折子装。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古代奏折、书简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
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
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
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
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第五章文献版本学4、列举几种版本鉴定的方法。
⑴根据牌记鉴定版本(牌记始于宋,内容是说明刻书时间、地点等)⑵根据刻工鉴定版本(古代有一些刻书者往往会在版心刻其姓名。
宋代浙刻本为多)⑶根据讳字鉴定版本⑷根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⑸根据后人题跋识语鉴定版本⑹根据藏书印记鉴定版本⑺根据著录鉴定版本⑻根据书名鉴定版本⑼根据卷数鉴定版本(10)根据衔名、尊称、谥号鉴定版本(11)根据书中所涉人物鉴定版本(12)根据书中所涉史实鉴定版本(13)根据书中所涉地名、官名鉴定版本第六章校勘学5、简介陈垣先生的校勘四法。
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1)对校: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对校法前提是全面了解、广泛搜集同书的各种版本。
意义:发现古书中的问题;为改正错误提供有力的证据。
局限:通常情况下,不能独立完成校勘任务。
(2)本校:本校是指以同本书前后互证,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资料校勘本书。
(3)他校:用其它书籍的有关资料校勘本书。
条件:从其他书中找到本书的有关资料。
作用:在无其他版本时,他书引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供异文的作用;有其他版本时,可以增加供比较的材料。
(4)理校:没有证据无所适从时通过分析推理来确定文字正误。
第七章文献目录6、目录在学术研究中有哪些作用?1、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极大的便利。
各类目录尤其是官修目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代官藏文献典籍状况,并大致反映了一代学术盛衰情况。
2、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精华。
辨彰学术,即通过目录辨清诸家学术流派及其重要著作;考镜源流,即通过目录弄清各家学派的发展历史及其著述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目录著作对文体兴衰演变往往予以简要叙述;又对文献类别之产生发展予以交待;从古代目录的分类及其图书著录情况往往也能窥见学术演变的规律。
3、对整理古典文献的意义目录保存关于文献方面大量的原始资料,要整理古籍必须充分利用目录、版本。
7、古代目录的结构与体制。
结构:书名:著录文献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
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以及该书的版本流传情况等。
类序:包括大类之序和小类之序两种。
主要介绍某一类图书学术流变、特点得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它与叙录共同体现了目录学“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古代目录大致有三种体制:一是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如《郡斋读书志》、《四库提要》等。
二是有类序而无题解的,如《汉志》、《隋志》。
三是类序、解题均无,仅有书名一项,如《新唐书》、《宋史》、《明史》等艺文志。
8、古代目录的类型。
一书目录: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部书的篇名和各篇叙录。
如《诗》之序,《史记·太史公自序》;群书目录: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
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七略》。
9、古代目录的分类演变。
1、“六分法”与“七分法”“六分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创始于刘歆《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辑略为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实际为“六略”(即“六分法”)。
六略将各类典籍分门别类,创古代图书分类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之时,又有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等七分法。
2、“四分法”四部分类起源于魏晋之际。
曹魏时郑默制成国家藏书目录《中经》(失传)。
稍后西晋荀勖因《中经》而著《中经新簿》,分群籍为甲乙丙丁四部。
东晋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调整荀勖四部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