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水污染介绍
(四)注意处理好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过去几十年中,为抵御洪涝、蓄水灌溉等,在滇池入 湖口和出湖口兴建了许多水坝、水闸和防浪堤,这在一 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但同时也破坏了湖滨带的生态,使 湖水吞吐受阻,滞留时间延长,造成大量营养物沉积。
防浪堤的建设使得湖滨的天然湿地被毁,濒水植物带已 完全消失,等于是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 之间的连续性,丧失了其降解污染物的重要功能, 使污 染物直接进入滇池水体。因此,在兴修水利时,应注意保 护生态平衡,在防治自然灾害的同时更要防治生态灾害。
生态环境
建国后,在发展小型水利的同时,积极开展抽水工程的建设, 提供所需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发展滇池鱼类捕捞事业 的同时,滇池鱼类养殖事业逐渐兴起。 滇池为昆明人提高了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1970年代以来,因为昆明等四周城市工业的发展,以及四周 农田的开发,造成滇池水的污染,大量蓝藻生长。 在围湖造 田思想下,滇池由19世纪初的500平方公里,减少到1938年的 338平方公里,直到现在的290余平方公里。 2007年昆明市主城区告别了饮用滇池水的历史。 2009年的水质监测,滇池水质全年仍为劣五类,但污染程度 与前两年相比有所减轻,其中作为滇池主体的外海水质第三 和第四季度达到五类。
3.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 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 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 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滇池本身是一个半封 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 进行置换,加剧了滇池水体的恶化。
滇池地区人口变化和水质演变的关系
磷是滇池湖泊富营养化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滇池湖泊磷负荷来源
50年代初期,滇池湖水清澈,水生动植物繁茂,湖水自然净 化能力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渔民及滇池附近的村民,常 取滇池水作为饮用。其中水生物等植物丰茂,植物被占湖面 的90%,分布水深可达4米,而海菜花群落是滇池主要特征之 一。 60年代以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为了 对滇池的开发利用,昆明地区的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利用滇 池的水产资源进行捕捞活动,用水车、天车等简易提水工具, 提取滇池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理状况
•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是一个断层陷落形成的湖泊,
四周环山,包括东边的金马山,西边的碧鸡山,北 边的蛇山,南边的白鹤山等。
• 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东
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 分,称为外湖和内湖。
滇 池
面积 容量 年汇入滇池的河流 南北长 东西宽 平均湖宽 湖岸线长 形状 组成
近日,“昆明拟对滇池游客征收每人每天10元生态保
•
• 据调查显示,滇池已经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
2005年草海水质为劣Ⅴ类,综合营养指数76.1, 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 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
• 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总体可概
括为:水体表面漂浮大量垃圾;水体富营养化导 致水葫芦、蓝藻等的蔓生;滇池海岸面积缩减。
• 人为因素:
A、昆明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 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 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 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 含量,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
• B、农村生活垃圾、农田废弃物乱丢乱放,有些甚
至还直接摆放在河道边,被雨水冲刷后经河道流 入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负荷。
污染原因
• 自然因素:
1.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 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较低。滇池周 边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加之 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 的影响较大。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 才能置换一次。 2.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 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 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
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在登上了滇池边的 大观楼时写下了美丽的传世长联。他描述了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 当年滇池的美是这样的:
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 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 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 (二)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 (三)加强节水宣传,采取切实有效的节水措施 • (四)注意处理好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一)加大引水济昆的规模改善流域环境
掌鸠河引水工程,可使滇池流域每年新增 2.19×108m3水资源量,扣除20%的消耗,入湖水量 可增1.7×108m3。水体置换周期缩短,对控制滇池 生态恶化有积极的作用。
一般可分为外环境发生源输入的磷负荷和内环境发生输出的磷负
4. 滇池北部吸收的是污水, 而南部流出去的却是 荷两大类。累积在滇池湖泊内的磷,主要分布在水体与底部沉积
把污染物沉淀后, 相对好的清水。可见, 它的污 物中,滇池湖泊水体中总磷浓度由北向南含量降低,底部沉积物 染一部分是“纳污吐清”造成的。
中P含量分布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底部0--3m的沉积物P含量由上 至下呈明显递减趋势,表明滇池湖泊磷负荷逐年加重。近几年资 料显示滇池湖泊单位面积磷负荷达1.52g/m2,超过总磷公认允许 负荷中危险值为11.7倍,滇池已成为富营养型湖泊。
水资源调控工程
完成了西园遂 洞工程、松华 坝水库加固扩 建工程等一系 列水资源调控 工程。
生物治理示范工程及生态恢复工程
开展了一系列生物治理的课题研究和示范工程,如在湖 区有计划地放养滤食性鱼类,大型水生植物的快速繁殖、栽 培技术,生物技术抑制水葫芦、蓝藻的暴发性繁殖。
已完成的13.33 hm2滇池大型水生植物群落恢复示范性
(二)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过去对滇池的治理存在“重点源,轻面源”的问题, 并未有效实施面源污染的治理。
2005年TN、TP的面源负荷量分别占到滇池总污染量
的33%和41%,这一比率在丰水年还会加大,面源污染已成
为滇池外海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而滇池目前的治理重点
仍然是以生活和工业点源及草海内源污染治理为主,面源 污染的治理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滇池北岸及盘龙江截污工程
完成滇池北岸及 盘龙江截污工程, 日截污能力达到 25×104m3,同时 还在实施大观河、 明通河等入湖河 道的截污整治工 程。
清淤工程
至2000年,完 成了草海底泥 疏浚一期工程, 大观河、盘龙 江的淤泥疏挖 工程,共疏挖清 除底泥、淤泥 4 3 约450×10 m 。
E、近1/3 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了滇池; 污水处理厂不足, 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出力不够, 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 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 加剧了 滇池的污染。 F,在“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等落后理念的 误导下, 江河湖泊污染的治理得不到足够重视甚 至忽视, 不愿正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治污方略 不科学, 不符合江河湖泊治污的客观规律。
昆明坚持不懈地开展环保宣传和保护滇池的宣传,使 得公众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保护与治理滇池的工作 得到了绝大多数市民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响应。
加强宣传
共同参与
(二)工程治理
昆明市先后建成了多个污水处理厂,并对原有的污水厂进 行了大规模的技改,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已达到50×104t/d 以上,污水处理率达80%。
• 近年农村畜牧养殖业大量发展,农田化肥农药施
用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中含有的氮、磷、钾 等元素经地表径流、河道沟渠流入滇池,滇池沿 岸部分农田每亩化肥每年的平均施用量高达2000 公斤,流域内每年农药施用量已超过100吨。
C、少数单位和个人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 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 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 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D、入湖河道沿岸违章建筑屡禁不止。一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入湖河道两岸建有大量违反 《滇池保护条例》的违章建筑,所产生的生活污 水直接排入河道内,流入滇池;另一方面,有的 居民为了个人的利益,又大量在河堤两岸新建房 屋,加重了河道污染负荷。
298km2 12.9×109 m3 20余条 40km 12km 6.4km 164.3 弓形 内湖(草海)和外湖(外海)
• 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
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大 河、柴河、东大河等20余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 湖区。
生态环境
滇池是昆明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昆明人心中,拥有 300多万年历史的滇池已不是本质上的水,或是地理上的一片 水域。他早已由于千百年的生存历史与昆明人血肉相连,与 昆明的发展荣辱与共。
工程,对水生态的良性循环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实施了滇 池流域的植树造林工程,使松华坝汇水区的森林覆盖率从过 去的27%提高到现在的55.3%,滇池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从过去 的34.1%提高到现在的48.9%。极大地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态 环境。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 (一)加大引水济昆的规模改善流域环境
治理方案
• (一)依法治理 • (二)工程治理
– 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 2、滇池北岸及盘龙江截污工程 – 3、清淤工程 – 4、水资源调控工程 – 5、生物治理示范工程及生态恢复工程
(一)依法治理
昆明市颁布实施了《滇池保护条例》,制订了 《滇池综合整治大纲》等一系列政府法规和规 范性文件,加大了对滇池的依法管理力度。 取缔了网箱养鱼和机动船捕鱼;关闭沿岸面山的 采石、采砂场;坚决关、停流域内的“十五小”企 业;加强了对沿湖企事业单位的环保监察力度,杜 绝污染物的超标排放;在流域内全面禁止销售和限 制使用含磷洗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