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讲解,提升学生鉴赏古文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祖国深厚历史文化的了解,并进而热爱之。

教案内容:
壹:评析147页之“司马迁略传”与“《史记》总评”两部分的文字。

贰(文本分析):
147页第一段:项羽之家世之高贵(项燕尤著)→古人著述喜先列传主之身世高贵(如《离骚》之首节、《太史公自序》之首先追考自己的家世→《史记》每篇之惯
例)
147页第二段加148页第一段(项羽叔侄起兵前之生活)。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何焯《义门读书记》“《汉书·艺文志·兵法形势》中有《项王》一篇;英
布布阵如项羽军,高祖望而恶之。

盖治兵置阵是其所长,故能力战催锋;
而不足于权谋。

故其后往来奔命,为人乘其罢而之。

所谓略知其意而不
竟学者也。


“彼可取而代也”→所谓大丈夫的豪言:
1、陈涉“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年岁不详,
然“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在“少时”) 2、汉高祖“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近50岁) 3、项羽之言(20出头)
三样人三种语气:陈(在下位者之不平与大志);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
之言,悍而厉;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当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此地是东南人才的荟萃之地,吴中的豪侠之士都
怕项羽,则这个外乡人的气势才情可以想像。

→烘托
148页第二段(初起兵)。

“得精兵八千人”
注意后文“以八千人渡江”及与亭长言“江东子弟八千人”→24岁少年英
雄的豪横。

148页第四段。

简介张、陈“刎颈交”之始末。

(“势利之交”)
148页第五段。

楚怀王孙心之明。

(1、梁败,王亲自去战场,并项羽之兵而自将之。

2、提拔宋义。

3、顶住项羽的压力,倾向于让刘邦先入咸阳而王。

→为其死张本)
148页第六段。

杀宋义事→当时之普遍情况(用人之际,无可奈何;乱世,主纲不振,臣得擅权恣意行事)如:1、吴广攻三川不下,田臧矫诏杀之,陈胜命之为上将
军。

2、周苛、枞公与魏王豹守荥阳,相与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因
杀魏王豹。

刘邦不罪之。

149页第一段。

破釜沉舟:《六韬·必出》“先燔吾辎重,烧吾粮食。

”《御览》引《六韬》“武王伐殷,兵车出,坏船于河中,所过津梁,皆悉烧之”→项羽所为,亦古兵
法也。

(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背水一战是同样道理)。

149页第二段。

叠用三“无不”,有精神。

《汉书》去其二,遂乏气魄。

叠用四“莫敢”。

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服,“莫敢起”;杀宋义,则诸将皆
慑服,“莫敢枝梧”;救巨鹿,诸侯“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勇猛!
151页第二段。

“沛公默然”三句。

刘邦内心已经明白自己不如人,而嘴上又不愿明显示弱的愠怒烦躁之心理。

→《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
王?汉王默然良久,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项王许诺。

”梁玉绳《史记志疑》:“项伯之招子房,非奉羽之命也,何以言报?且私良会沛,伯负漏师之重罪,尚能告羽乎?使羽诘曰公安与沛公语,则伯将奚对?
史果可尽信哉?!”→但这也可做另外的理解:项羽的的仁弱,分不清公私、
缓急,终不能成大事。

151页第三段。

“令将军与臣有隙”→刘邦生性好大言,好侮人,今说话用此等卑下口气,一生中仅此一次。

(侮英布、陆贾、郦食其)→能忍(50岁对26岁)!
“君王为人不忍”→《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泣涕分饮食”;《高祖本纪》“项羽仁而爱人”→项羽性格除粗豪暴戾之外,还有仁慈
的另一面。

152页一段。

“大行不顾细谨”两句。

→《李斯列传》“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郦生、陆贾列传》“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当时人所习用。

附:思考的问题:鸿门宴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试着找破绽。

153页第二段。

无深谋远虑,不是丧心病狂(报仇:楚、祖、季父。

若伍子胥)。

→五十岁的沛公深谋远虑,二十六岁的项羽血气方刚,任性而为。

→二人成败之关键。

153页第四段。

分析《垓下歌》→刘邦《大风歌》
153页第六段。

两段“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及154页谓乌江亭长“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钱钟书谓“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也。


154页上段。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项王一生七十余战,迁所记独详写巨鹿、垓下两战。

不同处:巨鹿全用烘托法,少言战事;垓下则突出项羽兵法及勇猛。

154页。

“乃自刎而死”→后人之无限感慨:
1、无名氏《项王歌》(见作品选211页)→李贺诗即由末二句而来(然视角变了)
2、李贺《马诗(其十)》“催榜渡乌江,神骓向风泣。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3、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知耻、不能忍,有荣誉感(异于刘邦)。

故后人对此失败的英雄有更多的同情与共鸣。

参:补讲传末之“太史公曰”
肆:分析156页之“评析”。

汉赋:
按:对汉赋进行系统的介绍与梳理,是《文学史(1)》的任务。

本《作品选》课重在基本常识的介绍,而汉赋多长篇且难读,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故本课提要钩玄,讲解如下内容:
西汉赋两篇:
1、枚乘:《作品选》186页之作者介绍、总评,194页对《七发》之评析。

2、司马相如:《作品选》198页之作者介绍、总评,202页对《子虚赋》之评析。

东汉赋两篇:
1、张衡:《作品选》205页之作者介绍、总评,206页对《归田赋》之评析。

2、赵壹:《作品选》207页之作者介绍、总评,讲解《刺世疾邪赋》正文及208页对《刺世
疾邪赋》之评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