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陕西彬县范公中学闫翠红
一、课题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②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②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

三、指导思想:
1.教材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

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探究活动周期较长,安排在知识性内容之后。

2.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顺理成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校为郊区二类校,所以学生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建构数学模型时不可以操之过急。

3.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

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二、
三、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应用:
四、自然种群数量的变化:波动
五、教学反思:
1 值得肯定之处:
鉴于实验设备和时间所限,我将此探究实验调整为生物兴趣小组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只对学生进行选材和操作方法的指导,实验方案设计由学生提出,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不过多进行解释,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开展分析,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在学完两种曲线模型后再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求,并且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学习中分别呈现了两个草履虫的实验,通过介绍实验背景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便于得出结论。

“应用”环节,在分析环颈雉实例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引出“生物入侵”的讨论。

在“濒危生物保护”的讨论中,补充了大熊猫目前分布范围和化石分布范围的图片,使学生对K值降低原因有更真切的体会。

2 有待改进之处:
(1)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数学模型建构过程耗时较长,导致后面关于“应用”的讨论略显仓促。

(2)如果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来,能够更加充分发挥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本节新课的学习提供很多教学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