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结构CAD软件STS(讲义)第三章

钢结构CAD软件STS(讲义)第三章

钢结构CAD软件STS
2008 版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1 三维和二维模型方法
三维模型方法:
建立结构整体模型
用SATWE、 TAT进行三维分析计算 接三维分析计算结果进行节点设计 绘制设计图,节点图,构件施工图,布置图 统计结构整体用钢量,钢材订货表,高强度螺栓表
1.4.1 读入设计内力
TAT设计内力
SATWE设计内力
PMSAP设计内力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2 设计参数,连接形式的选择
混凝土框架托钢柱,按柱脚设计(08版改进) 高强度螺栓连接,全焊连接
螺栓直径,等级等参数
梁拼接,柱拼接,柱分段 门式刚架连接 框架节点域补强 选择节点连接形式,比较
节点域的稳定性
软件按照上述要求进行了节点域验算,当验算不满足 要求时,给出了满足要求的最小腹板厚度,并且自动 补强。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6.5 抗震极限承载能力验算
抗震极限承载力验算
(1)Mu≥1.2Mp (2)Vu≥1.3(2Mp/Ln) 且Vu≥0.58HwTwFy 抗震极限承载力验算不满足时的措施 当(2)式不满足时,程序自动调整 当(1)式不满足式,可修改截面,或者使节点塑性铰 外移的连接形式(见图示) 08版改进:悬臂梁、次梁连接设计取消抗震极限承载 力校核
(1)加设盖板(软件采用此方法)
(2)加腋
(3)RBS连接(狗骨式连接)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7 节点修改

类型修改:
1. 针对单个连接或部分连接修改“设计参数,连接形式”
2. 对修改的节点自动重新进行设计,修改后的连接设计
结果可以立马查询
3. 全楼重新归并

修改的结果可以在计算书、施工图中体现出来
次梁布置,压型钢板组合楼盖设计 荷载输入、吊车平面布置 结构平面图与钢材统计(毛重)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3 用SATWE,TAT,PMSAP分析计算
有无侧移,计算长度系数修改 特殊构件定义(铰接构件,门式刚架构件,组合梁) 考虑特殊风荷载与自定义荷载效应组合 净截面和毛截面比值 强柱弱梁校核
翼缘对接焊缝计 算
连接板与柱翼缘 连接焊缝计算 梁净截面,连接
板净截面验算
螺栓群验算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6.1 节点设计—柱脚设计
预设底板尺寸 混凝土承压验算
确定底板厚度1
锚栓抗拉验算
确定底板厚度2
抗剪键设置
调整原则
一 STS-钢框架设计——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8 框架支撑节点设计
常用截面,双角钢,双槽钢,H形截面,箱形截面
可采用焊缝连接,普通螺栓连接,高强度螺栓连接。 支撑与梁柱连接
支撑与梁连接
支撑与柱脚连接 支撑连接计算 支撑节点施工图,出图方式 支撑构件施工图
一 STS-钢框架设计——
选择原则根据具体连接情况确定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3 节点设计参数-螺栓排列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4 节点设计参数-连接参数
d
t
B
e R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5 节点设计参数-全焊连接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6 计算结果查看
计算结果详细输出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5 三维框架施工图
设计图适用于出设计图的单位
节点图适用于出设计图的单位(设计院)
构件图适用于出详图的单位(制作单位) 平面布置图,立面布置图 三维模型图 钢材统计和高强度螺栓统计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6 框架节点计算工具
梁柱连接
主次梁连接
考虑计算地震时,均采用精确设计法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6.3 节点设计方法—铰接
梁端设计内力V 梁柱连接:
连接承担V,V*e(偏心弯矩)
主次梁连接
(1)剪力V,V*e(偏心弯矩) (2)1.3V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6.4 节点域验算
节点域的屈服承载力
二维模型方法:
单榀建模,计算,二维节点设计,施工图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2 三维模型输入
截面定义(钢管混凝土,实腹、格构组合、任意截面) 斜梁输入(上节点高、梁端高) 支撑输入(柱间支撑、屋面支撑) 广义楼层(柱底标高、越层柱、越层梁) 楼板厚度
组合楼盖时,输最薄位置厚度 轻型屋面,不考虑楼板作用,板厚输为0
柱脚节点 支撑与梁柱连接 支撑与柱脚连接 设计结果可以绘制施工图
选择按“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即可校核强柱弱梁要 求
结果查看
钢梁、钢柱、钢支撑、组合梁的应力值的输出意义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三维框架连接节点设计
读入设计内力
定义连接设计参数
选择连接形式 全楼连接自动设计 单个节点设计参数,连接方式修改 计算结果查看
一 STS-钢框架设计——
1.4.6.2 节点设计方法—刚接
梁端设计内力M,V 常用设计法:翼缘承担M,腹板承担V(适用范围) 精确设计法:翼缘和腹板共同承担M,腹板还承担V
M=Mf + Mw;Mf = M×If/I Mw = M-Mf
程序确定设计方法的原则: 未考虑计算地震时:
当If/I<0.7时,采用精确设计法 当If/I≥0.7时,采用常用设计法
1.4.9 08版改进
– 适应08版结构建模改进 越层柱 越层梁 广义楼层 – 新增连接节点类型 钢梁与混凝土柱、剪力墙连接 槽钢次梁截面 双槽钢柱截面[ ]、][,型钢混凝土柱 – 其他改进 节点设计结果查看和修改 悬臂梁、次梁连接,取消抗震相关设计校核 二级次梁、层间梁连接设计 混凝土结构托钢柱按柱脚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