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


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新进展。
(三)汉字字体演变的研究
你知道汉字演变的过程吗?
按:丰富的文物、文献材料为这方面的
研究提供了可能条件。
20世纪中叶以前
尹桐阳《中国文字来源及变迁(1925)、
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1926)、 蒋善国《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 (1930)、 容庚《中国文字学形篇》(1932)
裘锡圭的观点
裘锡圭首先提出要分清作为词或语素的
符号的文字和文字所使用的符号(裘氏称 之为“字符”)这两个不同层次。词和语 素都是音义结合体。作为词或语素的符 号,不管哪种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 要划分表音、表意等类型,必须从文字 所使用的符号即字符的性质着眼(参看裘 锡圭《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 1985,1)。
钱玄同《章草考序》(《师大国学丛刊》
l卷1期,1930) 魏建功《草书在文字学上之新认识》 (《辅仁学志》14卷1、2期合刊,1946) 等文。
50年代以后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
1964)、《启功丛稿》(中华书局,1981) 等书。 六十年代中期郭沫若等人提出了《兰亭 序》真伪的问题。对魏晋时代在不同社 会阶层中和不同用途上使用着新旧不同 的字体的现象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文字学”,而不把它称为“语言 文字学”,这是小学研究中以文字 统帅语言的思想的反映。他们所研 究的“文字学”,仍包括文字、音 韵、训诂三个方面。
艰难的孕育
1917年 北京大学 文字学课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
钱玄同《文字学音篇》
艰难的孕育
1922 何仲英《新著中国文字学大纲》〔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1 贺凯《中国文字学概要》(北平文化学社) 1933 刘大白《文字学概论》(上海大江书铺) 1933 傅介石《中国文字学纲要》(北平自刊本 1940 中华书局昆明印本) 1935 戴增元《文字学初步》(上海中华书局石 印本) 1935 马宗霍《文字学发凡》四卷(上海商务印 书馆线装本)
1、汉语文字学的前世:“小学”
西汉刘歆的《七略》“六艺略” :
班固《汉书〃艺文志》:
——《苍颉》《凡将》
《唐书〃艺文志》:
——文字、音韵、训诂、书法 《四库全书总目》: ——训诂、字书、韵书
“小学”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
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 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 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 的局面。
人们基本上采用两种方法来给汉字定性。
按:分歧的产生在于研究标准不统一。有整体审视以
“字”为单位,有拆散分析以构字部件(字元、字根、 字符)为单位;有着眼于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小 篆),有的着眼于今文字(历变后的)。汉字在其发 展演变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性质特点,观察的角 度和距离不同其结论大不相同。再者,文字非语言系 统所属,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系统,二者有区别。就其 产生的根本而言,记录的系统可以制造,语言是自然 的。世界上存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不存在没有语言的 民族。研究文字一定要先把文字记录的系统独立出来, 再反观他与语言的关系。客观的办法是:立足汉字, 在汉字系统内部分阶段讨论构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及部 件与语言中音、义的关系。
裘锡圭的观点
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
大类,即意符(形符、义符如歪)、音 符和记号。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 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 的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 是记号。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 三类符号都使用。《文字学概要》11页
裘锡圭的观点
裘氏主张汉字在早期阶段(隶变以前)基
汉字起源
汉字从萌芽到形成能完整记录汉语的文
字体系,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的。 对汉字最后形成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 体系的时代,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 种认为形成于夏商之际(见《文字学概要》 第27页),一种认为形成于夏初(见孟维 智《汉字起源问题浅议》,《语文研究》 1980,1)。
汉字起源
如果没有更新的重要资料发现,恐
汉字属于哪一种文字类型 ?
汉字性质
表意文字说 意音文字说——周有光
表音文字说——姚孝遂
语素文字说 语素—音节文字说
表词文字
表词—音节文字 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裘锡圭
汉字性质
一种是根据汉字字形所能起的表意、表 音等作用来为它定性,另一种是根据汉 字字形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也可 以说语言单位的大小)来为它定性。
五十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字学著作有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 育出版社,1959),蒋善国《汉字形体学》 (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汉字的组 成和性质》(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 两位学者力图发掘汉字的构造和发展规 律,梁书紧密结合语言学来研究文字, 蒋书对隶变规律剖析得很细致,这在以 前都是不多见的。
汉字研究新视角
西方普通文字学理论的介绍和引进 。
1940年出版了商务印书馆)英国爱德华· 葛老德著《比
较文字学概论》、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苏联 伊斯特林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学角度研究汉字
李镜流等《建国前汉字心理学研究述评》,《语文建
设》1987,11
汉字与文化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主编
1)古文字学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 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 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 得大提高。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 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进 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
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 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 件。
唐兰力主文字学应该与音韵学和训诂学
分开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汉语 文字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五十年代
矫枉过正
研究形体的文字学著作已成为主流。四
十年代出版的比较重要的著作,除唐兰 《中国文字学》外,有张世禄《中国文 字学概要》(贵阳文通书局,1941)、齐 佩瑢的《中国文字学概要》(北平国立华 北编辑馆,1942)等书。前者提倡研究文 字要形音义三方面互相推求,但并没有 去介绍音韵学、训诂学基础知识。
3)唐兰 现代文字学的推手
1934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文
字的形体的研究,是应该成为独立 的科学的”。这本书奠定了现代意义
的文字学的基础,同时也使古文字的研 究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此书1981年齐 鲁书社重新影印,补齐图版,并附以作 者1636年部分改订稿及1963年为中央党 校版作的跋。)
印书馆石印本),上篇书体,下篇形论, 并未专论训诂。 容庚在燕京大学开文字学,《形篇》讲 字体,《义篇》讲说明文字结构的“六 书”,也是有“义”之名而无”义”之 实。
艰难的孕育
1926 顾实《中国文字学》 1933 何仲英《文字学纲要》上海民智
书局
按:汉语文字学的建立是甩开了音韵、
训诂的纠缠才站立起来了。但完全甩开 也不符合汉字的特点。二三十年代开始, 学者们甩纷纷,唐兰为代表;五六十年 代后开始比较理性了,王力、吕叔湘、 李荣为代表。
1995
汉字研究的阵地
中国文字学会、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
二、一般性的汉字学研究
(一)汉字性质的研究 (二)汉字起源的研究 (三)汉字字体演变的研究 (四)《说文》和“六书”的研究 (五)汉字的结构类型的研究 (六)汉字形音义之间关系的研究 (七)文字学史研究和常用汉字字源研究
(一)汉字性质的研究
六十年代以后
出现了一些从字跟词的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文 字现象的有质量的文章如吕叔湘《形、音、 义》,(《文字改革》1964,3、4,收入所 著《语文常谈》);李荣《汉字演变的几个 趋势》,(《中国语文》1980,1)。文字学者 通过语文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文
字虽然应以形体研究为主,但是不管形体和 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不行的。
西方语言学思想 的传入
一文(《国粹学报》2卷12、13号)。他认 为:“合此三种(按:指文字、音韵、训 诂之学)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 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为小学,则以袭 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 之学,方为确切。”
1906年,章太炎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
艰难的孕育
民国初年,很多人把“小学”改称
晚清金石学的发达、古文字资料 的大量发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约4500年 –仰韶文化时期的几 何符号, 大汶口时期的图象 符号
1. 甲骨文
2. 金文
3. 篆书4. 隶书 Nhomakorabea2)西方语言学思想 的传入
1906年,章太炎发表《论语言文字
之学》提出“语言文字之学”这一 名称,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 端。
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可 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即意音文字);隶 变后由于汉字里的很多意符、音符,已 经变为既无表意作用也无表音作用的 “记号”,这时的汉字可以称为意符音 符记号文字。但隶变后的汉字所使用的 符号仍以意符和音符为主,所以汉字的 性质自古至今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二)汉字起源的研究
唐兰《中国文字学》(开明书店,
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重印)。
书中专设“中国文字学的范围”一节,
他说:“我在民国二十三年写《古文字 学导论》,才把文字学的范围重新规定。 我的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只限于形体, 我不但不想把音韵学找回来,还得把训 诂学送出去。”(该书第5页)“文字学本 来就是字形学,不应该包括训诂和音韵。 一个字的音和义虽然和字形有联系但在 本质上,它们是属于语言的。”(该书第 6页)
按:过去文字学的研究也是从属经学,
是为了解读经书。那时候的人不可能从 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审视汉字。没有或不 以现代语言学思想为指导的文字、音韵、 训诂研究都应该是“经学”研究,即所 谓的“语文学”的研究,过去、现在、 将来都是如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