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思维与金字塔原理

逻辑思维与金字塔原理

逻辑思维能力与金字塔原理
一、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的生活每一分钟都伴随着思考,有质量的思考会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毫不夸张地说,不同的思维能力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和生活品质。

依照传统思维:
说话不清楚是表达能力有问题;
PPT做不好是设计能力有问题;
任务完不成是工作能力有问题。

其实真相并不是如此简单,这涉及到处理信息、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

影响思维能力的三个因素分别是:想不明白、说不清楚、行不敏捷。

想不明白:在遇到选择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说不清楚:无法在短时间内内向别人介绍清楚自己和自己负责的项目。

行不敏捷:沿用上学时的学习习惯,不会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实际困境。

人的大脑一次性接收信息的量是有限的,而有规律的信息更易被大脑记住。

所以反应快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更懂得通过有效的思维方式,让大脑快速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和处理,从而准确地抓住核心,规划行动。

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主要可以遵从两个基本法则: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就是把属性相同的事物都列出来,寻找共同点;
演绎法就是把互相影响的因素,按照因果顺序、时间顺序、重要程度排列出来,寻找突破口。

有目的地进行归纳和演绎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洞察力和观察力。

比如,当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在一个团队里,可以想想为什么项目之间不一样,有什么常规做法和特殊做法,为什么这么做,背后有什么因素,等等。

二、金字塔原理简介
逻辑能力是思考能力的基础,而金字塔是建构逻辑的有效方法。

金字塔原理是由麦肯锡的芭芭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一书中提成的,这是一个受到业界广泛认可和应用的结构化思维的方法论,用于帮助人们更清晰的思考问题、更规范地表达问题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写作与演示)。

金字塔原理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中心思想(或问题)的归纳和演绎、形成要点,再将要点或问题进行拆解和组合、形成展开分析和说明,因展开后的结构呈金字塔状,故称之为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7-1 金字塔结构图
运用金字塔原理时需要遵循三大原则,包括:结论先行、自上而下、控制数量,具体如下:
图7-2 金字塔原理原则
1.结论先行
其核心理念就是突出重点,任何时候,总是把结论、解决方案旗帜鲜明的亮出来。

为什么需要结论或主题优先,因为按照人类的思维习惯,会把最先接收到的主题,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框架,之后把论点论据往里面分类摆放。

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遇到它熟悉的认知框架会比较容易接受。

所以,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时最好结论先行,即把要传递的信息先告诉对方,让对方的大脑在听说之前可以自动匹配相关的认知框架,加快对后续信息的理解与归类。

如果一开始就是接收各种细节类的信息,容易让人的思维产生混乱,导致沟通效果欠佳。

麦肯锡有个著名的电梯理论,在进电梯的30秒之内,把自己的方案得到客户的认可。

时间这么短,不仅不能说言之无物的话,而且还需要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所以第一句话就要亮出核心观点、聚焦解决方案,然后再阐述它为什么是最佳的选择。

2.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的结构就像写论文一样,首先是核心论点,接下来是支持核心论点的分论点,然后是二级分论点,依次向下演绎。

先讲结论,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别人的注意力,然后再一层一层论证,听的人就会很清楚。

然后基于中心思想(或问题)进行归纳和演绎,将要点/问题的拆解和组合、展开分析和说明,形成金字塔状。

在自上而下组织论据,论据之间还应该遵循MECE 法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不交叉重叠、不遗漏)。

ME指相互独立;CE指完全
穷尽。

MECE,即每一个论点下面支撑的论据都应当是彼此相互独立,但又完全穷尽的,这样论证才是清晰有道理的。

3.控制数量
根据统计分析,一般大脑可以一次性记住的事情是七件左右,记忆效果最好的是三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就是少,少亦是多”。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沟通时,很多人在发言时偏爱讲三点或三条,交流者也会感觉这种方式更容易接受、沟通效果更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