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Radovan(1976)[1]首次报道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以来,因其有可提供厚度、质地、感觉和色泽等与受区相匹配的额外皮肤,减小供区损伤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2]。
这对多种头面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尤为适用,我们采用扩张器对头面部不同部位进行皮肤扩张,修复头面部多种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及骨外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106例,其中男61例,女45例;年龄3~72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4cm×3.5cm~27cm×18cm;扩张器50~400ml。
术前设计:应用扩张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术前精细的设计。
主要包括:①缺损区面积和形状的测量;②确定供区及扩张皮瓣转移方式:分析每一缺损区皮肤的特点,选择与其质地、色泽相似的邻近区域进行扩张。
皮瓣以旋转或推进方式转移;③扩张器的选择:根据缺损区面积的大小、形状及供区的条件,选择适当容量和形状的扩张器。
手术方法:手术分2~3期完成。
Ⅰ期:在局麻或全麻下置入扩张器,切口尽量在病灶内,避免张力,垂直扩张器长轴,远离皮瓣蒂部。
扩张器置入层次头部在帽状腱膜和额肌下,面部在SMAS筋膜浅层。
每个扩张器均放置负压引流,分层缝合切口。
术中即注入适量生理盐水(一般为扩张器容量的10%)以展平扩张器和减小死腔。
术后10~14天开始注水。
注水频率每周1~2次,直至注水足量后静止1~2周。
Ⅱ期: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手术,根据缺损部位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设计皮瓣:①额正中缺损,采用双侧额部外侧推进皮瓣;②颞部缺损,采用同侧颞部或枕部旋转皮瓣及顶部推进皮瓣修复;③缺损位于头顶,常采用双侧颞部推进皮瓣修复;④枕部缺损,选用旋转或推进皮瓣;⑤远位缺损(如鼻再造)则选用轴型或岛状皮瓣修复。
术中先取出扩张器,按上述方法设计皮瓣,根据皮瓣所能修复的面积切除病灶,放置负压引流,保持适当张力分层缝合皮下及皮肤。
Ⅲ期:行皮瓣断蒂修整术完成治疗。
若无需断蒂,则两期手术即可完成。
结果
本组106例9例扩张器在扩张过程中出现扩张器外露、不张、渗漏及感染等并发症,2例扩张皮瓣坏死约2cm×1.5cm,经积极处理后对治疗效果无影响。
所有病例均获满意效果。
讨论
头面部皮肤软组织扩张的修复效果:头面部是人体的外露部位,其肤色、毛发的疏密及方向对人的容貌至关重要。
而皮肤软组织扩张能提供与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区的厚薄、质地、色泽以及毛发分布很相似的皮肤,且修复后避免了供皮区产生新的瘢痕和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美容修复效果。
手术技巧:本修复方法的关键在于术前设计,首先在I期手术植入扩张器前要充分考虑病灶的部位、大小及Ⅱ期皮瓣转移的方式。
①设计修复皮瓣时最先要考虑的是怎样充分利用扩张的额外皮肤,还要充分考虑到皮瓣转移修复要符合头部毛发和眉以及五官的美学效果。
所以在设计皮瓣时尽可能沿扩张皮肤的外周切取皮瓣以保证最大限度的利用扩张组织。
②设计修复皮瓣时将切口瘢痕预留在发际线、眉线和面部表情纹中。
③术中放射状切开松解或彻底切除纤维囊壁,比如在特殊部位如耳廓再造时,尽量去除浅层纤维囊壁,以使皮瓣更贴近软骨支架,利于塑形,使再造耳轮廓更明显。
但应注意的是,因为纤维包膜内含有丰富的增生的毛细血管,所以保留纤维囊壁可增加皮瓣的血供[3]。
并发症及其防治:本修复方法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血肿、感染、扩张器外露或不张和毛发缺失,及一些小的美容和功能方面的遗憾。
血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止血不彻底及遗留死腔,术中注意剥离层次及彻底止血,术后常规负压引流可防止血肿。
一旦血肿形成要及时手术探查、引流以免皮瓣坏死。
感染可能与在皮下置入的扩张器属于机体的异体植入物、注射壶数量、注水次数和毛囊的感染有关。
扩张器不张主要是注射壶漏水,其次是注水过程中刺破扩张囊及导管折叠。
扩张囊放置在瘢痕下最易出现外露,这与瘢痕伤口愈合能力差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