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文字学简史

汉语文字学简史


(五)许慎与《说文解字》
1、编排:“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 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 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源,毕终于亥。” 2、字体:小篆为正。兼收古文、籀文、奇字、或 体、俗体。 3、说形 4、释义 5、注音 6、说文价值:1,备列古籀篆文,是古文字资料 的宝库。2,阐发条例,奠定了文字学的理论基 础。3,构造系统,为历代字书编纂的楷模。4, 穷根析源,是统一规范文字的典要。
(三)古文字书
三、隋唐五代时期
(一)辨正文字之字书 适应纠正文字使用混乱这一需要而出现的。 最早的是颜师古的《字样》,是作为校勘 楷书正误的根据而作的. 《干禄字书》一卷,唐· 颜元孙 以平上去入 四声为纲,按206韵为次编列单字,每字之下所 列异体,分别以“俗、通、正”标明。 《五经文字》三卷 唐· 张参 对说文部首有 重要改动,部首归为160部 《新加九经字样》一卷唐· 玄度,是补《五 经文字》之不足。
(六)文字学创立的历史文化原因
关于古文经的补充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讫宣帝、元帝之时,经学博士增至 14家。博士所传经书,都是用隶书抄录的,隶书为汉代 通行文字,故称“今文”。 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歆受诏与父刘向领校秘书, 发现不同于“今文”经书的“古文经”。所谓“古文 经”,即以先秦古文抄写的经书。这些古文经一部分来 自民间所献,如北平侯张苍所献《春秋左氏传》;另一 部分来自“鲁恭王坏孔子宅”时所得图书。
《上古今字表》: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 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俗学鄙习, 复加虚造。巧谈辩士,以意为疑。炫惑于时,难以厘 改。传曰:以众非非行正言。信哉得之于斯情矣。乃 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 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 三字也。
2、二徐对《说文》的校定与研究
徐铉(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 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受诏校定《说 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 号称“二徐”; 大徐贡献: (1)“精加详校”: a、增补“漏落”, b、纠正时俗讹变, c、勘正《说文》流传之误; (2)创造性劳动: a、附益新字 b、统一反切 c、改易分卷 d、增加注解
关于《仓颉篇》 以之为原型,汉代新字书:武帝司马相如《凡将 篇》、元帝黄门令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 篇》。元始中,扬雄《训纂篇》,班固《太甲 篇》、《在昔篇》。贾鲂《滂熹篇》,崔瑗《飞 龙篇》。
《急就篇》句例
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 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 请道其章: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 昌……姓名讫,请言物:……量丈尺寸斤两铨, 取受付予相因缘。稻黍秫稷粟麻粳,饼饵麦饭 甘豆羹……诸物尽讫五官出:宦学讽《诗》 《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 治《礼》掌故砥砺身,智能通达多见闻……汉 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 境无事,中国安宁……

2、《干禄字书》 颜元孙出身于精于训诂和书法的颜氏家族,高祖 父颜之推、伯祖父颜师古和侄子颜真卿皆为著名 士人。有子名颜杲卿。 《干禄字书》内容是辨别楷书笔画写法的正俗, 供为官和应试写字的参考,因此取名为《干禄字 书》。所收的文字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同属一 声的字又按唐本《切韵》一类韵书的韵次排列。 同时,分别文字为俗、通、正三体,这是现 存最早的一本辨正楷书字体的书。
1、《匡谬正俗》简介
颜师古(581-645),唐训诂学家。名籀,以 字行(《唐书》本传及《新唐书· 儒学传》作“字 籀”。(《旧唐书》云:颜籀,字师古。)雍州 万年人。曾作《汉书注》、《急就章注》及《匡 谬正俗》等,考证文字,多所订正。 《匡谬正俗》收有一百八十二的条目,指陈前 人对书传的误解,并订正书籍传写之误和俗音俗 语之失。更注意到把语词和历史演变与社会生活 制度的变更结合起来考察,指出它的详细发展过 程。在《匡谬正俗》之前,驳正讹误的书还不多 见,直至中唐以后乃至宋代,笔记杂考之类的书 才渐渐多起来了。这本书可说是开风气之先 。
2、王仁眗《刊谬补缺切韵》
《王一》:出自敦煌,称敦煌本王韵,平声不存,不知 韵目小注概况;上声存52韵,有19处韵目小注;去声 57韵,有17处韵目小注;入声28韵,有9处韵目小注。 《王二》:出自北京故宫,有明人项元汴子京的跋语, 称项跋本王韵或内府本,只有平声韵下有四处韵目小注; 周祖谟先生认为王二本“不能与切韵合为一谈,只能看 做刊谬补缺切韵系列的一种。”王二本分四声,五卷, 大韵分195韵,小韵3671个,韵字1万多。 《王三》:是完本,有宋濂跋语,称宋濂跋本王韵,与 原本十分接近,王三分五卷,平声54,上声52韵,去声 57韵,入声32韵,全书分4声,195韵。
1、陆法言《切韵》
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书成于隋代仁寿元年即 601年,是中国传统语言学中一部划时代的大作,也是 中古音韵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 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 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 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 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 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2、秦代的疏通文字是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又一 次文字整理活动。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 胡毋敬《博学篇》。
《说文· 序》: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 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 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 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 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四)文字书的雏形——《苍颉篇》及其他 字书的形式: 以七言韵文为主,杂以三言、四言,罗列两千 余字,分类部居。如“金”字之后列“银 铁……”与以“金”为部首,统领诸从“金” 字的部首编排法完全吻合。 部首排列法是将汉字按意义范畴分类排列的自 然结果,因为同一部首的字在字义系统中一般 属于同一类别。
(二)韵书
1.出现的条件:文字形体的变迁,反切注音方 法的产生,四声的发现等。 2.代表著作 (1)魏· 李登《声类》; 唐· 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 命字,不立诸部”。 (2)晋· 吕静《韵集》; 《魏书· 江式传》说,《韵集》是“宫商角徵 羽各为一篇”。
汲冢竹书: 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大批出土的战国时代简牍 资料。西晋咸宁五年 (279)汲郡(今河南汲县)一 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了一座战国晚期的魏襄王墓, 获得写在竹简上的各种书籍数十车。 曾整理出《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古籍。 这些简书被后人称为“汲冢书”或“汲冢竹书”。
徐锴(920~974)南唐文字训诂学家。扬州广 陵 (今江苏扬州)人。徐铉之弟,世称“小徐”。 字鼐臣,又字楚金,精通文字学,。平生著述甚 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 韵谱》10卷。 小徐特色: 1,以今语俗言证《说文》; 2,兼明假借、引申之义; 3,因声音探求字义; 4,梳理古今文字之体; 5,据《说文》训古书; 6,开始了《说文》的综合研究
(三)字书、韵书等 本时期编有全面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字书 《字海》100卷,这是唐代以武则天名义编的, 惜未流传下来; 编有解释儒家和佛教经典著作文字音义的工 具书,如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 经音义》(又称《玄应音义》)、慧琳《一切经音 义》 (又称《慧琳音义》); 编有解释通用汉字音义的韵书,如隋· 陆法 言《切韵》、唐· 孙偭《唐韵》,它们实是按字 音分韵编排的字书。
3、关于“六书” 《周礼》成书不迟于东周惠王时代(前676— 前652),“六书”至迟在东周早期已经形成。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 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二)汉字起源的传说和猜想
《吕氏春秋》:“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易经· 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 圣人易之以书契。” 孔安国《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 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5、《玉篇》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今江苏苏州吴 中区)人,仕梁陈两朝。《玉篇》卷首有野王自序和进 《玉篇》启,为奉命而作(呈梁武帝之子萧绎)。 第一部楷书字典。原本《玉篇》16917字,残卷保存 2100余字。体例依据说文,分542部。增加了新产生的 “爹、爸、爷”等字。 唐上元元年(760)由孙强增字,宋大中祥符六年 (1013)陈彭年、吴锐、丘雍等重修。现存《大广益会 玉篇》已非野王原本;另有《玉篇》残卷存于日本,可 能是顾氏原本(于《古逸丛书》中)。
周祖谟先生《问学集》有《李阳冰篆书考》,功绩如下: 1.修正篆文。对篆文中一些形体容易混淆的字进行区别。 如大徐本《说文》“王”字下引李阳冰的话说:“中画近上, 王者则天之义。”于“玉”字下引李阳冰的话说:“三画正均, 如贯玉也。” 2.改定形声。对形声字的构件进行改换。 例如《说文》:“忍,怒也。从心,刀声。”李阳冰认为 “刀非声”,改为“从刈省”(见大徐本《说文解字》。),即 把“忍”当成了省声字。 3.别出新意。对许慎的释义提出新说。 《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 凡日之属皆从日。������,古文。象形。”李阳冰曰:“古人正圆 象日形,其中一点象乌,非口一。盖篆籀方其外,引其点尔。”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 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李阳冰曰:“象草木之形。”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祖述《说文》之字书 1、《古今字诂》三卷魏张揖。是许慎之后较早地 承《说文》而编纂的字书。 2、《字林》七卷西晋吕忱 3、《字统》二十卷北魏阳承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古今文字》十卷北魏江式
江式(?—523)南北朝北魏官吏,文字、训诂学家。 字法安,陈留济阳(今河南兰考)人。少承家业,篆 体尤工,洛京宫殿诸门板题署,皆式所书。撰古今文 字凡四十卷,本许氏说文,上篆下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