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有感

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有感

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有感前段时间观看了电影《王的盛宴》,并重新阅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以下几点感受颇深,与各位分享。

一是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为政治服务的,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

举个例子,史记中对项羽、刘邦的描述:(1)出身。

除身世外,对刘邦的出身提了一些神话色彩的描述“是时雷电晦明,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身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根据现在的科学,这些显然的荒谬的。

(2)外貌。

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巧妙地突出了两个人的长相和性格特点。

(3)看到秦始皇的场景。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给读者的感觉,项羽更多的是霸气,而刘邦更多的则是豪气。

但是,历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历史最起码应该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让人读了可以信服,而这一点是不可以也不应该为政治所左右的,是需要我们用良心去坚守的。

二是对成功的认识。

做成一番大事业可以认为是成功。

除了当事者(领导者)本人具备一些特质外,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

而集体的力量如何发挥?组织尤为重要,组织的关键在资源的运用,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如何用人,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那怎么用人呢?刘邦和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刘邦的个人能力是不能和项羽相比的,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项羽亲临战斗则每战必胜,
刘邦临战则必败,但结果却是项羽自刎乌江。

更可悲的是项羽至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败,最后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关于项羽这个问题刘邦给出了一个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刘邦虽然(个人)能力、才气不强但他能很好地使用好比他能力、才气强的人,能让他的团队效率最大化,而项羽所致命的就是这一点他没有做好。

正所谓: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对人的纯粹认识。

人在出生前,周围的环境是无法选择的,无论是当下的“富二代”,还是“穷二代”,无论是“高富帅”,还是“矮穷挫”。

人在这个环境中的经历造就了一个人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还将在你未来的生活中留下印迹,就像某些天生的东西一样。

所以,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我们应抛出周围的环境,纯粹地看,人应该都是相同的、平等的。

但对于现实中的自己,对于现实中的人生,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对周围环境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既然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怎么做?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

项羽出身贵族,没有体会颠沛流离,不明白生存的珍贵,刘邦出身草莽,于血雨腥风中穿梭,非常明白生存的重要,他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鸿门宴”,最终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跳出现有环境,纯粹地看待自己,不仅为了自信,更是明白什么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明白这些之后,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在现有环境中顺势而为,终有一番作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