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原因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大家都会认为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比如修长城,焚书坑儒等,其实这样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其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政治制度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西周实行的是封建政治制度,其实这种制度在夏朝以前就开始了,炎帝,黄帝,大禹,以及夏商两朝帝王子孙的封地在哪里,史书上都有记载,西周是我们封建制度的顶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封建制度解体的时期,在周朝各诸侯国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先废除了做为封建制度核心的“世卿世禄”制度,而是实行郡县制度,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了法家知识分子李斯的建议将郡县制度推广到了全国,并且铁腕回击了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的反对(焚书坑儒),自此中国的封建制社会结束,进入了郡县制社会。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指主权国家,也就是主权集中的国家,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成为主权国家,比西方早约两千年,西方是在近代才建立起主权国家的,首先是法国的路易十四仿照中国建立了君主主权的政治制度,后来俄国的彼得一世、普鲁士的胖特烈二世和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又效仿路易十四分别在自己的国家进行改革建立了君主主权的国家制度,但西方的改革并不彻底,封建贵族的势力并没有得到彻底削弱,这也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封建社会最大的政治特点是国家主权分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拥有国家主权,真正掌握国家主权的是各地的封建诸侯,当然各封建诸侯也负有勤王的义务,在封建社会里,战争一般发生在各诸侯国之间,皇帝并没有实际权利,因此也没有人争夺皇帝的地位,因此实行封建制度的朝代一般存在时间较长,比如夏朝存在了约400年,商朝存在了约600年,商朝存在了800年,而到了郡县制社会,国家主权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里,因此皇帝的宝座也就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并且皇帝不再大规模的将自己的儿子或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这样在皇帝遇到其他人的攻击时,也就缺少自己的亲戚来帮忙,并且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很落后,很容易组织起一支军队,也就是反对皇帝的力量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对政府进行攻击,国家很容易灭亡,因此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朝代存在时间都比较短。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实行封建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长,实行郡县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短,周朝是我国封建制度实行最彻底的朝代,存在了80 0年,秦朝是我国实行郡县制度最彻底的朝代,其存在时间只有15年,因此实行郡县制度过于彻底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试想秦始皇如果将自己的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当秦王朝遇到农民起义的打击时,各地诸侯就会前来勤王(当时距秦朝建立才十几年),农民起义也就很容易剿灭,然而秦始皇并没有这样做,当陈胜,吴广起义时,只能依靠朝廷的军队进行镇压,而朝廷的军队在当时地域辽阔,交通不遍的情况下,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十分有限,再加上秦朝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改朝换代那样简单,而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革的是那些在封建社会享受“世卿世禄”的封建贵族的命,(自秦以后中国不再有封建贵族这一特殊阶层),秦朝建立后,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扑,因此实行单一郡县制度的秦王朝在遇到农民起义,和封建贵族势力的反扑(项羽就是代表,项羽称霸后实行的就是封建制度)时,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很快灭亡的命运,汉朝建立后,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以郡县制度为主体,以封建制度为辅助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在保证国家主权集中的同时也有利于王朝建立之初的统治巩固,因此自汉朝到清朝的历朝历代也都采取了这种复合政治制度。

中国的历史观问题古代中国是主张“仁义”的儒家知识分子把握话语权的时代,儒家知识分子一般将国家灭亡的原因归为统治者的残暴,比如贾宜在其名作《过秦论》中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为”仁义不施”就是典型的儒家式评论,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采用革命历史观对历史进行解释,一般高调赞扬农民起义,而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就是秦朝的暴政,这样在客观上也就肯定了秦王朝的灭亡是因为暴政,因此我们一直以来就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暴政,但我们在看到秦朝灭亡的表面原因时更应用看到背后的深层次制度因素,因为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世人皆曰秦亡于暴政,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

本公子颇不以为然。

其一,秦朝的焚书垦儒比起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说,是小无见大无。

而且烧几本书,就能亡国,真是笑话。

其二,秦非无道。

秦只以苛律著称,并加以严格的连坐。

体现了以法治国,法律无情。

秦国的律法是狠,但就是在这样的律法背景下,秦能从西北的一个西戎诸侯,扫六合,并天下,气吞山河。

诚然此法可能水土不服,到了六国故土,当地百姓不能适应具有秦国特色的律令。

但秦朝有一支所向披靡的百万雄师,这支军队,曾经让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战场上的秦军各个赤膊上阵,掖下夹俘虏,手提敌军首级(这跟秦国的军事奖励制度有关,秦军领赏以脑袋为凭,因此脑袋是最重要的),勇猛无比。

而且当时秦军的军事经验是最高的。

秦国兵器的制作工艺也是最好的,已经实施了流水线式的生产程序,为此,秦国仍沿用以青铜器来制作工艺,不使用铁兵器(因为当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比铁器要成熟的多,完善的多)。

试想一支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呢!!为什么一支能横扫六国的军队被刚刚武装起来的农民起义军给消灭了呢?为什么一支能在长平与赵国四十五万铁骑鏖战数月并全歼敌军被3万破釜沉舟的项军给全歼了呢?最后这支军队连关(函古关)内都守不住了,把老巢都给丢了。

试想当年苏秦掌持六国相印,率百万之师都不能攻下。

而刘邦和项羽都只有几万军队就这样把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给送终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公子窃以为是秦王朝内部的耗斗才成全了刘邦这小子。

秦始皇一身的败笔就在他没有立长子扶苏为太子(这是个千古之迷)和用人不当,特别是信任李斯这小人,便有了沙丘阴谋。

导致后来扶苏和蒙恬将军被杀害。

江山落到胡亥这厮手上,没几年太监赵高杀胡亥,立扶苏之子子婴为帝,后子婴杀赵高。

这一切的一切导致秦王朝内部的四分五裂,迅速丧失了政治上的优势和军事上的优势。

更为严重的是当起义烽烟四起之时,远在北方抗击匈奴的二十万秦军和在百越(今指越南)的三十万秦军却按兵不动,这不是很奇怪么!甚至到最后,秦朝靠囚犯来守卫都城咸阳。

现在历史的真相已经清楚了,秦非亡于暴政,也非亡于六国遗民的共同抗秦,而是亡于自己的后院。

15年,从最强大到被灭亡只有用了1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值得深思!!!!秦之所以灭亡,根源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李斯,一个是赵高。

为什么要说李斯?在《过秦论》里说是因为不变法,看过很多书之后我认为不是,如果说是因为秦法太严,那在大乱的时侯秦国人怎么不造反,不一呼百应呢?外面是沸沸扬扬,关中以外非秦所有,关中却安安静静,项羽坑杀了二十万,都是秦人。

所以,原因不在法上,而是因为那时的关东人和秦人不是一家人,也就是说,秦人是秦人,是现在的陕西人,而随便拉个省的,比如河北人,你就不能说人家是秦人,但你说他是汉人,他一定不会反对。

所以,当时的反秦事业搞的那么轰轰烈烈,最重要是因为当是大家都不认为自己是秦人,也就是说,对秦王朝,心目中没有那种正统管念,还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想法。

我们知道,中国人的正统观念是很重的,王莽篡汉,大家还帮他恢复。

而造成这个原因,最重要的是因为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坏处大家可能都知道,但他之所以存在过,也是有他的价值的,在马氏的《君主论》里提到过,当王国征服一个地区后,有两种方法可以永久的占领他,一是驻大批的军队,这个顶用,但是不经济。

二就是君主直接住在新占的地方。

但君主只有一个。

而分封制实际上就是起君主替身的作用。

很多事情都不是光有害没有利或光有利而没有害,重要的是权衡而已。

而当秦王朝考率这个问题时,赢政并不象有些人想的说的那么利害,就听李斯的了,所以当陈胜起义时,我不说别的,就光说最终在灭秦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的项羽和刘邦,项羽反的时候是和那个地方的太守商量一起反,然后在出奇不意杀掉太守自己反;刘邦是跟县令都商量好合活,只是后来县令见刘邦人多怕不好控制反悔才不得以杀了他,可见秦地方官起的作用了,谁能说秦的灭亡跟没有分封没关系,1秦朝经过多次战争统一六国后,人民受战争的苦难十分严重,正是需要休养的时候,而赢政却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使得人民在战争之后又背上了更沉重的枷锁。

2 著名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国,但是在经过一百多年后,已经成为一种僵化的制度,就拿著名的陈胜起义而言,他们因为大雨而延误了期限,本来完全可以从轻或者避免刑法,但是在秦国僵化的法律却没有这一点,一定要处死。

使得人民对政府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

3 秦统一后,虽然灭亡了六国,但是六国的残余势力并没有完全消灭,还有很多隐藏在民间,而秦的统一时间又太短,还没有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政府的地位,人们没有依附,中央政府强大还不显眼,一旦政府失去控制力,天下大乱的时候,这种残余势力必定会反扑。

4 政权内部的斗争,政治的腐败,更使得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政权更加雪上加霜,秦王朝成了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1、焚书坑儒,使先秦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从商鞅变法时起,就在秦形成了排斥儒家学说的传统。

到战国末期,有影响的儒家大师荀况来到秦国游说,秦昭王以“儒无益于人之国”,为理由加以拒绝,保持了“秦无儒”的传统。

韩非认为儒家思想对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起到了积极破坏作用。

他主张对法家以外的各学派,主要是对儒家学派,采取了“禁其行”,“破其群”,“散其党”⑧的法律措施。

到了秦始皇时,他采纳了李斯《谏逐客令》的建议后,进一步招揽贤士,六国的智谋之士和儒生们纷至沓来。

天下贤士集中于秦,对秦吞并六国,一统天下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后来,从围绕着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持续进行十年的斗争中,秦始皇和李斯发现了儒家思想的危害性。

李斯称:“如今天下统一,法令划一,这群儒生不师今而习古,以古非今,这完全是诽谤当今之政,迷惑煽动百姓。

”应该肯定的是,对旧的思想意识的作用,从商鞅到韩非,从韩非到秦始皇和李斯,在认识上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日益接近本质的认识。

但是,他们没有找到改造,利用他们的方针,只好采用简单的抛弃的办法,“焚其身”,“坑其人”。

李斯提出:非秦史书皆烧之,其他先秦古籍只在朝廷收藏,民间不许收藏。

如有围者令不烧者,脸上刺字,罚做苦役,有敢聚众议论者,处以暴尸之刑。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达《焚书令》。

此令颁布后,全国到处是焚书的浓烟烈火,许多有学术有价值的书籍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之后,秦始皇又逮捕了一批儒生,亲笔圈定了其中的460人,在国度咸阳郊区活埋。

铸成了千古受谴责的残暴事件。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为秦朝的全国的统一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稳定了统一的社会和官僚群体的思想,稳定了秦政权(反动思想很多隐匿其中),为秦朝的大改革的顺利实施扫清了思想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