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剂学实验指导书

药剂学实验指导书

药剂学实验指导书实验一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软膏剂(乳剂型基质)的一般制备方法。

二、实验指导软膏剂系指药物与适量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常用的软膏基质根据其组成可分为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三类。

软膏剂主要用于局部疾病的治疗,如抗感染、消毒、止痒、止痛和麻醉等。

这些作用要求混合在基质中的药物须以适当的速度和足够的量释放至表皮或经表皮渗入表皮下组织,一般并不期望产生全身性作用。

不同类型软膏剂基质的作用特点:(1)油脂性基质主要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制备软膏剂。

此类基质涂于皮肤能形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合作用,对表皮增厚、角化、皲裂有软化保护作用。

由于水合作用能引起角质层的肿胀疏松,减低组织的致密性,形成孔隙,增加了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系数,故油脂性基质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但多数情况下,烃类基质中药物释放最差。

(2)乳剂型基质不阻止皮肤表面分泌物的分泌和水分蒸发,故其引起的水合作用较油脂性基质弱。

但由于乳剂型基质中加有表面活性剂,一般有利于药物的释放和穿透,故此类基质特别是O/W型基质中药物的释放和透皮吸收是三类基质中最快的。

由于基质中水分的存在,使其增强了润滑性,易于涂布。

遇水不稳定的药物不宜用此类基质制备软膏。

值得注意的是O/W型基质制成的软膏在应用于分泌物较高的皮肤病、如湿疹时,其吸收的分泌物可重新透入皮肤(反向吸收)而使炎症恶化,故需正确选择适应证。

(3)水溶性基质易溶于水,能与渗出液混合且易洗除,能耐高温不易霉败。

多数情况下此类基质中药物的释放也较快。

但由于其较强的吸水性且没有阻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故用于皮肤常有刺激感,且久用可引起皮肤脱水干燥感。

遇水不稳定的药物不宜用此类基质制备软膏。

制备软膏剂的方法主要有研磨法、熔融法和乳化法,可根据药物与基质的性质选用适宜方法。

软膏剂中药物的释放性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可通过测定软膏中药物穿过无屏障性能的半透膜(玻璃纸)到达接受介质(如水)的速度评定软膏剂中药物的释放性能。

软膏剂中药物的释放一般遵循Higuch公式,即药物的累积释放量M与时间t的平方根成正比,即M=kt1/2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基质组成会影响k值大小。

凝胶(如琼脂或明胶)扩散法和微生物法也可用来比较不同基质中药物的释放性能。

琼脂扩散法是采用琼脂凝胶为扩散介质,将软膏剂涂在含有指示剂的凝胶表面,放置一定时间后,测定药物与指示剂产生的色层高度来比较药物自基质中释放的速度,运用Lockie经验式:H2=DT式中,H-扩散距离(mm),D-扩散系数(mm2/h),T-扩散时间(h),以H2对T作图,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即为D。

D值反映了软膏剂释药能力的大小。

微生物法用于抑菌药物软膏,将细菌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在平板上打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孔,填入软膏,经培养后测定孔周围抑菌区大小。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一)实验材料与设备1、实验材料水杨酸、十六醇、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液体石蜡、白凡士林、对羟基苯甲酸乙酯、月桂醇硫酸钠、三乙醇胺、甘油、薄荷油、称量纸、蒸馏水。

2、设备与仪器蒸发皿、100ml烧杯、药勺、药物天平、玻璃棒、恒温水浴锅、移液管(2ml)、量筒(10ml和50ml)、乳钵。

(二)实验部分1、处方水杨酸 3.0g十六醇 3.0g硬脂酸 6.0g硬脂酸甘油酯 2.0g液体石蜡 7.5g白凡士林 2.5g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0.05g月桂醇硫酸钠 0.5g三乙醇胺 0.2g甘油 3.0g外用香精适量(1~2滴)蒸馏水 26.0ml2、制法(1)取油相成分(十六醇、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液体石蜡、白凡士林)置于蒸发皿中,置水浴上加热至70-80℃使其熔化。

(2)取水相成分(三乙醇胺、月桂醇硫酸钠、甘油、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置于小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并置水浴上加热至70-80℃。

(3)在不断搅拌下将水相以细流状加入油相中,在水浴上继续保持恒温并搅拌几分钟,然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至基质稍冷时加入香精。

(4)取水杨酸置于乳钵中,研细,分次加入制得的基质研匀,即得。

四、思考题1、所制软膏剂基质属何种类型基质?2、试分析处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三乙醇胺是通过何种方式起作用的?写出反应式。

3、制备O/W型或W/O型乳化剂的最适HLB值范围分别为多少?4、不同类型软膏剂基质的作用特点是什么?五、实验报告书写要求(1)实验目的;(2)实验材料与设备;(3)处方;(4)制备工艺;(5)思考题答案。

实验二栓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栓剂制备的一般过程。

二、实验指导1、栓剂的定义栓剂系指药物与适量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重量以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剂型。

2、栓剂的基质种类栓剂的基质分为油脂性基质和水溶性基质。

3、栓剂的制备工艺栓剂的制法有冷压法(包括搓捏法)和热熔法二种。

其中热熔法最为常用,其制备工艺流程为:基质→熔化→混合→注模→冷却→削去溢出部分→脱模→质检→包装↑药物为了使栓剂冷却成形后易脱模,模内侧应涂润滑剂,水溶性基质涂油溶性润滑剂(如液体石蜡);油溶性基质涂水溶性润滑剂,如软肥皂、甘油各一份及90%乙醇5份的混合液。

4、置换价不同的栓剂处方用同一模型制得的栓剂容积相同,但其重量则随基质与药物密度的不同而有差别。

为了确定基质用量以保证栓剂剂量的准确,常需预测药物的置换价(f)。

置换价定义为主药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比值。

即f=药物密度/基质密度如碘仿的可可豆脂置换价为3.6,即3.6g碘仿与1g可可豆脂所占的容积相当。

当基质和药物的密度未知时,可用下式计算:f=W/[G-(M-W)]式中,W—每粒栓剂中主药的含量;G—每粒纯基质栓剂的重量;M—每粒含药栓剂的重量;(M-W)—含药栓中基质的重量;〔G -( M-W)〕—与药物同容积的基质重量。

根据求得的置换价(f),计算出每粒栓剂中应加的基质量(E)为:E=( M-W)=G-W/f药物重(W),根据f值将W换算为等体积的基质重(W/f)与药物等体积的基质重:G -( M-W)=W/f每粒栓剂中应加的基质重量:( M-W)=G - W/f5、置换价测定方法:(1)首先制备纯基质栓数粒,称重,计算每粒栓剂平均重量为G(g)。

(2)含药栓剂的制备:取某药物与某基质各适量,分别精密称重,照热熔法制成含药栓剂数粒,称重,计算每粒平均重量为M(g),每粒栓剂中含药量W=M×(x%),x%为含药百分量(g/g)。

(3)置换价的计算:将上述得到的G、M、W代入f计算公式,即可求得某药物的某基质(例如油脂性基质脂肪酸甘油酯)的置换价。

(4)每粒栓剂中基质的实际加入量计算:实际制备的栓剂中含药量并不等于测定f时栓剂中含药量(W=M×x%),假定每粒栓剂中含药量为W’,可根据公式(G-W’/f)计算出每粒栓剂中应加的基质量。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一)实验材料与设备1、实验材料甘油、无水碳酸钠、硬脂酸、蒸馏水、液体石蜡、药勺、玻璃棒、称量纸。

2、设备与仪器蒸发皿、水浴锅、栓剂模具、药物天平、量筒(10ml)、电炉。

(二)实验部分1、甘油栓【处方】甘油 8.0g无水碳酸钠 0.2g硬脂酸 0.8g蒸馏水 1.0ml2、制法:取无水碳酸钠与蒸馏水共置于蒸发皿中搅拌溶解后,加入甘油,在沸水浴上加热,缓缓加入锉细的硬脂酸,随加随搅拌,反应停止后溶液呈澄明状,倾入涂有液体石蜡(润滑剂)的栓模中,冷凝,脱模即得。

作用:缓泻药,治疗便秘。

3、注解(1)2R-COOH+Na2CO3→2R-COONa+CO2↑+H2O (皂化反应)钠肥皂(R-COONa)的刺激性与甘油的较高渗透压增加肠蠕动而呈泻下效果。

(2)优良的甘油栓应为透明而有适宜的硬度,达到此要求的关键是:a、皂化必须完全,否则留有未皂化的硬脂酸,成品透明度及弹性均差,最好在115℃下进行皂化反应,若在水浴上进行,需时在2h或以上,为保证皂化完全,处方中碱的用量比理论值高;b、水分的含量不宜过多,因钠皂在水中呈胶体溶液,水分过多使成品发生浑浊;c、为保证栓剂的适宜硬度,钠皂的含量为每100g 甘油中含9.4—10.4g;d、灌模前先将栓模预热(例如80℃),然后倾入热溶液,使栓剂缓缓冷却,如冷却过快,成品的硬度,弹性和透明度均受影响。

四、思考题1、常见的油脂性基质和水溶性基质有哪些?2、栓剂制备什么情况下需计算置换价?3、为什么栓剂要测定融变时限?五、实验报告书写要求(1)实验目的;(2)实验材料与设备;(3)处方;(4)制备工艺;(5)思考题答案。

实验三微囊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制备微囊的复凝聚法的工艺。

2、了解光学显微镜目测法测定微囊粒径的方法。

二、实验指导1、微囊的定义、特点与囊材微囊系指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囊心物)包裹而成的药库型微型胶囊,其粒径通常在1—250m范围内。

药物制成微囊后有如下特点:①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口味;②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③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④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贮存;⑤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⑥可制备控释及缓释制剂;⑦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等。

常用的囊材可分3大类:(1)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明胶、阿拉伯胶等);(2)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如CMC-Na、EC、MC等);(3)合成高分子材料(如PLA、PLGA等)。

2、复凝聚工艺制备微囊的原理:利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互相交联形成复合囊材,溶解度降低,自溶液中凝聚从而包裹药物成囊。

三、实验内容(一)实验材料与设备1、实验材料原料药:液体石蜡;囊材:阿拉伯胶、2%明胶溶液;试剂:37%甲醛、蒸馏水、10%醋酸溶液、光学显微镜、温度计、精密pH试纸(3—5)、碎冰块、5%氢氧化钠溶液、Schiff试剂(品红溶液);辅料:滑石粉、干淀粉。

2、设备与仪器:乳钵、移液管(1ml)、烧杯(200ml、500ml、1000ml各一)、磁力搅拌器、玻璃棒、刻度吸管(1ml)、布氏漏斗(大号)、抽滤瓶、真空泵、滤纸、恒温干燥箱。

(二)实验部分1、处方液体石蜡 0.5ml阿拉伯胶 1g明胶 1g (取2%明胶溶液50ml)滑石粉 1g干淀粉 1g37%甲醛溶液 2ml10%醋酸溶液适量5%氢氧化钠溶液适量蒸馏水适量2、制备工艺(1)乳化:取阿拉伯胶1g置干燥乳钵中,加液体石蜡0.5ml,研磨5min 后,加水2ml,研磨,制成初乳,逐渐加水48ml,边加边研磨,将初乳稀释为乳剂(O/W型)。

(2)成囊:上述乳剂转移至200ml烧杯中,加入2%明胶溶液50ml,置磁力搅拌器上,搅拌下加热使乳液温度达50—55℃,在不断搅拌下加10%醋酸溶液调pH值至4—4.1,镜检凝聚囊(应见到完整的圆球形微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