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_曲_径_探_幽_浅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英译的限度问题_童敏
_曲_径_探_幽_浅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英译的限度问题_童敏
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
并翻译了中国 1 意象派应 9 首古典诗歌 。 在庞德看来 , 该向中 国 古 典 诗 词 取 法 。 尽 管 如 此 , 庞德等人对“ 意 象” 的理解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 “ 意象 ” 含义也是大 相 , 意象 ” 侧重于 “ 意” 而意 径庭的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 “ 。 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 象派的 “ 意象 ” 则侧重于 “ 象” 思想文化背景不同 。 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意象论是基于 物我同一的思想 , 而英美意象派的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 “ ” 主要基于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 。 i m a e g 二 朱光潜先生在 《 诗 论》 中强调好的文学作品都是 创造的而不是翻译的 , 并且反对把诗翻译成外国文和 散文 。 与其他民族文学作品比较而言 , 汉语作品在国 际上被翻译成英 语 是 相 对 较 少 的 。 何 况 是 凝 聚 了 中 华民族一切优秀 成 果 的 古 诗 词 呢? 古 典 诗 词 翻 译 成 英文失真的地方 较 多 , 并 不 能 算 是 成 功 的 翻 译 。“ 尤 在《 翻 译 科 学 探 索》 金· 奈 达 ( E u e n e A· N i d a) g ( 一书中也指出 , 如果 T o w a r d a S c i e n c e o f T r a n s l a t i n g) 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象英译的限度问题
童 敏
( )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 , 重庆 4 0 0 7 1 5 摘 要: 诗歌能否翻译 , 一直备受争议 。 大多数诗人 、 翻译家都认 为 诗 歌 的 可 译 性 是 有 限 的 , 这是基于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 式的自身特征而言 。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 , 丰富 的 意 象 是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的 典 型 特 征 之 一 , 同时也是古典诗词翻 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 。 对中国古典诗词而言 , 意象可以说是 其 灵 魂 , 它是塑造审美意境的关键, 是诗人风 格 的 外 化 表 现, 同 时也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 。 因此 , 英译过程中古典诗词意象处理是否恰当与古典诗词的英译限度息息相关 。 关键词 : 古典诗词 ; 意象 ; 可译性限度 ( ) 中图分类号 : H 1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9 7 3 5 2 0 1 2 0 6-0 1 1 6-0 4
, 皖西学院学报 2 0 1 2年1 2月 D e c . 2 0 1 2 第2 8 卷第 6 期 J o u r n a l o f W e s t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V o l . 2 8 NO. 6 y
[ ] 1 ” 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 那么便可认为翻译是成功 的 。
它凭借丰富的内涵 , 强 烈 的 情 感, 鲜明的节奏与韵律 翻译 吸引着无数中外读者 。 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 古典诗词成为介 绍 中 国 文 化 的 有 效 途 径 之 一 。 大 量 的中国古典诗词被 翻 译 成 英 文 , 介 绍 到 西 方 国 家, 促 成了中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 。 众所周知 , 中国古典诗 词中包含的丰富意象是其他民族诗歌无法比拟的 , 这 是属于我们民族的骄傲 , 但同时也给汉诗英译带来重 重困难 。 汉诗英译的 过 程 好 比 是 在 一 条 “ 曲” 折的小 道上颤颤巍巍地探寻着中国古典诗词的 “ 幽” 美。 虽然中西文论中都有意象这个概念 , 但是两者的 意象论存在着根本的差别 。 中国关于意象的表述可以 , 上溯到 《 易经 · 系辞 》 而最早在文学领域使用 “ 意象 ” 这个概念却 是 刘 勰 。 刘 勰 在 《 文 心 雕 龙 · 神 思》 篇中 “ 说: 然后使玄解之宰 , 寻声律而定墨 ; 独照之匠 , 窥意 ” 象而运斤 。 此盖驭文之首术 , 谋篇之大端 。 在刘勰看 来, 意象是驭文谋篇的关键 , 可见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论 与诗词中占有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 我们甚至可以说 , 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 , 意象就是它的灵魂与精髓 。 西方 文 论 中 也 有 关 于 类 似 “ 意 象” 的 论 述, 即 “ ” 。 上世纪初英美还有一场意象派诗歌运动 。 意 i m a e g 象派诗歌运动的代表人物艾兹拉 · 庞德就是一个中国 , 古典诗词的爱好者 , 他曾经出版过一本 《 神州集 》 收录 1 1 6
, 这里所强调的是 “ 基本一致 ” 而不是完全一致 , 就是因 为译文与原文总是相差一段距离的 。 但是英译的古典
2 0 1 2-0 9-1 5 * 收稿日期 : , 作者简介 : 童敏 ( 女, 安徽舒城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1 9 8 8- ) 向: 中外文学与文明研究 。
诗词 , 在理解有误的情况下 , 就不仅仅是相差一段距离 的问题了 , 甚至它的意义 、 主旨也会被歪曲 。 虽然 ,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格 律、 音韵等会增加翻译的 难度 , 但是笔者认为 这 些 并 不 是 最 主 要 的 , 最主要的 处于牵一发 乃是意象 。 因为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 , 而动全身的地位 。 如果不能把握好意象的翻译 , 那么 对古典诗词的可译性来说 , 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 本 风 格、 文化的关系来阐释古典诗 文将从意象与意境 、 词的可译性限度 。 ( 一) 意象与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独创的概念 , 是抒情 性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 中国古代虽然对 “ 意境 ” 这个概念论述有很多 , 但是基本上都不成体系 。 最先提出 “ 意境 ” 这个词的是王昌龄 。 他在 《 诗格 》 中说 “ , 诗有三境 ” 而其中一境就是意境 。 王国维在 《 人间词 中也标榜 “ 境界 ” 说, 足以看出意境在中国古典诗歌 话》 中的重要地位了 。“ 讲境界的确比讲气质 、 讲神韵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