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一教皇的权威
• 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 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 的。生活在西欧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 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必须在这 一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人的一生,从出生 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 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各种习俗 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
一 教皇的权威
教皇和教会在宗教领域具有绝对权威
一 教皇的权威
• 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他们的一切(肉 体与心灵)全部被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生 活是苦闷的、是悲哀的、是压抑的,他们 不能有追求,不能有自我,不能有思想。 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总之, 生命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或者说是为了 上帝的代表教皇和教会而活着。罗马教皇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那么怎样赎罪,使灵魂得救?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 “义人”的含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 “因行称义”的含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 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 灵魂得救的途径: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服从教会、遵守 教规、购买赎罪券(自我惩罚),进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每个人都 应该过苦行僧的生活,不应该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一个生活在西欧的 天主教徒,要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听从教会的各种安排, 还应该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教会,通过这种不断的赎罪,以求得灵魂 得救。 • 教徒是否能得救,关键在于他是否听从教会的安排,遵守教会的各种 规章仪式。 • 在“因行称义”说法中,教会扮演什么角色? • 灵魂能否得救的关键地位。(遵守教会的制度) • “因行称义”这种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 实质:精神独裁。把教徒紧紧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听命于教会的 安排和统治。在这一主张下,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教会、教皇的权 威地位得到强化,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坚持立场的马丁路德
•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丁· 路 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 路德在返 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 火球落在他的脚前。 他自念死期临 到,仆倒在地, 大呼:圣安娜救我! 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 结果他平安回到家。为了守此誓约, 虽遭到家人大力反对,他仍坚决投进 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神。 进入 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 关大门, 敲钟扫地, 清理房间,甚 至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 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但 是当他在罗马看到天主教会的腐朽衰 败,目睹了教皇和一些神职人员的奢 侈淫逸后,深感震惊与愤怒。
“因信称义”这一学说,主张人的灵魂是否得救,关键在于个人自己对上帝的信 仰,不在于你做了多少善功,是否遵循了所谓的圣礼,更不需要依靠神职人员的 帮助。在马丁· 路德的学说中,《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路德提出最有力 的论点是“基督教的最终权威是《圣经》而非教皇”,主张《圣经》是人们信仰 惟一的根据,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
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成为新教的经典著作。
2,核心思想:先定论 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上帝以其永恒的 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上帝从创世纪以 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 后者注定沉沦。人在现世生活中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 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决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 变。
贪婪的敲诈
(一)为什么要挑战教皇的权威
——时代的要求 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 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 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 受到很大影响。 政治方面:王权想摆脱教权的束缚。
(二)怎么挑战教皇的权威
(二)怎么挑战教皇的权威
先定论的意义
——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强调上帝预先的选定,强调一切都上帝安排好的,是任何人无
法改变的。根据这一理论,人在出生以前,上帝就选定了他是该获救还是该沉沦,即所 谓的选民或弃民。上帝赐予选民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而弃民却必定贫 穷苦难。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这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肯定的 是上帝的选定,实际上还是在否定教皇的权威。
联系比较“因行称义”学说,思考“因信称义”学说的意义 “因行称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制度,才能获 得灵魂的解脱。人是否得救,主要看这个人做了什么,比如是否把自己的钱财捐。 献给了教会,是否购买了赎罪券,是否参加了烦琐的宗教仪式等等,看的是外在 性的表现。教会在人是否得救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怎么挑战教皇的权威
——坚持立场的马丁路德
2,反对购买赎罪券
1517年马丁· 路德针锋相对,在 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 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 诈,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 救”(因信称义)的原则。 《九十五条论纲》现已被刻在 当年粘贴处的教堂门上。 ……路德坚决拒绝放弃所发表的主张,他理直气壮地说,“除非圣经或理由误,也自相矛 盾),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 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作。这是我的立 场,求神帮助我。”最后他郑重宣布 :“我不能移动,这是我的立场。但求上 帝帮助,阿们”,令全场震惊。
(二)怎么挑战教皇的权威
——坚持立场的马丁路德
1,思想核心:因信称义学说
教皇 (因行称义)
教徒 (因信称义) 上帝 影响:路德把人的灵魂获得拯救的钥匙由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到每一个拥有真正 信仰的基督徒自己的手中,把人从外在性的、烦琐的宗教仪式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实际上也包含行动上的自由。因此, 这一学说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主张。 人的得救“从与教会对话”转变为“与上帝对话”,教皇的权威被打翻在地。 “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充满了个性解放的色 彩,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引领德国宗教改革
对于宗教,路 德就其实践来说, 更多是一个摧毁者, 而加尔文则更多是 一个建造者。
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 加尔文宗(在法国称“胡格诺 派”)创始人。1536年出版 《基督教原理》。
加尔文
(二)怎么挑战教皇的权威
——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约翰•加尔文,1509年出生于法国,受过良好教育,在法国奥尔良大学攻读 法律,加尔文自小就成为天主教徒,后来受路德教的影响,改信新教。 1536年出版了他的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主张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赐。···财富本 ···
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指责.这样做是渎污神明. ——加尔文 这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因为它适应了正在成长的资产阶级工商业者的需 要。资产阶级确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资产阶级可以把发财致富说成是上帝的安排,所以, 过幸福的生活,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这显然适应了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追求奋斗的需要。
二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为什么要挑战教皇的权威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 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 教会自身的腐朽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 的必然反映。” —— 毛泽东 —— 时代的要求
(一)为什么要挑战教皇的权威
作为教士本应该遵守独 身的规定,但是教皇英 诺森八世据说就有八个 私生子。瑞士教会的一 个主教把他管辖下的一 个修女院修女变为自己 的情妇。巴黎圣母院的 教士甚至把自己的住所 变成了赌场。
圣彼得大教堂
佛教
东正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注释:世界基督教徒约有13亿(其中天主教 徒7亿,新教徒5亿,东正教徒1亿)。
教皇的权威 有哪些表现?
为什么要挑战教皇 的权威?怎么挑战? 挑战的结果?
一 教皇的权威
一 教皇的权威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 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 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 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 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 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 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 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 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 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 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 “卡诺莎之辱” 。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陕西师大附中 田春锋
加尔文
【课标】要求: • 知道马丁· 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 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关于宗教
宗教不同于迷信。宗教一般是由共 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 等要素所构成。
我们心灵所不可企 及的东西就是宗教,它 的美和崇高只能间接 的、通过微弱的反光抵 达我们,感受到这些。 只是在这意义上,我才 是一个有宗教感情的 人。 ——爱因斯坦
●教徒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确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同时要坚忍不拔的履行上帝的诫
命和召唤,这样就必然会成功,会获救。 ——加尔文 先定论思想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三 挑战教皇的权威影响
动摇了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给罗马 天主教会以沉重打击,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使人文主义更加深入人心。
(二)怎么挑战教皇的权威
——坚持立场的马丁路德
1,思想核心:因信称义学说
其基本涵义是:人要释罪而得到灵魂的拯救,其前提条件就是对上帝的笃诚信仰, 视上帝为“真实的、公义的、仁慈的(化身)”,对上帝致以最高的崇拜。这样, 上帝就看到人视他为“真实的、公义的、仁慈的(化身)”而崇拜他,他就因为 人对他的信仰而尊敬人,施荣耀于人,称人为”义人”,灵魂得到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