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
历史演变考察
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
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
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
“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了我国决策层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必
然产生的非均衡后果是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考验,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进行新一轮的调整,至少要以缩小东西部差距作为目标,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缩小差距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弊端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决策层的普遍关注。
针对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社会各界逐渐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目标取向,更加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在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在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
作为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现了对传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继承,同时,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需要也要求具有发展优势的东部地区继续发展。
所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绝不意味着以降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来谋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外,广大中西部地区内部相互之间在经济基础和发展环境方面的差异,也决定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本身也必然具有非均衡的性质。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八五”和“九五”两个时期。
“八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政策在不断调整和修正中趋于完善。
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逐步从理论与规划走向实践和操作。
“九五”期间,重点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为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指明了切实的发展方向。
中央政府采取的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有步骤的引导东部某些资源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等。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明确提出,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方向,强调按照“5个统筹”的原则推进改革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统筹区域发展在5个统筹中具有重要
再从就业人员的角度来观察,新中国成立后,江苏从业人员结构基本上一直在“一二三”的结构类型中进行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上升,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稳定在30%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二)、江苏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
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江苏农林牧渔农业总产值结构,农业(指种植业)总产值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牧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渔业在1984年前的比重变化不大,在1984年之后比重有了较快的提高,林业的比重小并一直徘徊在1%—2%之间。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江苏重工业结构,1950年,工业化水平很低,尚处在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时期,之后,江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江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对外开放,1993年,江苏重工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了轻工业,到了2006年,重工业比重已比1950年上升了64.1%,江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200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上升为第一位,成为江苏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GDP总值占江苏GDP的比重下降。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比重上升,2003年与1978
年相比,江苏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社会服务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和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均上升;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所占比重均下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较快,金融保险业的比重下降较快,但2005、2006连续两年金融业所占比重止降略升。
(三)、江苏区域、城乡等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的变化离不开产业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外向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动。
从城乡结构的变化来观察,1952年,江苏非农业人口占江苏人口比重为14.74%,农业人口占85.26%;1978年,江苏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51.9%,乡村人口的比重为12.5%,农业人口的比重为87.5%,2006年,江苏城镇人口比重为51.9%,乡村人口的比重为48.1%。
可见改革开放以后江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化进程仍不快,这制约了产业结构,特别是就业结构的发展。
11Z国贸
周能
118308064
从江苏经济的外向结构变化来看,1978年,江苏出口总值为4.19亿美元;1984年,江苏出口总值为16.32亿美元,其出口总值占江苏GDP的比重为5.35%;2006年,江苏出口总值为1604.19亿美元,其出口总值占江苏GDP的比重为59.08%。
可见,江苏经济的外向度在不断提高,这对江苏工业比重的提高影响很大。
从所有制结构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经社会主义改造,江苏形成了较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很快,现已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在江苏产业结构中,1952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占江苏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12%;1978年,该比重为61.46%;2005年,该比重降为9.80%,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拉动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提高。
(四)、总论
从上可见,随着江苏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GDP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均GDP提高的很快,江苏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也在加快,其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向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在结构变化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三、结语
区域分异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对于中国尤其如此。
中国的区域经济问题虽然不是改革的产物,但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却造就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特殊性。
正是通过这种区域突破的方式,中国的经济转型才能够实现在经济体制平衡过渡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江苏在区域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要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优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引擎,另一方面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使经济在区域间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