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材料成型工艺学2-1液态合金的充型
材料成型工艺学2-1液态合金的充型
▲缩孔的形成
如图,以集中缩孔为例。
不同铸造合金的缩孔和缩松的倾向不同。
逐层凝固合金(纯金属、共晶合金或结晶温度范 围窄的合金)的缩孔倾向大, 缩松倾向小;
糊状凝固的合金缩孔倾向虽小, 但极易产生缩松。
2. 缩孔和缩松的防止
▲危害: ●使铸件的力学性能下降; ●缩松使铸件渗漏。
▲防止措施:使铸件实现 “顺序凝固”(定向凝固)
§2. 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一. 铸件的凝固方式
如图,依据凝固区的 宽窄,划分为:
1 逐层凝固 2 糊状凝固 3 中间凝固
1. 逐层凝固
纯金属或共晶成分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因不存 在液、固并存的凝固区(图2-3a),故断面上外层 的固体和内层的液体由一条界限(凝固前沿)清楚 地分开。随着温度的下降,固体层不断加厚、液 体层不断减少,直达铸件的中心,这种凝固方式 称为逐层凝固。
○ 离共晶成分愈远的合金,流动性愈差
灰口铸铁、硅黄铜的流动性最好, 铸钢的流动性最差。
二. 浇注条件
1 浇注温度
温度↑→合金的粘度↓、过热度↑→充型能力↑ 温度↑→缩孔、粘砂、气孔、粗晶↑
》合适
△通常,灰铁:1200-1380℃ 铸钢:1520-1620℃ 铝合金:680-780℃
2 充型压力
▲缩孔 液态合金在冷凝过程中,若其液态收
缩和凝固收缩所缩减的容积得不到补足, 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形成一些孔洞。
按照孔洞的大小和分布, 可将其分为
(1) 缩孔(集中缩孔) 集中在铸件上部或最后
凝固部位容积较大的孔洞。 缩多呈倒圆锥形, 内表面粗糙。
(2) 缩松(分散缩孔) 分散在铸件某区域内的
细小缩孔。 宏观缩松、显微缩松
铸造
铸造:
将液态合金浇注到与零件的形状、尺寸 相适应的铸型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 得毛坯或零件的生产方法,叫做铸造。
特点: 1. 工艺实质:液态成型 2. 铸件大小不受限制 3. 成本低 4. 废品率高
流动性的测定:
影响合金流动性的因素: 化学成分
△
化学成分:○共晶成分的合金流动性最好 ◇结晶特点(逐层) ◇过热度
(灰铁与铸钢、S含量)
◊ 铸型阻力: 退让性↑→ 机械应力↑→ 热裂↓
2. 冷裂
形成: 低温下形成的裂纹
特征: 裂纹细小、呈连续直线状、有时缝内呈
氧化色
防止(影响因素): ◊ 合金性质: 塑性好↑→应力↓ → 冷裂↓
(灰铁与铸钢、P含量) ◊ 铸型内应力: 复杂件↑→ 应力↑→ 冷裂↑
§4 铸件中的气孔
(2) 凝固收缩 从凝固开始温度到凝固终止温 度(即固相线温度)间的收缩。
(3) 固态收缩 从凝固终止温度到室温间的收 缩。
液态收缩 > 合金体积的缩减 > 缩孔 > 体收缩率 凝固收缩
固态收缩 > 合金尺寸的缩减 > 内应力 > 线收缩率
三、铸件中的缩孔与缩松
三. 铸件中的缩孔与缩松
1. 缩孔与缩松的形成
2. 糊状凝固
如果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很宽,且铸件的温 度分布较为平坦,则在凝固的某段时间内, 铸 件表面并不存在固体层,而液、固并存的凝固区 贯穿整个断面(图2-3c)。由于这种凝固方式与 水泥类似,即先呈糊状而后固化,故称糊状凝固。
3. 中间凝固
大多数合金的凝固介于逐层凝固和糊状凝 固之间(图2-3b),称为中间凝固方式。
一、. 内应力的形成
分为热应力和机械应力两种。
1. 热应力
▲热应力:它是由于铸件的壁厚不均匀、各部分
的冷却速度不同, 以致在同一时期内铸 件各部分收缩不一致而引起的。
▲热应力形成分析:如图
固态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钢和铸铁为620~650℃)时, 处于塑性状态。 ●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金属呈弹性状态
壁厚差 线收缩率 弹性模量
▲热应力:使铸件: 厚壁(+)、径:减少铸件温度差,使其均匀冷却 设计上: 壁厚均匀,减少聚集 工艺上: 同时冷却,“同时凝固” 如图:浇口开在薄壁处、 在厚壁处安放冷铁
注意:同时凝固时,铸件 心部容易出现缩孔 或缩松
主要用于灰铸铁、锡青铜
铸件质量与其凝固方式密切相关。
二. 铸造合金的收缩
▲收缩:合金从浇注、凝固直至冷却到室温,其体
积或尺寸缩减的现象,称为收缩。
收缩是合金的物理本性。
▲收缩性:合金的主要性能之一。
收缩给铸造工艺带来许多困难,是多种铸造 缺陷(如缩孔、缩松、裂纹、变形等)产生的根源。
▲合金的收缩经历的三个阶段:
(1) 液态收缩 从浇注温度到凝固开始温度(即 液相线温度) 间的收缩。
2. 机械应力
▲机械应力:合金的线收缩受到铸型或型芯机械 阻碍而形成的应力
▲暂时的:铸件落砂后, 自行消失
▲在铸型中,与热应力共 同作用,促进裂纹产生
二. 铸件的变形与防止
▲变形: 利用变形来减少内应力:
受拉部分产生压缩变形 受压部分产生拉伸变形
▲防止、减少变形的措施:
◊ 基本途径:同热应力 ◊ 设计上: ◊ 工艺上:同时凝固 ◊ 反变形法: ◊ 时效处理:
充型压力↑ →充型能力↑ (充型压力与直浇道的高度有关)
△ 压力铸造、离心铸造因充型压力提高, 所以充型能力较强。
三. 铸型填充条件
1 铸型的蓄热能力 (即铸型从液态金属中 吸收和储存热量的能力)
蓄热能力↑ → 充型能力↓ 2 铸型温度↑ → 液体冷速↓ → 充型能力↑ 3 铸型中气体↑ → 充型能力↓ 4 铸件结构复杂↑ → 充型能力↓
◆顺序凝固:如图。
▲选用共晶成分或结晶温度范围较窄的合金生产铸件是适宜的
热节:铸件上厚大的部位。
冷铁作用:加快某些部位的 冷却速度,以控制铸件的凝 固,本身并不起补缩作用。
冷铁材料:钢或铸铁
§3 铸造内应力、变形和裂纹 §3 铸造内应力、变形和裂纹
固态收缩若受到阻碍, 铸件内部将产生内应力 铸造内应力是铸件产生变形和裂纹的基本原因
气孔:由于金属液中的气体未能排出,在铸件中形成气
自然时效 (置露天半年以上) 人工时效 (550 — 650℃去应力退火)
三、三.铸铸件件的的裂裂纹纹与与防止止
铸造内应力 > 金属的强度极限 →产生裂纹 1. 热裂
形成: 是在高温(凝固末期) 下形成的裂纹。
机械应力> 金属强度极限
特征: 缝隙宽、形状曲折、 缝内呈氧化色
防止(影响因素):
◊ 合金性质: 结晶间隔↑→ 收缩↑→ 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