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 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 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 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 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都 江 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分析第一部分对比手法的运用 3.分析第二部分对水流的生动描写
练习答案:
1.虽然长城比都江堰逊色,不是中国历史上最 激励人心的工程,但它也是伟大的,因为它为 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社会功用、水流外观、文 明状况、心态。 3画龙点睛。起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 半遮面”的效果。 4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且绝不炫耀, 毫无所求,只知奉献。
李冰的政治观
政治含义: 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做实事: 出发点: 具体,质朴 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为民造福
李冰式精魂
务实求真
淡泊名利 贴近苍生
思考: 为什么说李冰“失 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失败
1、他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不 被统治者所认同。
2、他的百姓安居乐业之梦被后 代所破坏。
课文第二部分,看看作者为什么说“要看水, 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水声
水的生命和力量
水形
水的驯服
仔细阅读文章第三部分,通过讨论对下列问题形成观点。 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这两种“政治走向”在文中还有没有含义类似的表 述? “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都江堰 及其建造者营造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作者说“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 观”,你怎么理解这种“乐观”?
治水经验
1.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
2.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3.成为圭臬
第20-24段写李冰父子事业的历史影响 及作者由此得到的启示。
长城: 雄壮,蛮吓,残忍
对 比
壮胆,排场
都江堰: 智慧,仁慈,透明
清朗可鉴
选择题: 1.“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 来,猛地翻卷咆哮。”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象征 2.下列4个句子中,有两个用了比喻。正确的一项是: ① 都江堰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 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② 母亲永远想念我,如同我永远想念她一样。 ③ 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一片朗朗的读书声。 ④ 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 样的一串音符„„ A. ① ④ B. ② ④ C. ② ③ C. ① ③ 答案: 1.B 2.A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 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 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 学。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 学系。毕业后留校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著 有《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文 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 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 《山居笔记》等。《文化苦旅》 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 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时间
规模
长城
对 比
占据 作用
都江堰
外观
文明 心态
《都江堰》一课中,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 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
比较对象 比较项目
长
秦始皇时 宏大 辽阔空间
城
都 江 堰
比长城早数十年 表面不如长城宏大 邈远的时间
修建时间 规 模
占据的是
社会功用
外观 文明状况 心 态
已废弛
突兀在外 僵硬的雕塑 摆出老资格 等待人们修缮
至今在输送清澈
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灵动的生活 卑处一隅,绝不炫耀, 毫无所求,只知贡献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 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1、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造福千 年,至今还在为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永久地 灌溉了中华民族。 2、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的文 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我以为,中国历 史上最激动人心的 工程不是长城,而 是 都江堰。 ”
堰: 挡水堤坝
阅读文章第一部分,讨论以下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用长城和都江堰做对比? 作者从哪些方面比较了长城和都江堰? 哪一方面的比较最能说明都江堰才是“最激动人心的 工程”?
都江堰建成后,从此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也”。 —— 《史记》
读读写写
遴选(lín) 惊悸(jì) 邈远(miǎo) 濡养(rú) 驯顺(xún) 炫耀(xuàn) 规矩(ju) 精神焕发(huàn) 众目睽睽(kuí) 浚理(jùn) 长锸(chā) 官场衮衮(gǔn) 傩戏(tān) 韬略(tāo) 怦然心(pēng) 颓壁残垣(tuí yuán) 庇护(bì) 充斥(chì)
在宇航员的摄像镜 头中,长城是地球 上能看到的,唯一 与纪元同龄的人工 建筑,它是二十多 个世纪世界历史的 见证,也是中华民 族悠久文明和自强 不息的象征。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 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 我国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 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 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
第二部分的作用
写水不止于写水,而是写充满自信、 爽利地驯服自然的人。
阅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 向”?
一种是一些官僚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是无所 事事,无所专攻,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 是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 火热之中。
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 胸怀与责任感。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 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他终究又胜利了
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精魂长存
百姓的膜拜和崇敬
李冰介绍
公元前250年,秦昭王任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 家李冰为蜀郡(四川)太守。他到任后,亲眼看 到岷江水患的严重,又直接听到民众要求治水的 呼声,感到治理好岷江,变水害为水利是蜀郡迫 在眉睫的大事。
魅力的缔造者; 贴近苍生的神 。
魅力的缔造者: 李冰父子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 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 方。 我国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 化意义。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 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奇 迹之一,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 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颓壁残垣,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
叙述风格
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这种叙述 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 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 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 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 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 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 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3、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 堰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 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4、长城较都江堰历史短。
练习:
1.如何理解“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这句话? 2.第5段提到,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 活”,“只知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问:第六段“它,就是都江堰”一句在文中有何 作用? 4.作者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 的工程”?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这一部分抓住都江堰的什么特点? 答:都江堰水流特点(壮观)。 2.去都江堰之前作者心绪是怎样的?这样 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 答:心绪懒懒的(不以为然),脚步散散 的。先抑后扬,为下文写都江堰水流的壮 观作铺垫。
分析第二部分都江堰的特点
1、气势雄伟(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2、股股叠叠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 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3、比赛极有规矩,显现出一种更壮丽 的驯服。
都
江
堰
余秋雨
安澜索桥
飞沙堰 伏龙观
二王庙
宝瓶口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年代最久唯一留 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 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 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目前灌 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都江堰附近景 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 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3.“这位汉代的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 “李冰的伟大精魂”的内涵( ) A.浚理、消灾 B.治人的计谋 C.为民造福 D.流芳百世 《都江堰》这篇散文侧重于( ) A.叙事 B.说理 C.抒情 D.说明 答案: 3.C 4. B
岷江,是长江所有支流中流量最大的一 条江。大流量从数百公里崇山峻岭之中奔腾 而下,简直就是一头巨兽,从海拔数千米的 山地,在今都江堰地区进入海拔只有几百米 的成都平原,后果不堪设想,——却被都江 堰轻轻收拾,切割成两条江,其中一条通过 宝瓶口乖乖的进入成都。
总结全文
堰利 的民 功富 用民 ]
物
பைடு நூலகம்
[
堰化 的害 形为 象利 ]
[
创民 造本 者思 的想 精 神
人
[ ]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 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 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 是一种‘人文山水’。” ——《文化苦旅· 自序》
课后小结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把传说与事实,现实与历史结合 在一起,抚今追昔,说古论今,通过对水利工程都江堰的 描写,赞扬了李冰报效祖国,造福桑梓,执著不悔,终生 不渝的坚强意志和敬业精神。本文是一篇游记,但又不乏 对人生价值的议论,言近而旨远。惟其如此,文章才显示 出深邃的哲理。学习本文,相信大家定会涌起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拳拳爱恋和对华夏古文明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