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st流程建模规范V1.0目录一、流程图语言要素规范 (3)二、流程图表达规范 (6)三、流程建模说明 (9)一、流程图语言要素规范绘制流程图需要有统一的语言规范,以保证所有绘制的流程图能够采用共同的表达方式,这是流程协同、共享、讨论的基础。
1.活动:活动是构成流程的最基本单位,表示动作。
一般表达是“动词+名词”的方式,例如“检测样品”。
也可以是动词的方式,比如“审批”,为了区别不同的动作,尽量避免直接用“审批”这样的动作表述来表示活动,而表示成“审批采购单”。
如果有多个相同的动作而发出者和内容不同,那么在一个流程中通常加以注释而表述成“审批采购单(1)”和“审批采购单(2)”。
2.流程线:流程线是用来连接流程活动和其他元素的连接器,在流程图上是带有箭头的实线,表达流程执行的顺序和路径。
3.输入和输出:输入和输出是活动的对象,前一个活动的输出是后一个活动的输入。
活动在流程图上通过流程线连接起来,而现实的活动是通过输入输出关联起来的。
输入是活动的起因,输出是活动的结果,通常是物品、文本、信息等。
输入输出用名词来表达,在流程图上写在流程线上。
4.角色:角色是实施活动并对活动结果负责的岗位、部门、公司或系统,通常应该定义到岗位,以保证能够使活动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
多数活动的角色能够定义到岗位,也有部分角色不能和岗位对应,例如报销流程中的“报销申请人”,不能定义到具体特指的岗位。
所以角色的范围大于岗位。
在角色中也可以表达系统,这是为统计哪些流程在IT系统中实现提供方便,但是系统应该放在角色的下面。
例如“输入客户信息”这个活动,第一角色是“客服专员”,第二角色是“ERM”系统。
5.注释:可以是执行该活动的规则和说明,也可以是对该活动的一个经验积累。
可以把执行这个活动的简短的经验和说明作为一个记录的内容放在注释里,也可以作为文档的形式放在附件里。
活动经验性的注释是企业知识库的重要内容,能够使老员工的经验得到分享。
6.附件:附件可以挂接的东西很多,应用也比较广泛,与这个活动相关的表单、制度、标准文件、模板、示例等等都可以作为附件,但不建议挂接带有企业现实数据的过程性文档。
一般来讲,OA或工作流上面挂的是过程性文档。
这里挂的主要是标准性的文档,是告诉你这件事情该怎么做,而不是监控你怎么做,也不是执行的结果文档(除了示例以外)。
7.条款:条款是对于制度的细化,制度通过条款化能够形成条目和流程相关联,能够让制度落地在流程上,实现制度和流程的整合和统一。
条款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企业的制度进行逐条的分解和优化,在流程管理的初期不建议企业使用这项功能。
8.下一层级:当需要对一个活动进行更细致的流程描述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将这个活动进行分解,我们把下一个层级的流程称为上一个层级的子流程。
企业流程的层级就是这样逐层分解而成的。
以上是对于一个流程活动而言的构成要素,其中活动、流程线、输入输出、角色是构成流程不可或缺的最基本要素。
此外还有很多用于构成流程图的要素,可以参照BPMN2.0的流程语言规范,这个规范比较复杂,内容很多,而我们通常使用的有下述几个:8.开始:表示流程的起始,外部或内部的因素引发了流程。
比如外部“客户需求”或者内部“质量问题”等。
9.结束:表示流程的终止,流程到了关闭的终点或者延伸到外部。
比如“产品交付完成”或者“文件存档”等。
10.流程链接:表示从一段流程跳转到另一段流程的链接符号。
流程链接在企业流程整体性的表达上是非常重要的,以为企业的现实流程不可能在一张图上完整表达出来,通过链接能够体现流程穿越职能部门和业务模块的端到端的特征。
11.区域:区域只是作为业务模块之间的关系说明,通常在L0层使用,只对分类有意义。
例如L0层通常分为:战略、运营、管理和支持区域。
12.活动编号:每个活动都在系统中被分配一个唯一的ID号,在页面上可以直观看到的第一个创建的活动分配为“1”,第二个创建的活动分配为“2”,在关系复杂的流程图中,这种编号只是为了活动的识别,并不能够完全代表流程现实活动的顺序。
只有活动有编号,判断符号是没有编号的。
13、增值链符号:增值链符号只在L0层用来表达价值链业务模块,属性相当于活动。
14.判断:表示流程在此经过是否的选择会形成不同的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判断表达一种逻辑而不是活动,因此判断前面的活动才是形成判断这个逻辑的具体动作。
比如,前面一个活动是“审批采购申请表”,后面一个判断为“是/否通过“,然后分成是、否的两条路径。
15.网关:此外还有网关,网关是在流程输入输出线上用来表达流程路径多种复杂条件和情况的逻辑符号,比如并行、聚合、多路等等。
判断是一种表达是否逻辑的单一网关。
在BPMN2.0的语言规范中对于流程图构成要素给出很多定义,还包括事件、泳道等等,这更多是面向开发人员的工具,在企业普遍实施的由管理和业务人员主导的流程梳理和呈现中,因为其复杂性一般不被采用,毕竟最好的传播语言一定是以简单为前提的。
流程图语言要素规范除了上述要素定义以外,还需要有统一的样式、模板、字体、颜色等,企业可以自行定义成为一种统一的风格。
二、流程图表达规范1.开始和结束的表达开始应该表达为触发流程的初始点或者外部条件,同样的,结束是整个流程终止或者延伸到企业外部。
在绘制企业流程全景的时候,开始多见于市场端,结束多见于客户端,在企业运营中并不多见。
企业中的多数流程的入口和出口应该是通过链接相互关联起来。
2.链接的表达:流程链接在流程图上的定义,是从一张流程图上的一个链接符跳转到另一个张流程图上的一个链接符,因此在构建流程链接的时候,必须保证两张流程图都预先设置的相应位置的链接符,才能实现流程的链接。
流程不能链接到当前流程图以及其自身以下层级子流程图,否则会出现死循环。
3.判断的表达:当流程需要判断时,通常需要使用判断符,判断符是对上个活动的输出物进行判断,语言表述为:“是/否XX”的格式。
判断符本身不表示活动,而前面一定是一个能够发起判断的动作,判断符号上没有编号。
情况1,一般沿着直线方向代表“是”,垂直方向为“否”,如下图所示:情况2,以审批为例,给直接领导审批时,如果不通过会返回修改,这是一个交互的过程,通常不需要判断符,如下图所示:情况3,以审批为例,如果不是给直接领导审批,或者审批不通过的时候需要反馈正式的文件通知,通常需要进行判断,如下图所示:情况4,在使用判断符过程中,如下图所示(图1、图2),两张图表达的意思一样,不同点在于,第一种(图1)多用于IT开发,在多重判断的情况下这种绘制方法会让流程图看起来非常复杂(比较精确,逻辑性强)。
第二种(图2)视觉上更简洁,尤其是出现多重判断分支时,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
图1图2三、流程建模说明1.流程顶层框架定义流程顶层框架定义为L0层,参照APQC模型,分为战略、运营、管理与支持三个区域,各个区域由业务模块构成。
战略区域由战略管理、经营计划与分解等和公司整体战略相关的业务模块构成;运营区域由营销、采购、生产制造等公司主价值链业务模块构成;管理与支持区域由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主价值链提供管理支持的业务模块构成。
业务模块的属性等同于流程活动。
业务模块的划分坚持“穷尽且不相容”原则,既所有活动都必须能够被业务模块覆盖,并且所有的活动都只有唯一的归属业务模块。
2.流程架构规则在L0层之下,对各业务模块进行分解。
战略区域、管理与支持区域的业务模块可以向下分解成为更小的业务模块,最多可以分解到L2层,在L3层不应再有业务模块而应该是流程,也可以从L2层开始绘制流程。
运营区域业务模块可以在L1层开始直接分解为流程。
3.流程逐层分解的规则高层级流程提供下级流程的背景信息,同时也界定下级流程的范围。
即使有时我们只关注某一部分流程细节,但是也需要从最高层级流程开始思考描绘。
先绘制本层级的流程,然后再进行下一层级的细节描述、绘制。
同时,描绘流程某一层级时,需要仔细考虑流程的整体结构和布局。
高阶流程活动的输入和输出就是下级流程对外链接的接口。
4.流程绘图过程规则1)定义流程的名称在绘制流程之前,先定义该流程的名称。
在层级式的流程结构中,流程的名称依据上级流程中的业务活动而定。
2)定义流程的输入和输出整个流程的输入和输出就是上一级活动的输入输出。
3)流程线连接绘制流程线时将流程线拖动到活动框上,形成流程线与活动框之间无断点。
4)流程图页面布局流程图中流程活动以横向顺序展开为主,多分支的流程图以横向为主要方向。
为防止流程过大导致阅读混乱、复杂,建议流程图中活动不超过12个;因活动过多而不能在一层流程上展示时,应建立活动节点的下一层级流程,实现流程的层级式结构。
5)为活动添加角色每个活动必须有角色。
角色说明该活动的负责人,明确了谁将对该活动负责。
在为活动添加角色之前需要维护在系统中首先建立组织结构和岗位。
6)为流程添加附件信息执行该业务活动的前提:•明确有哪些文档、信息可以提供支持;•执行该业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哪些文档,需要到其他系统中执行什么操作;•该业务活动结束时应交付什么成果,以及该活动完成后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系统可以在活动、输入、输出线上添加附件文档信息如word\PPT\excel;同时可进行系统之间的链接,从流程管理平台进入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操作。
7)活动ID编码流程中每一活动可以用唯一编码识别。
系统按照绘画活动的顺序自动给活动编号,同时用户可以手动切换ID 号。
8)端到端的横向链接可以利用“流程图链接”把活动和流程图链接到一起,直接从一个活动框跳转到另一流程图。
既可以链接另一总图中的流程图,也可以链接同一总图中的流程图。
通过流程链接功能,实现流程的横向链接,实现了跨部门的流程,在整个组织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