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农业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2018年农业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农业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目录一、农业用水危机显现,节水灌溉旨在双赢 (4)1、我国濒临水危机边缘 (4)2、农业水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 (6)3、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可实现水资源保护和农业增收的双赢 (8)二、政策聚焦农业节水,水价改革“多点开花” (10)1、政策聚焦农业节水,提升至方向性、战略性新高度 (10)2、发挥价格杠杆节水作用,农业水价改革稳步推进 (12)3、建立合理水价分担机制,实现精准补贴节水奖励 (14)三、节水市场扩容提速,区域龙头开始发力 (16)1、节水灌溉行业处于成长期,竞争同质化市场集中度低 (16)2、节水推广方兴未艾,千亿市场大有可为 (17)3、土地流转助推规模化节水,水肥一体化PPP模式为发展新方向 (19)4、区域拓展模式创新正当时,区域龙头厚积薄发开始发力 (20)4.1、大禹节水(300021):PPP模式领航者 (22)4.2、京蓝科技(000711):节水灌溉新贵,进军京津冀生态园林市场 (23)风险提示 (24)图表目录图表1:11个省份达到严重缺水状态 (5)图表2:中国城市面临大规模水危机 (6)图表3:农业用水接近全国用水总量的2/3 (6)图表4:2013年各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7)图表5:农业用水效率低 (7)图表6:节水灌溉主要工程措施 (8)图表7:玉米膜下滴灌投入产出分析 (9)图表8:农业节水政策规划 (10)图表9:20世纪90年代末各国农业、工业与居民水价比较 (13)图表10:国外农业水价分担机制比较 (14)图表11:节水灌溉五力模型分析 (17)图表12:我国节水灌溉发展情况 (18)图表13:节水灌溉市场规模估算 (18)图表13:土地流转面积(亿亩) (19)图表14:以色列水肥一体化示意图 (20)图表14:主要节水灌溉公司 (21)一、农业用水危机显现,节水灌溉旨在双赢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的20%,就很有可能会发生水资源危机。

2015年全国总用水量为6103.2亿m3,占当年全国水资源总量(27962.6亿m3)的21.83%,我国已经接近水资源危机的边缘。

根据水利部的规划,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目前我国用水总量正逐步逼近,可开发利用空间极其有限。

从用水结构来看,2015年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3.1%,我国常年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占300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农业损失超过1500亿元。

农业“喝不饱”问题已经造成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

要从根本上走出水资源短缺的困局,“开源”与“节流”需双管齐下。

一方面,解决水量不足、水质性缺水与结构性缺水问题,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大力推进水质提标改造、中水回用,同时继续开发海水淡化等新兴技术;另一方面,提高用水效率,控制用水总量。

进一步强化工业企业用水定额管理,推广节水器具使用,实施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等举措。

其中,农业作为第一用水大户,缺水问题紧迫,节水潜力巨大,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1、我国濒临水危机边缘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不均、用水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水环境污染频发等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水资源分布体现出“总量多、人均少;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多,冬春少;山区多,平原少”的“五多五少”的特点,而全国性缺水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我国已濒临水危机的边缘。

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全球第6位,但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原因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2500立方米左右,这一数字仅为世界平均的1/4、美国的1/5、俄罗斯的1/7、加拿大的1/50,排世界第110位。

世界银行将缺水标准定在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大约264,000加仑。

以此为标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甘肃,江苏,辽宁,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和宁夏在内的11个省份达到严重缺水状态。

图表1:11个省份达到严重缺水状态以首都为例,2014年,北京市人均本地水资源量100立方米左右,南水北调中线入京后达到150立方米,但是仍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3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

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20,世界水平的1/80。

近10年来,北京以年均不足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每年水资源缺口已达15亿立方米。

2010年麦肯锡发布报告,称如果中国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监管,那么2030年中国的用水需求将达到8180亿立方米,供水缺口2010亿立方米。

据2030水资源集团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用水缺口将达到1990亿立方米。

2014年,世界银行即在一份报告中发出警告:用水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差距的扩大,以及大面积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有可能在中国引发一场严重的缺水危机。

要从根本上走出水资源短缺的困局,国内的“开源”与“节流”需双管齐下。

图表2:中国城市面临大规模水危机2、农业水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作为国民经济“第一用水大户”的农业灌溉,也一直是水资源“第一浪费大户”。

2000年以来,全国农业用水量维持在3500亿立方米/年以上,是第一用水大户,虽然2002年后占比有所下降,仍超过用水总量的64%。

图表3:农业用水接近全国用水总量的2/3然而农业用水粗放,浪费严重却成为农业发展的顽疾。

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2013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3,这意味着使用1立方米水仅有0.523立方米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与发达国家0.7至0.8的利用系数差距很大。

而从分区来看,西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农业用水效率低于平均水平。

图表4:2013年各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图表5:农业用水效率低水资源紧缺叠加农业用水粗放造成农业水资源缺口巨大。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显示,全国多年平均缺水量为53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管理性缺水并存。

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严重,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更大。

对此,农业部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农业水环境污染改善,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

3、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可实现水资源保护和农业增收的双赢目前农业用水仍存在节水意识薄弱、技术标准不完善、统一综合性指标缺失、管理水平低等问题,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刻不容缓。

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3%,其中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的90%以上。

然而农田有效灌溉率低,灌溉水利用程度低。

全国农田有效面积0.62亿hm2,仅占耕地面积的51.5%,而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0%。

据测算,全国农田灌溉的用水量年均在3400至3700亿立方米之间,如果提高10%的利用率,则节水300多亿立方,潜力巨大。

节水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农艺措施。

其中工程措施包括喷灌、滴灌、渗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田面改造等(图表6)。

微灌技术是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喷灌技术则是使用机械和动力设备,将水由喷头、喷嘴射至空中,以水雾或雨滴状态散落到土壤中的灌溉方式。

工程节水不仅可以实现水资源节约,降低成本。

如喷灌较漫灌节省水量约30%~50%;而且可以提升水效,实现提质增产。

以膜下滴灌方式为例,大豆每公顷增产率在30%以上,玉米每公顷增长率在80%以上,土豆每公顷增产率在30%~50%。

图表6:节水灌溉主要工程措施主要措施具体方法节水效率局限性喷灌利用喷头等专用设备把有压水喷洒到空中,形成水滴落到地喷灌面和作物表面40-50% 投资较高,受风和空气湿度影响大,耗能较大滴灌用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直接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70-80% 易引起堵塞,可能引起盐分积累,可能限制根系的生长渗灌通过地下管道将灌溉水输入田间地下渗水管道或鼠洞内,利用土壤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70% 投资高,施工复杂,管理维修困难,易造成表层土壤湿度较差,易产生深层渗漏渠道防渗通过改变原渠床土壤渗透性能或设置防渗层来减少渠道输水渗漏损失50-90% 受温度影响大,易出现冻胀变形而破坏渠道管道输水通过各种输水管道直接将灌溉水从水源地输至田间,减少沿程损失20-30% 工期较长,对人力及机械设备要求高,施工难度较大田面改造减小田面上下起伏的不平整程度,改善地面平整精度,消除局部倒坡及水流横向扩散的田面凸凹障碍点,提高40% 对当地自然景观及生态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推广节水灌溉不仅是进行水资源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收益。

以玉米为例(图表7),常规坐水直播的方式每亩生产成本为300元,进行膜下滴灌节水改造后生产成本提升至576元/亩。

但从产出上来看,亩产量提升100%,玉米品质提升带来的收购价格提高了17.6%,亩产出大幅提升135%,每亩净收入提升414元。

通过节水改造,玉米每亩收益可提升120-400元不等,201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3717万公顷,假设对其中的50%进行节水改造,则每年提升收益超过500亿元,可见农业节水灌溉改造兼具必要性和可行性,可实现水资源节约和农业增收的双赢。

图表7:玉米膜下滴灌投入产出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