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7级高三1月调研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及答案

2020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7级高三1月调研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及答案

2020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7级高三1月调研考试理科综合试卷★祝考试顺利★本试卷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Ⅰ卷 1 至6 页,第Ⅱ卷 6至 16页。

本卷共16页。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认真核对与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第Ⅰ卷的作答: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第Ⅱ卷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的每题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上或答题卡指定区域外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用2B铅笔涂黑。

考生应根据自己选做的题目准确填涂题号,不得多选。

答题要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5.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考生自己保管好试题卷,评讲时带来。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 Ca 40 Cu 64 Zn 65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癌变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癌症的发生与心理状态也有一定关系B.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化学致癌因子C.紫外线可以穿透表皮伤及细胞中的遗传物质D.病毒含有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能够引起细胞癌变2.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可以提取和分离细胞的物质和结构。

下列实验中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噬菌体与细菌分离A.通过搅拌促使子代的T2B.可用差速离心法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C.可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D.利用无水乙醇能提取绿叶中的色素3.人体的精原细胞(2N=46)在进行有丝分裂或者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叙述有误的是A.当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内染色体数为92或者46B.当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是 2 或者1C.当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 46 或者 23D.当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中都有两条 X 染色体或者两条Y染色体4.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适宜浓度的NAA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形成B.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C.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番茄可以延长储存时间D.高浓度的2,4-D可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5.运动员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训练时,腿部等处的组织有轻微类似水肿(休息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正常)的现象,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血浆蛋白明显降低 B.肌肉细胞产生大量水分运至组织液中 C.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积累 D.毛细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6.一块稻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

下面有关该杂草地的形成及其生态状况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B.形成杂草地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C.杂草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存在能量流动D.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7.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有关炼铁的记载:“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灭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文中说明以煤炭作为燃料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B.《物理小识》中记载的是以焦炭作为还原剂的方法来炼铁C.生铁是指含碳量很低的铁合金D.铁合金是钢铁冶炼和机械铸造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之一8.用下列装置或操作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操作正确的是A.制取NH3 B.制取少量CO2气体 C.干燥SO2气体 D.除去SO2中的少量HCl9.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中含C—Cl键数目为0.4NAB.标准状况下,30g醋酸和葡萄糖的混合物中,碳原子的数目为NAC.某密闭容器中有0.1 mol N2和0.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6NAD.常温下,pH=1的H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数目为10-13 NA 10.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或解释正确的是11.常温下,用0.10 mol/L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 mol/LCH3COOH溶液和 HCN 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Ka(CH3COOH)>K(HC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点①和点②所示溶液中:B.点③所示溶液中:C.点①和点②所示溶液中:D.点③和点④所示溶液中都有:12.将NO2、O2和熔融KNO3制成燃料电池,电解处理含Cr2O72-的废水。

电解过程中发生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Ⅱ是电池的负极B.若溶液中减少了0.01 mol Cr2O72-,则电路中至少转移了0.12 mol电子C.Fe(a)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Fe-3e- === Fe3+D.在相同条件下,消耗的O2和NO2的体积比为4∶113.甲~辛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甲与戊的原子序数相差3,戊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丁与辛是同周期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不能与水发生反应B.己和氯气反应的产物只有一种C.丙与庚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13D.乙形成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一个物体在3个恒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现撤去其中两个力,保持第三个力大小和方向不变。

关于该物体此后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可能做圆周运动 B.可能做圆周运动C.可能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15.如图所示,a为地球的同步卫星,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b为沿地球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轨道半径可认为等于地球半径), c为放在赤道上相对地球静止的物体,以下关于a、b、c的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b转动的线速度大于7.9 km/sB.a、b、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关系为aa <ab<acC.a、b、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关系为Ta >Tb>TcD.若卫星a和b质量相等,则a和b比较,b的动能较大,a的机械能较大16.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阴极K和阳极A是密封在真空玻光束璃管中的两个电极,阴极K在受到某些光照射时能够发射光电子,阳极A吸收阴极K发出的光电子,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

如果用单色光a照射阴极K,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用单色光b照射阴极时,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b光的强度可能使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B.增加a光的强度可使阴极K逸出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C.a光的波长一定大于b光的波长D.用a光照射阴极K时,将电源的正负极对调,电流表的读数可能不为零 17.如图所示,一个同学用双手水平地夹住一叠书并使这些书悬在空中静止,已知他用手在这叠书的两端能施加的最大水平压力为F = 280 N,每本书重为4 N,手与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µ1 = 0.40,书与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µ2=0.25,则该同学用双手最多能水平夹住这种书的本数为(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58 B.56 C.37 D.3518.如图所示,三角形传送带以v = 2 m/s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两边倾斜的传送带长都是2m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37°。

A、B两个小物块(均可视为质点)同时分别从左、右传送带顶端都以v= 2m/s的初速度沿传送带下滑,两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0.5,已知 sin37°= 0.6,cos37° = 0.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物块A比B先到达各自传送带底端B.物块A、B同时到达各自传送带底端C.传送带对物块A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对物块B的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D.物块A下滑过程中相对于传送带的路程等于物块B下滑过程中相对于传送带的路程19.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块A和B的质量分别是mA = 3m、mB= m,在两物块间夹一压缩的轻质弹簧(弹簧与两物块均不相连),再用轻细线将两物块连接起来,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

现将连接两物块的细线烧断,在烧断后瞬间,物块A的加速度大小为a,两物块刚要离开弹簧时物块A的速度大小为v,则A.当物块B的加速度大小为a时,弹簧的压缩量为B.物块A从开始运动到刚要离开弹簧时位移大小为v2C.细线未烧断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6mv2D.细线未烧断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2m20.空间有平行于梯形区域abcd的匀强电场,已知梯形的∠a = 45°,∠c 和∠d 均为直角,且上底bc = 2 cm、下底ad = 4 cm,并知a、b、c三点的电势分别为4 V、8 V、10 V。

将一电荷量q = C的点电荷从a点开始沿abcd路线移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梯形区域的下底ad中点的电势为6 VB.该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V/mC.该点电荷在c点的电势能为JD .该点电荷从a点移到d点过程中,电场力对它做功为进入两水平平行绝缘木板a、b 21.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物块以初速度v之间,木板足够长,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水平匀强磁场中,两板间距略大于物块高度,物块与两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在运动过程中物块的电荷量不变,且经历变速运动后物块最终处于平衡状态。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从开始运动到最终处于平衡状态,物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可能为A.0 B. C. D.第Ⅱ卷(共174分)三、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应作答。

第33题~第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须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必考题(共11题,计129分)22.(6分)利用单摆验证小球平抛运动规律,设计方案如图甲所示,在悬点O正下方有水平放置的炽热的电热丝P,当悬线摆至电热丝处时能轻易被烧断。

MN为水平木板,测得摆长(即悬点O到小球球心的距离)为L,悬点到木板的距离 OO′= h (h > L),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小球的大小可忽略。

(1)将小球向左拉起后自由释放,最后小球落到木板上的C点,测得O′C= x0,则小球此次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为________。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改变释放小球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小球落点与O′点的水平距离x将随之改变,为纵坐标、经多次实验,以cosθ为横坐标,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