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脉诊怎样结合脏腑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患者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中医脉诊:《难经》有”独取寸口”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法,张机《伤寒杂病论》有”三部相参”法,其中以”独取寸口”法,最为适用。
寸口又名气口,或叫脉口,是《难经》在《内经》诊寸口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说明肺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脏腑、经络、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的盛衰皆可反映于寸口。
诊脉之法:一脉位、二脉力、三脉象、四脉势。
根据”位、力、象、势”的变化情况,测知病变所在脏腑的部位、性质、程度,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四诊合参,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 脉位
根据脉位所候脏腑的部位,从而判断出所对应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
2 脉力
根据脉搏力量的强弱用来判断疾病的虚实状态。
3 脉象
根据不同的脉理表现,分辨疾病的属性。
3.1浮脉类轻取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相类脉:洪脉:脉形阔大、来盛去衰。
主阳热亢盛。
濡脉:浮而细软。
主虚证及湿邪为病。
散脉:浮大无根。
主元气涣散。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失血、伤阴。
革脉:浮而搏指、边实中空。
主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3.2沉脉类重按始得、甚者重按至筋骨乃得。
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相类脉:
伏脉:推筋着骨才能触到。
主邪闭、厥证、冷痛。
弱脉:极软而沉细。
主气
血不足及阴精阳气亏虚。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
主沉寒痼冷、疝、癥、瘕。
3.3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一息三至、来去极慢。
主寒证: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损虚寒。
相类脉:缓脉:一息四至、来去缓怠。
主湿病。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主阴寒偏盛、气血凝滞、痰结、积聚、痈肿、疝瘕。
3.4数脉类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相类脉:疾脉:脉来急数、一息七、八至。
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主阳热炽盛、阴液消亡、喘咳狂斑。
动脉:数见于关、无头尾、如豆大。
主痛与惊、泄痢、挛病。
3.5虚脉类:迟大而软、按之无力。
主虚证:暑伤元气、心虚血少。
相类脉:细脉:脉细如丝、沉沉应指。
主诸虚劳损、湿气下注。
微脉:极细而软、按之欲绝。
主气血俱虚。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主脏气衰微、元阳不足。
腹痛、泄痢、风证、痛证、胎元虚弱。
短脉:应指而回、不能满部。
主气血虚损及阳衰。
3.6实脉类脉大而长、应指有力。
主实证、热蕴三焦。
相类脉: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主痰、食、实热、胎妊。
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主肝病、胸胁胀痛、疟疾等。
紧脉:往来有力、如转索无常。
主寒、痛、宿食。
长脉:过于本位、如揭长竿末梢。
主有余之证。
如阳毒、癫痫、阳明热炽。
4 脉势的变化
脉势的变化始终贯穿于整个病过程,根据疾病邪正消长、虚实转化、阴阳进退,来推断疾病的预后转规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病案分析
患者李某,女47岁华容县人2013年1月7日初诊。
主诉:失眠伴烦躁6个月。
曾在当地华容县人民医院,岳阳市一医院,湘雅附一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
经抗抑郁及对症治疗3个月余,病情有所减轻,晚上能睡2~3h。
診断:①失眠;②经断前后诸症;③郁证:治则:疏肝解郁、清热涤痰、养心安神。
方选:四逆散、朱砂安神丸、温胆汤加减。
药物:柴胡12g、朱砂0.5g、冲服茯神15g、枳壳12g、黃连6g、陈皮10g、白芍12 g、生地15g、郁金15g、甘草6g、竹茹15g、生赭石30g、先煎当归12g、半夏10g、龙齿30g、先煎15剂1剂/d水煎服。
分析:左寸口候心肝肾,左脉弦滑主肝气郁结化火、痰火扰心。
右寸口候肺脾肾,右脉弦滑略涩关部沉取无力,主气滞、脾虚生痰、气滞痰瘀蕴结。
2013年1月22日复诊,患者服药治疗后睡眠有所改善,能睡4~5h,仍多梦但无梦魇,心胸烦热症状减轻,但晨醒后仍汗出遍体。
舌淡红苔薄根部芒刺色淡。
右脉关滑,左脉寸关浮滑。
治则:清热涤痰、养心安神、协调阴阳。
方选:
荡痰汤、天王补心丹、桂甘龙牡汤加减。
桂枝6g、白芍12g、甘草6g、生龙骨15g、包煎生牡蛎15g、包煎半夏10g、炙远志10g、石菖蒲10g、胆南星10g、栀子10g、丹参15g、芒硝10g、后下郁金15g、生赭石30g、先煎朱砂0.5g、冲服柏子仁15g、酸枣仁15g 15剂1剂/d 水煎服。
分析:左寸关候心肝,左寸关浮滑,因情志过极化火、痰火扰心所致;右关候脾胃,右关滑,因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故聚湿而成痰。
患者舌脉均较初诊有较大的变化,舌质由淡暗转为淡红,芒刺色泽变淡,脉由弦滑转为滑象。
说明患者肝气郁结、痰火扰心之症均有减轻。
2013年2月8日3诊,患者服药后能安静入睡,晨醒后汗出明显减少,心胸微觉烦热。
舌淡红、苔薄白根部芒刺基本消失,脉缓略滑,左寸沉细。
分析:患者舌淡红、芒刺色泽由变淡转为消失,脉由滑象、左寸关浮滑变为缓而略滑,左寸沉细。
说明痰热以清、心火以降。
治宜养心安神、协调阴阳以善其后,并嘱患者调情志、适寒温、节饮食、慎起居以巩固疗效。
方选:天王补心丹、桂甘龙牡汤加减。
服药30余剂,病情基本痊愈。
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1-2]。
参考文献:
[1]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74.
[2]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