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说课稿

《鱼》说课稿

《鱼》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大港四中一名青年生物教师,孟禹。

我说课的内容是《鱼》,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与教法,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鱼”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四节内容。

教材主要关注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概念的理解,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说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概念 .
⑵、概述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主要特征.
⑶、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以鲫鱼为例,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2、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

三、教学与教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本节课的教法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活动探究
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对比法。

(二)、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我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预热阶段;第二,探究阶段;第三,拓展延伸阶段。

(一)预热阶段,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

1.创设情境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鱼的名称。

比一比哪小组列出的动物名称最多(注意区分淡水与海水)。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鲫鱼、鲨鱼、河豚、中华鲟、鲶鱼等等好多种鱼,引入课题——鱼
提问: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的同时,使学生了解鱼多样性,明确学习内容。

2、主动参与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

结合学生的板图(鱼),引导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

学生进行分析、列述。

如: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绘画,认识鱼的一般特征,有利于自主学习,锻炼表现能力。

3、临景入兴,设立疑问
观察实物——活鲫鱼,思考,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水中呢?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设计意图:互动合作,对整体初步认识。

(二)探究阶段,主要以三个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参与其中。

1、观察与思考“鱼的外形及鱼在游泳时各种鳍的动作”
观察实物——活鲫鱼,结合课本图示,分组认识鱼的外部形态,进一步讨论区分鱼鳍位置和数量。


小组代表修补板图——突出尾鳍、背鳍、胸鳍、腹鳍、臀鳍的位置。

另外老师进一步介绍鱼体的头、胸、腹划分。

在这个“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来进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①引导学生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的方法进行观察;(2)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判断观察结果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观察能力、锻炼推理思维能力。

2、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在游泳时各种鳍往往同时运动,因此,仅靠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很难分辨,所以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引入模拟实验,即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做模型,或者
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随即请同学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探究思路后,制定具体的计划,向教师领取需要的材料用具,并实施模拟实验计划,动手操作,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探究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

设计意图:锻炼交流参与、推理思维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学习科学研究新方法。

3、观察与思考“鱼的呼吸”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鳃是水生生物的呼吸器官,我采用了视频教学,把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观看,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鳃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课堂延伸阶段,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
1、水域环境的保护
展示课下调查结果,思考怎样改变现状,保护水域环境。

有的同学就说到:“小时候,我家门前就有条河,河里不仅有鱼,还有蝌蚪、螃蟹等等,那里就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

而现在,所谓的河变成了小水潭,又脏又臭,更别提有什么生物了。


设计意图: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结合实际发散思维,拓展导学。

(四)教师小结
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碧波荡漾的湖泊,涓涓流淌的小溪,是水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我们应存着感恩之心接受大自然的赐予,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