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肺痨(本科十三五教材)

中医内科学-肺痨(本科十三五教材)


历代医籍对本病的论述甚详,早在《黄帝内经》中即生 动地描述了肺痨的主症及其慢性消耗表现。《中藏经》 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唐宋时期,确立了本病的 病因、病位、病机和治则。
唐·王焘《外台秘要》提出“生肺虫,在肺为病”,认 识到肺痨是由特殊的“肺虫”引起的。对于肺痨的病理 性质,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强调“痨瘵主乎阴虚”, 突出了阴虚是其基本病理特点。
若咳痰黄稠量多,酌加桑白皮、竹茹、海蛤壳、鱼腥草等;咯血较著者,加丹皮、 藕节、紫珠草、醋制大黄等,或配合十灰散;盗汗较著,酌加五味子、瘪桃干、 糯稻根、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胸胁掣痛者,加川楝子、广郁金等;烦躁 不寐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齿;若遗精频繁,加黄柏、山茱萸、金樱子。服本方 碍脾腻胃者可酌加佛手、香橼。
3.气阴耗伤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 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白,颧红; 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保真汤。
本方由人参、黄芪、白术、白茯苓、赤茯苓、麦冬、天冬、生地黄、五味子、当 归、白芍、熟地黄、陈皮、知母、黄柏、地骨皮、柴胡、厚朴、莲须、生姜、甘 草、大枣组成。并可加百部、冬虫夏草、白及。若咳嗽痰白者,可加姜半夏、橘 红等;咳嗽痰稀量多,可加白前、紫菀、款冬、苏子;咯血色红量多者,加白及、 仙鹤草、地榆等;若骨蒸盗汗者,酌加鳖甲、牡蛎、五味子、地骨皮、银柴胡等; 如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者,加扁豆、薏苡仁、莲肉、山药、谷芽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明显消瘦。 2.常有与肺痨患者的长期接触史。 痰涂片或培养是诊断肺痨的最可靠依据。X线摄片有助于了解病情的发展程度。
血沉、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肺痿
肺痿是由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如肺痈、肺痨、咳嗽等病日久导致肺叶痿弱不用而 成,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不具传染性。
肺 痨
目 录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辨治备要】 【临床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名医经验及文献摘录】
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 要表现的病症。由痨虫感染肺脏所致,具有传染性。西 医学中的肺结核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肺痨之疾,历代医家命名甚多,概而言之有以其具有传 染性而命名的,如“尸注”“虫疰”“劳疰”“传 尸”“鬼疰”等;有根据症状特点而命名者,如“骨 蒸”“劳嗽”“痨瘵”等,因病损在肺,故称肺痨。
2.虚火灼肺
临床表现: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稠黄痰,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 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 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红而干,苔薄黄 或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百合固金汤由生地黄、熟地黄、百合、麦冬、贝母、当归、白芍、玄参、桔梗、 甘草组成;秦艽鳖甲散由秦艽、青蒿、柴胡、地骨皮、鳖甲、知母、乌梅、当归 组成。前方功能滋养肺肾;后方滋阴清热除蒸。若火旺较甚,热象明显者,当增 入胡黄连、黄芩;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于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 致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种慢性虚弱性疾患。
1.外因
痨虫传染是发病的唯一外因,痨虫具有传染性,最易侵入肺脏,损伤肺阴,故朱 丹溪概括痨瘵的病理为“主乎阴虚”。
2.内因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病后失养,情志不遂,忧思过度,或劳倦伤脾,均可 导致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成为痨虫入侵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正气存内,邪 不可干”。正气强弱不仅是发病的关键,也是肺痨传变、转归的决定性因素。如 正气较强,则能抗御痨虫,使病变局限于肺部,而逐渐趋于好转。如正气虚弱, 则往往由一脏之虚而发展成多脏亏虚,病变由轻转重。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痨专著, 收载了治痨十方。明·李梴《医学入门》归纳了肺痨常 见的咳嗽、咯血、潮热、盗汗、遗精、腹泻等六大主症, 为临床提出了诊断依据。明·虞抟《医学正传》则提出 了“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至此肺痨的病 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方药已趋于完善。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月华丸。
本方由沙参、麦冬、天冬、生地黄、熟地黄、阿胶、山药、茯苓、桑叶、菊花、 百部、川贝母、三七、獭肝组成。若咳嗽频而痰少质黏者,可酌加甜杏仁、贝母、 海蛤壳、竹茹;痰中带血较多者,宜加白及、仙鹤草、白茅根、藕节等;若低热 不退,可配银柴胡、地骨皮、功劳叶、胡黄连等;若久咳不已,声音嘶哑者,加 诃子皮、木蝴蝶、凤凰衣等。
图4-6肺痨病因病机演变图
肺痨的病位主要在肺,基本病机为阴虚,发展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 也可涉及心肝。初起病变在肺,以阴虚为主(由于痨虫从口鼻吸入,直接侵蚀肺 脏,损伤肺阴),继可导致阴虚火旺,肺肾两虚,相火内炽;
或阴伤及气,肺脾同病,甚则阴损及阳,故后期多发展为肺脾肾三脏同病,此外, 也可涉及心肝,致肝火偏旺,上逆侮肺,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心 肝肺脾肾同病。病程长短不一,轻者及时治疗,很快痊愈,重者失治误治,病程 长,可能逆喘息少气,咳痰色白,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 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 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 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代表方:补天大造丸。
本方由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枸杞子、熟地黄、白芍、龟甲胶、鹿角 胶、紫河车、当归、酸枣仁、远志组成。另可加百合、麦冬、阿胶、山茱萸。若 肾虚气逆喘息者,配冬虫夏草、蛤蚧、紫石英、诃子;心悸者加柏子仁、龙齿、 丹参;见五更泄泻,配煨肉蔻、补骨脂;阳虚血瘀,唇紫水停肢肿者,加红花、 泽兰、益母草、北五加皮。
2.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临床以咳嗽、发热、胸痛、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 血相兼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为急性病,病程较短。
【辨证论治】
1.肺阴亏损
临床表现:干咳,咳声短促,或咳少量黏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 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 苔薄,脉细或兼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