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央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的分析:独立性比较弱,也有呈现出独立性不断增强的趋势。
本文主要从政府与央行的关系角度来探究独立性问题,同时也会兼顾央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政府的部门的关系的分析,从这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及独立性问题。
我将从(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2)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3)中央银行负责人的产生程序、任期长短与权力大小;(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资金关系;(5)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关的组成,这几个方面去探究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1)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
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简称央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
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由此看出,法律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在
重要事项决策方面对政府的独立性比较弱,需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营,目标独立性不强,法律独立性也不强;但是,法律也对独立性给予了一定范围的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就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作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分支机构,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派出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对分支机构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
另外,法律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给予央行更大程度的授权,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法律地位比较弱,但是也是相对的。
(2)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宏观调控部门。
一般央行隶属于政府或政府某一个部门的,其独立性都比较弱。
(3)中央银行负责人的产生程序、任期长短与权力大小: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
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免;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行长的任期与总理的一致。
因而,政府对于央行的主要负责人的人事安排具有较多的干预,因而从此看出央行的独立性不强。
(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资金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同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互不隶属。
中央银行资本金的所有权大都
由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或政府持有。
②央行的利润除规定的提存外全部上交国家财政部。
③财政部门掌管国家财政收支,央行代理国库。
央行——货币政策制定执行者,财政部——财政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协调配合。
(5)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关的组成: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其决策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后,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
行长行使最高决策权。
为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备案。
货币政策委员会集中了有关部委及银行家和金融专家学者,他们共同研究货币政策,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各方面对货币政策制定的要求,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补充:对于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管机关,是实施监督管理的核心机关,其他金融管理机构是根据国家的具体授权对特定方面承担管理的责任。
中国的金融业的监督管理目前实行分业监管的体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宏观调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对于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央行是全部金融活动的核心,是发行的银行,也是银行的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支持者和保证者,也是政府的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领导者、保护者、调节者和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