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全校通选课周学时 2 学分时间任课教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课程网站:/pkujpk/course/xfwms西方文明史导论是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精品课程。

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

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

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教材:(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世界史教师为主撰写的一部教材,任课教师朱孝远、颜海英为《世界文明史》(上册)的分册主编。

(2)教材:[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中、下卷。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简介:在当代的西方历史研究上,社会文化史占着重要的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基础和一种发展。

展开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西方社会史》,就是当代西方这方面研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这是一补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

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

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

译文采用的原版是读书1987年的英文修订本,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三位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P·麦凯、贝内特·D·希尔、约翰·巴克勒编撰而成,该书出版不久就成为众多美国大学相继采纳的通用教材。

作者们把历史置入于时空发展的框架之中,表现出动态的历史经验、生命的模式以及智觉、情感、情绪等的复杂形式,通过“历史的理解”和“历史的叙述”来把人类的经验转化成为一个个直接、具体和生动的故事。

这部作品并不一定立即告诉读者各种历史结论或历史因果,但却引导你进行历史思考。

《西方社会史》对于历史结构的探讨是有独创性的,作者们亲身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观察,并且利用这些经验材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9 第4版)讲课的内容(时间安排/讲课重点/难点/知识点)第一讲绪论(第一周)讲课的重点:旨在说明什么是“西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通选课的基本要求。

难点:(1)文明的概念如何理解(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3)如何理解文明的演进知识点: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通识教育第二讲古代希腊文化的特征(第二周)讲课的重点:这一讲要求说明希腊文化的主要特征,并且分析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难点:尼采关于希腊艺术的论述知识点:(1)如何理解古希腊文化的特点。

(2)如何理解古希腊文化特点产生的原因。

第三讲古代希腊的英雄主义(第三周)讲课的重点:主要是围绕着“Arete”(英勇的)这个概念,说明荷马史诗中的悖论,并说明英雄主义的艺术表现、个性表现和人性表现。

难点:(1)如何理解希腊出现的英雄崇拜。

(2)为什么说希腊的英雄是一种极度的诱惑(感性)与极度的克制(理性)之间的动态平衡。

知识点:(1)《荷马史诗》(2)浪漫主义(3)英雄主义第四讲罗马文明的兴衰(第四周)讲课的重点这一讲要求说明罗马帝国兴衰的过程和原因。

要求概述罗马的两个500年。

前500年(前500-公元1世纪)是罗马扩张和共和国时期,概述罗马史如何扩张以至最后把地中海逐渐变成其“内湖”的。

本讲也着重分析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原因。

后500年为帝国时期。

前250年是罗马帝国的发展时期,后250年是罗马帝国由强盛转为衰弱的时期。

本讲分析罗马帝国衰弱的原因。

难点:(1)罗马的扩展造成的后果(2)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原因(3)罗马帝国瓦解的原因知识点:(1)凯撒称帝的失败(2)屋大维的成功第五讲古典文化中的希腊元素和罗马元素(第五周)讲课的重点本讲先是分析罗马文化的特征,其后,比较罗马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差异和互补。

通过这一讲,帮助学生理解西方古典文化的多元性。

难点:(1)古代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的差异与互补(2)古典文明的含义及其作用知识点:(1)希腊人的感性(2)罗马文化的实用性和理性第六讲中世纪文明的起源(第六周)讲课的重点:这一讲主要讲述476年西罗马帝国欧洲的政治、社会状况。

着重分析贵族制度、封建制度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难点:(1)如何理解贵族的演化:从封建贵族到等级贵族、再到权贵贵族(2)如何理解关于封建主义的各种不同看法知识点:(1)贵族的含义(2)领主附庸制度(3)农奴制度第七讲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第七周)讲课的重点这一讲主要西欧封建主义的结构危机进行分析,认为西欧的封建制度存在许多缺陷,在1350年时走向衰弱,。

同时,由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有限,出现了“过渡期”(1350-1800)现象。

最后,在新兴市民阶级的努力下,欧洲进行了资源整合和革命,使欧洲较早地进入了近代社会。

难点:(1)如何区分有过渡期的过渡和没有显著过渡期的过渡(2)为什么欧洲能够较早过渡到近代社会知识点:(1)欧洲类型封建主义的缺陷(2)封建主义结构危机第八讲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文化(第八周)讲课的重点:这一讲是播放由主讲人撰稿的三个视频资料,分别是希腊文化、文艺复兴文化(上)、文艺复兴文化(下)。

进行这样的安排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通过视觉材料,让学生对欧洲的文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二是可以更清楚、更具体地展示西方文化特征的细部,并把文化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

难点:(1)从什么意义上说文艺复兴文化继承了希腊文化(2)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不同产生背景知识点:(1)希腊艺术风格(2)希腊文化的背景(3)文艺复兴艺术风格(4)文艺复兴文化的背景第九讲西方的传统:基督教(第九周)讲课的重点: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信仰时代”是有其原因的。

这讲主要分析原始基督教与中世纪基督教的区别,进而说明由于教会的世俗化,既导致基督教会内部的矛盾,又与世俗社会的政治、社会形成对立,从而最终导致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

难点:(1)如何理解“信仰时代”这一称谓(2)原始基督教与中世纪基督教的异同知识点:(1)七大圣礼(2)教会、世俗政府两把剑理论(3)中世纪教会的世俗化第十讲宗教改革与德国的近代化(第十周)讲课的重点:旨在说明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作用,特别是对德国近代化中所起到的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最终调整了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把由教会控制的资源还给了世俗社会,从而扫除了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在德国农民战争中,百姓发挥了巨大作用,要求建立百姓共和国,为欧洲近代政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难点:(1)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惟信诚义”(2)简化圣礼和解散修道院的社会意义(3)为什么说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知识点:(1)善功(2)农民建立百姓共和国的理想第十一讲关于德国宗教改革史的研究(第十一周)讲课的重点:本讲主要通过对澳大利亚历史学家Robert Scribner研究成果的介绍,向同学们阐明关于宗教改革史的现代研究,以及介绍现代以Scribner为代表的否定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对立的新文化理论。

难点:(1)如何理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2)Scribner在文化理论上的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知识点:(1)宗教改革时期的木刻版画(2)农民的文化(3)市民的文化第十二讲文明的启示(第十二周)讲课的重点:本讲既是对前几讲的总结,又是对文化作用的新的阐述。

通过对文明概念的深入剖析,以及文明对社会三种启示,说明文明史发展的,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难点:(1)为什么说文明有一个从建墙到拆墙的发展(2)如何理解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价值与心灵价值的对立统一知识点:(1)软实力(2)国民性的结构第十三讲文艺复兴:欧洲由衰及兴的转折点(第十三周)讲课的重点:这一讲从全新的角度阐述文艺复兴的作用。

主要讲述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观、近代经济、近代政治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

难点:(1)文化对中世纪向近代知识转型的作用(2)文化对近代政府产生的作用(3)文化对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作用知识点:(1)但丁的《新生》(2)彼得拉克的美德观(3)文化发展与综合国力第十四讲全球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十四周)讲课的重点:这一讲的内容有全球文化、国民性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旨在阐明现代文化的一些特点,并对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做出了公允的评价。

难点:(1)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关系(2)国民性研究的重要性知识点:(1)文明体的概念(2)文化的认同感(3)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第十五周期末考试材料阅读:每周阅读《世界文明史》一章、《西方社会史》二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