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训练-案例分析2(常见传染病)

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训练-案例分析2(常见传染病)

由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是病原微生物与宿主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传染病有传染性,可以传播。 传染病的发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影响周围人群的健康。 传染病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疫源地等流行特
点,受到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病后有特异性免疫力。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治疗及预后
➢ 二、治疗方法 ➢ (一)补液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措施。 ➢ (二)抗菌药物治疗:作为补液疗法的辅助治疗,
可缩短腹泻时间,减少排便量,缩短病程。 ➢ (三)并发症治疗 ➢ (四)对症治疗 ➢ (五)中医辩证治疗
治疗及预后
➢ 三、预 后 ➢ 如做到及时正确治疗,死亡率在1%以
下,老人、幼儿及孕妇或伴有并发症者 预后较差,死亡率在3%~6%。主要死 因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循环衰竭。
反应期及恢复期
➢ 症状消失,尿量增加 ➢ 反应性发热 ,38~39℃,儿童多见
发热持续1—3日可自行消退 ➢ 可能与肠毒素吸收有关。
临床类型
分型依据: 脱水程度、血压、脉搏及尿量 分型: 轻型(〈10次,无脱水) 中型(10-20次,失水、BP下降,少尿) 重型(循环衰竭、血压下降、无尿) 中毒性霍乱(干性霍乱)
七、诊断标准
➢ 一、诊断依据
➢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 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 流行病学史是指:生活在霍乱流行区、或5d 内到过霍乱流行区、或发病前5d 内有饮用生 水或进食海(水)产品或其他不洁食物和饮料 史;或具有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 或共同暴露史。
诊断标准
➢ 二、诊断
消化道: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痢疾、脊髓灰质炎、手足口 病 呼吸道:麻疹、肺结核、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人畜共患病: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 流感、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 媒介节肢动物:疟疾、登革热、流行性 乙型脑炎 血液:艾滋病、病毒性肝炎 其他:血吸虫病
消化道传染病
➢ 霍乱 ➢ 伤寒和副伤寒 ➢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 脊髓灰质炎 ➢ 流行性出血热 ➢ 手足口病
国际检疫传染病
二、霍乱的流行
全球七次大流行
180
160
140
发 120
病 数
100
( 例
80
) 60
40
20
0
157 2010
24 2011
75 2012
53 2013
24 2014
13 2015

27 2016
14
年 2017
2010-2017年全国霍乱病例发病数
三、病原学(霍乱弧菌)
短小弯曲的杆菌 革兰染色阴性 菌体末端有鞭毛 运动极活跃 繁殖速度快 ,碱性
➢ 4. 确诊病例:符合下列任意一项均可判断为确诊病例。 (1)具备任一型霍乱临床表现,并且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 O1 群和或O139 群霍乱弧菌; (2)在疫源检索中,粪便培养检出O1 群和/或O139 群霍乱弧菌者,若在前
八、治疗及预后
➢ 一、治疗原则 ➢ (一)各级医疗单位,应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或肠
流行病学
➢ 3、人群易感性
➢ 普遍易感 ➢ 隐性感染者多(约占75%),显性感
染少 ➢ 病后获得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可
再次感染 ➢ 无交叉免疫
五、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发病相关因素 机体免疫力 食入弧菌的数量、生物型 霍乱肠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
六、临床表现
➢ 潜伏期短 1~3天 短者3~6小时 长者7天
性 状 始为稀便,水样便(清水样、黄水样) 少数为米泔样或血性样便 粪质少,无粪臭,略带鱼腥,无脓细胞
➢ 呕 吐 喷射状。初为胃内容物,后为米泔水样
脱水虚脱期
➢ 周围循环衰竭 ➢ 脱水表现 口渴、眼眶凹陷、声嘶、舟状
腹、“洗衣工”手 ➢ 急性肾衰 少尿或无尿 ➢ 电解质紊乱(尤其低钾血症) ➢ 代谢性酸中毒 ➢ 肌肉痉挛 ➢ 本期持续2~3天
1.轻型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 2.中、重型脱水病人需立即进行输液抢救,病情 稳定后可改为口服补液。 3.霍乱病人在治疗期间尽量鼓励其饮水、进食。 婴幼儿应继续母乳喂养。 4.本病极期,暂停进食;病情好转后,先给流质 饮食,以后逐渐增加。 5.给重度脱水病人适当的抗菌治疗,可缩短腹泻 时间,减少排便量,缩短病程。
2010-2017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病例发病数
16000
14000

病 数
12000

例 )
10000
14041
8000
11798 11998
14136
13768
11637
y = -341.62x + 13921
10899
10791
6000
4000
2000
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措施)
根据资料对要解决 的全部问题作出判
断后再采取措施
现场调查常用于:
➢传染病个案:比较严重或少见传染病调查 如不明原因肺炎、禽流感、狂犬病及检诊疾病
➢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原因明确:流腮、水痘、手足口等 原因不明:不明原因发热、腹泻等
都要 采取 控制 措施
传染病暴发调查
一、调查目的
1、确定疫情性质 2、查清暴发危害程度 3、查明病因和暴发影响因素 4、确定高危人群 5、制定措施,总结经验
伤寒与副伤寒
(Typhoid fever)
一、概述
➢乙类传染病 ➢病原体: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 ➢病理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菌血 症,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与溃疡形成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 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 出血、肠穿孔等(肠热症)
2015
2016
预调查后问卷 获得
样本大小
通常较少
由公式计算 足够大
实验标本
环境和生物标本可能被丢 弃
有计划 采样收集
特征
现场调查
公众传 媒
受关注,易产生偏倚
合作程 合作对象常与事件有关,

易产生偏倚
一般调查 很少受影响
影响小
重点 更关注控制措施效果 更关注调查结果
控制措 施
收集+分析资料+采取 措施(一旦掌握充分资 料时,就应采取有效的
➢ 重、中型病人由于频繁的腹泻和呕吐,极易污染 周围环境,因而是重要的传染源
➢ 轻型病人由于人数多、及时就诊的少,临床上又 易误诊和漏诊,不易被发现,流行病学意义大
流行病学
➢ 2、传播途径
霍乱是通过粪—口传播。 水、食物、生活用品为主要传播媒介, 经水传播为主要方式,易引起流行或大流行, 其次为经食物传播,可引起暴发。生活密切接 触和苍蝇亦可传播。
道门诊(腹泻病门诊),以便加强对霍乱病人的早 期诊断,减少交叉感染,并对各种腹泻病人作相应 的处理。 ➢ (二)病人入院(临时隔离病房或指定的医院) 后,按甲类传染病隔离(确诊与疑似病例分开隔 离),危重病人应先在现场抢救,等病情稳定后, 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
治疗及预后
➢ 一、治疗原则 ➢ (三)预防脱水,治疗脱水。
两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诊断、治疗 和预防基本上相同,临床表现略有差异
二、流行
目前,伤寒、副伤寒在世界各地均有发 生,但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已得到有效控制,暴发和流行多集中在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饮水和卫生条 件差、人口密度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
我国伤寒已显著减少,但仍有散发病 例,少数地区仍有暴发流行。
•其中O139血清型有荚膜 •悬滴镜检呈穿梭状运动 •粪便涂片呈鱼群排列
粪便直接涂片染色:呈鱼群状排列
病原学
病原体:霍乱弧菌
分三群:
O1 群
古典生物型 埃尔托生物型(较轻)
是主要的致病菌
不典型O1群 一般不引起霍乱 非O1群 O139型1992年发现 新血清型
四、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恢复期和慢性) 病人分为重型、中型和轻型
➢ 1. 带菌者:无霍乱临床表现、但从粪便或肛拭子标本经细菌培养分离到O1群 和/或O139 群霍乱弧菌者。
➢ 2. 疑似病例:具备霍乱流行病学史及轻、中、重各型临床表现,但无病原学 证据者,可以作为霍乱疑似病例。
➢ 3.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任意一项均可判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1)疑似病例临床标本霍乱弧菌快速检验阳性(制动试验、胶体金快速检 测)、或霍乱毒素基因PCR 检测阳性; (2)疑似病例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标本中检出O1 群和或O139 群霍乱弧 菌; (3)在一起确认的霍乱暴发疫情中,暴露人群中出现任一型霍乱临床表现者
传染病暴发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描述性研究 2、分析性研究 3、实验性研究
11
传染病暴发调查
二、调查内容与步骤
见突发公共卫生处理课件
传染病的概述
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 体、螺旋体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成为 感染性疾病,其中由人传给人或由动 物传给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称传染病。
传染病的特点
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
共39+1种。
➢ 甲类传染病(2)是指:鼠疫、霍乱。 ➢ 乙类传染病(26+1)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
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 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 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 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流感、新冠 (2020.1.20)。 ➢ 丙类传染病(11)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 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 染性腹泻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