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七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


象征机能:也称为心理表征能力,是指用意义 所借的符号来表征意义所指的事物的能力,又 称符号能力。

儿童象征机能形成的标志:

象征性/假装游戏 绘画
(一)假装游戏
比较18个月和2-3岁儿童的假装游戏,有三 个变化反映出儿童不断增长的象征性知识。 1.假装与相联系的现实生活日益分离。
第三节 幼儿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



注意 是使心力有选择地、可转移地、可分配地 集中于对象的能力,是信息加工的开始。 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是指将注意力保持在特定刺激或 活动上的能力。 选择性注意:是指筛选种种刺激,从而把 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排除其他 刺激的干扰。
儿童观看图画时,小兔子的身体被树 木挡住了,只露出一双长耳朵或一条短尾 巴,儿童依然能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辨认出 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什么是记忆?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当代智力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家H.加德纳提出,智力包括八种不 同的智力: (1)语言智能 (2) 逻辑-数学智能 (3)空间智能 (4)身体-运动智能 (5)音乐智能 (6)人际关系智能 (7)自我认识智能 (8)自然观察者智能
多元智力理论的三个特点:

扩大了智力概念的外延,把传统上不算作智力 的一些能力都纳入了智力的范畴。 认为这八种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彼此独立的。 认为在某种情况下,多种平庸智力的组合将胜 过仅有一种特别发达的智力。
2.以“儿童自己”身份加入游戏的方式会随 着年龄发生变化。 3.假装游戏的复杂性不断提高。
(二)绘画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涂鸦、乱涂阶段(18个月以前)。
2.开始描述外形和形状(2-4岁)。
3.更现实的绘画(5-6岁)。
二、幼儿思维的特征一:自我中心 性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的研究结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感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感觉颜色鲜艳、 芳香扑鼻 知觉鲜花非常美 丽 思维根据记忆推 断春天来了。
一、象征机能的形成
什么是象征?


鸽子: 和平 玫瑰花:爱情 五星红旗:中国 戒指: 结婚
狗——斗 扣——透 果——我

二、词义的发展

1岁左右:第一批有意义 的词汇 1.5岁:少量词汇
年龄 1.5 2.0
词汇量 100 300-400


2岁及2岁以后:词汇量
急剧增长
3.0
4.0 5.0 6.0
1000-1100
1600 2200 2500-3000
儿童所掌握的各类词汇排序:
1.普通名词 杯、碗、水、狗、花…… 2.形容词 2-6.5岁儿童使用形容词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4.5岁增长较快。形容词发展顺序:

描述颜色的形容词: 描述味觉、温度觉和机体觉的形容词: 描述动作和人体外形的词: 描述情感及个性品质的词天、明天 上午、下午、晚上 今年、去年、明年

表示时间次序的词:
正在 已经 就要
4.空间方位词 3-4岁掌握空间方位词最快。 顺序: 里 上 下 后 前 外 中 旁 左 右
还剩几块?
幼儿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


在成人的示范下,3、4岁儿童可以进行个位数 的加减运算,但是,这种加减运算必须是与生 活紧密联系的问题。 4岁时可以运用数数来解决简单的加法题。 5岁以后,儿童开始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字 运算过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数概念,具有了 初步的加减运算能力,在这一阶段,儿童已经 具备了10以内的抽象数字运算的能力。

学习与发展
现实水平
潜在水平
维果斯基认为,至少应确定儿童的两种 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 的发展水平(儿童发展的实际水平);第二 种水平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 决问题的水平(儿童发展的潜在水平),也 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潜在水平与现 实水平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ZP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二)集合比较能力的发展 3岁儿童具备给物体分类的能力。 3.5岁以后可以按物点数。 4岁儿童出现了集合的概念。随着序数概念的发 展,儿童就可以运用数数来比较集合的大小。

5岁时期的儿童在点数的时候可以脱离实物, 甚至可以按群点数。
(三)初步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
4块巧克力拿走1块后,
代表人物:弗农
言语-教育 因素 实践机 械因素
言语
数量
空间
机械
心理运动
4.三维结构模型
代表人物:J.P.吉尔福德 他把智力分成内容、操 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再 把每个维度分成若干类, 然后把每一个维度的任 何一类与其他两个维度 中的人以两类相结合, 形成一个个智力因素, 最后他们形成了一个立 方体模型。



四、语用技能的发展
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


影响幼儿智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
家庭环境

经济状况
父母的教养方式
丰富的玩具和书籍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领域特殊性研究: 数概念的发展
讨论
珊珊1岁半以后就会从1
数到10了,而且玩具
小电话上的数字她也全
部能认识。请问这是一 种机械记忆还是她已经 建立了数的概念?
(一)计数能力的发展

2-3岁是儿童数概念开始萌芽 的阶段,他们开始口头数数, 大多数儿童都己经可以口头数 10以内的数,但这基本上还是 机械的记忆行为,还未真正将 数字和具体事物建立联系。 3-4岁是儿童从动作感知数量 向把抽象数字和具体物体数量 建立联系的过渡阶段。 5岁左右儿童,幼儿的计数能 力基本成熟。

第二节 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认知发展最重 要的来源归结为个体本身,认为个体是积极的 探索者。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发生 于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认 知发展的形式。

早期社会认知能力的发生与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所有较高级的认知过程的发展, 都源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许多重要的学习和发现并不 仅仅来自个体的探索,而是产生于成人和儿童 的合作,这种社会性的合作在最近发展区内进 行并促进认知的发展。
液 体 守 恒

直觉思维的特点:缺乏守恒
借助于视觉对外在形体进行观察,形成自 己的想像,如果外在形体改变了,就会认 为里面的内容也改变了,即缺乏守恒。
皮亚杰将学龄前儿童无法掌握守恒的原因 归结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缺乏克服直觉推理 的两种认知操作。

一种操作是去中心化,即同时关注问题的 多个方面的能力。 另一种操作是可逆性,即在心理上逆转或 否定某一行为的能力。
“警察抓小偷”——生活化的实验情景
幼儿思维的特征二: 泛灵论和“万物有情”思维



桌子或太阳被针扎了以后,会感到痛。 太阳、山、蜡烛等有生命。 小草上有露珠,它在伤心地流泪。 钟在摆动,它在气愤地摇头。 书被撕破了,它该多疼啊,它一定很伤心。
什么是泛灵思维和“万物有情”思维?

泛灵思维:即“万物有灵”,是指幼儿把那些 没有生命或意识的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意识 的东西,即世界万物都有灵性。

2.三元智力理论
这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R.J.斯腾伯格提出的一 套智力理论,它从三个视角看智力,每个视角 都是一个亚理论:

智力的情境亚理论 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智力的成分亚理论

智力的情境亚理论: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 用学得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的经验亚理论: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经验解 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能力。 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是指个人在问题情境中运 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 问题解决的能力。

经典智力理论

二因素论 群因素理论
层次结构模型
三维结构模型
1.二因素论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C· 斯皮尔曼
智力由两种因素构成: •一般因素:进行任何 智力活动都需要的能力, 后天很难改变。 •特殊因素:通过后天 的教育培养和努力实践 得以发展。
2.群因素理论 提出者:瑟斯顿 智力活动中蕴含7种基本能力
什么是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有效记忆而对输入 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记忆策略的发展




复述:是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材料。 组织:是指把材料序列化、模式化、范畴化的 过程,它会使记忆效果显著提高。 再认:描述这个刺激物与他们以前看到过的刺 激物是否相同或者相似的能力。 回忆:对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 记忆重组:对所要记住的复杂的、有意义的材 料信息进行处理并在回忆中再现。





言语理解(V):理解语词涵义的能力 语词流畅(W): 语言迅速反应的能力 数字(N):迅速正确计算的能力 空间(S):方位辨别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 联想记忆(M):机械记忆能力 知觉速度(P):凭知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推理(R或I):根据经验做出归纳推理的能力
3.层次结构模型
5.指示代词 这、这边、那、那边 6.人称代词 我、你、他、我的、你的、他的 幼儿的理解次序:我、你、他 7.量词 个、只、辆、把、头、桶……
三、句子和语法的发展
语法涉及到我们将词语与有意义的短语和句子联 合起来的方式。 3岁:使用的句子基本上都是完整的简单句。 例:我要回家。 4-5岁:儿童开始使用复合句,包括并列复句、 连贯复句、补充复句、因果复句等。 例:幼儿园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喜欢。 5-6岁:少数儿童才会使用“因为”、“如果” 等关系连词和 “如果……就……”等成对连词。 例:如果放假了,妈妈就会带我去动物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