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班级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班级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学生:朱晨迪系别:健康与运动科学系班级:2010级应用心理班学号:141008130104班级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学现象摘要:本次报告中以2011级心理班的“冬至圣诞欢乐行”为现实事例,将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与之相结合。

从群体、角色、社会化、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分析了我们身边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也让我们加深了对班级活动的理解。

另外,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这个班级的深入思考的机会。

我相信通过我们班的不懈努力和多进行一些这样的练习,我们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会获得双丰收。

也希望通过此次报告能够让大家更加客观的看待班级活动,更加积极的参与我们的班级活动。

使大家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班更加美好!关键词:班级社会心理学知识应用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因知识而有力。

那么作为一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我们生活的点滴,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所用,成为我们更好的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基石。

2011年12月21日,10级心理班组织班上同学开展了“冬至圣诞欢乐行”的活动。

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次活动的宗旨意在:在传统节日之际,大家都会有一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

为了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能够在远离家乡的天津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增加班级凝聚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最终达到使同学们在节日的时候能够开心快乐,班级氛围更加和谐,凝聚力更加强大,使得班级和大家能够取得更大更多的辉煌。

从班级活动透视“社会化”作为大学生,我们的首要角色是一个社会人,我们必须要能够很好的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有效地的参与社会生活,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

那么在大学生活中,班级对于班级成员的社会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班级活动,就是班级帮助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更好的进行社会化的手段。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可以让个体知道班级这个社会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

比方说我们期待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够去,因为在班级中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了哪个同学都是不完整的。

其次就是在组织活动的时候,会安排很多活动分配给班级成员,这些任务能够让同学们体现他们在班级中的价值,也是班级对于他的期待。

另外,作为一个正式群体,每一个班级都有他的规范,虽然不是成文的,但是通过班级活动,大家就会将这种比较模糊的规范明晰化。

这就为同学们在今后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做好了铺垫。

在任何一个群体活动中,都会出现类似于意见不合,意见不统一等这些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协商,去统一。

那么就会有人做出退让。

或是大家都各让一步,从而让我们的活动更顺利,更好的进行。

这些经历都会使得大家能够更好的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适应社会,学会如何更好的在群体中生存。

社会文化对于社会化的进程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应用到我们的班级,班级中有班级文化,宿舍有宿舍文化等等。

班级文化对于每一个班级成员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这个班的班级文化是积极向上,乐观,爱学,团结友爱的,那么这个班的成员,也会变现出这些优秀的品质。

而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不可缺少的因素。

通过班级活动,我们班已经形成了,活跃,活泼,积极向上,乐观好学,团结友爱,永争第一的这样一种班级氛围和班级文化,这对于同学们的社会化,是有着深远和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班级活动中透视“角色理论”作为班长,我是此次活动的组织者,那么我的规定角色是班长,大家对于我的这一角色的期望多种多样,例如——能够为班级做贡献,协调班级关系和气氛,有困难找班长,和辅导员关系良好为班级争取最大的利益等等。

而我对于班长这一角色的领悟,就是我的领悟角色。

那么我对这一职务的领悟就是,班长是班级建设的核心,他需要各方面都优秀,要能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并帮助解决,要在同学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去帮助大家,要多组织活动,让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丰富充实。

正是由于同学们对于我的期望,和我于这一角色的领悟,就导致了我的实践角色,也就是我的实际行为。

说的具体化,就是促成了我和团支书经常组织班级同学进行活动,想尽一切方法让大家能够多一些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大家的感情,想让我们班在各方面都能够做到最好。

由于这一规定性角色,就导致了,我在确定班级活动内容的时候,采用了投票决定的形式,但是最后的活动不是票数最高的桌游棋牌加聚餐,而是票数第二的滑冰加聚餐,正是由于这一规定性角色的约束。

作为班级成员,我希望大家能够玩儿好,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

但是我的“班长”这一角色使得我必须从班级大方面考虑。

班级搞得活动要除了让大家感受家的温暖,玩儿的愉快之外,还要对于班级建设,增加班级成绩,在学校领导心中留下良好印象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有益的。

所以我最后在和班委集体讨论和征求意见之后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班长是我的规定性角色,当然我的另一规定性角色,就是2010心理班的一名成员。

在这个角色当中,大家对于我的期望应该就是能够很好的适应这个班的环境,氛围,能够很好的和每一个人相处,成为很好的朋友。

我的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也由此产生。

也是由于这两个规定性的角色,在我组织班级活动的时候,就会发生角色间的冲突。

组织活动的时候,达到每一个人都去是非常难以实现的一个目标。

总有人不去。

那么有人不去的时候,作为班长,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参加班级的活动,希望大家能以班级优先,因为大家25个人相遇不容易,我们要好好的珍惜我们的班,珍惜我们的相遇。

但是作为只是心理班的成员,作为大家的朋友,我明白,大家总会有自己的事情和班级活动发生冲突,如果我不是班长,或许我也会选择这么做,这样的选择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理性上都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发生了角色间的冲突。

而我对于这一角色间冲突的解决做出的努力是,尽量的搞清每一个同学的原因,会和他关系好的同学进行询问,看能不能做一些调整,如果实在不行的话,还是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决定。

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去。

那么再谈谈开放性角色。

其实每一个同学在班级中都有自己的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可能有些不是班委,但是他们还是在自己的开放性角色中,在班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拿刘冠扬(六弟)来说,他不是班委,但是大家如果有什么关于电脑上的问题,都会找他,可以说他算是计算机达人了吧。

而且他是一个挺活跃的人。

在我之前讲过的班上同学的利他行为中我也提到过,他为班级氛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班级活动,会让大家的开放性角色多样化起来,当大家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班级中都担任着重要的,特殊的角色的时候,他们在班级中的存在感就会明晰,这是非常有利于凝聚力的增强和班级的团结的。

从班级活动透视“印象管理”每次班级活动之前,我都会选择好负责人或是自己来负责去确定活动的地点,预定地点,谈好价钱,和老板确定好时间,行程等等。

比方这次我们是周三下午进行的活动,周二的时候我上网找了滑冰和吃饭地点的电话。

和老板确定了价钱,我们到的时间,以及核实了场地是否拥挤。

和具体的细节。

比方说,我们聚餐是吃烧烤,但是因为要给大家过冬至,所以一定不能没有饺子,否则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所以我和老板商量好了,我把饺子带过去由店家煮。

我做这些是我作为活动组织的所必须要做的职责。

因为我必须保证大家活动顺利的进行,不要在中间卡壳,不要让大家等待,充分的利用好时间,更重要的是保证活动的安全性和质量。

不能让大家将自己的事情调整了参加班级活动,但是你组织的活动却让大家失望。

这样的话,下次活动一定不会有多少人参加了。

由于那家烧烤店,我之前去吃过对于那的味道我十分有把握,但是它在滨江道的店,非常偏僻。

所以我必须保证我能顺利的把大家带到那里。

所以下午我在大家滑冰的时间,提前找了有接近一个小时,找到了那家店,并在大家来之前将菜点好,饺子托付给店家,一切都办妥之后才回去找大家。

我之所以要求自己必须把这些都做到,其实也算是我的印象管理吧。

因为我不想给大家留下一种办事不利的印象,不想让大家积极的参加我组织的活动的时候,最后落下别人说:“她都不知道在哪,就领我们来了。

”l类似于这样的话。

所以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活动完美,在大家心目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印象。

那大家在班级活动中也有关于印象管理的体现。

比方说,男生会变得更加绅士,女生即使比较腼腆,但是在班级活动中也会尽力让自己开朗起来,和大家很好的开玩笑啊,玩儿游戏啊等等。

这些都属于印象管理的部分。

由班级活动透视“归因方式”其实在归因方式这个话题中,还是来谈论对待大家有人不去这件事情的。

不去的大致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一类,很少参加班级活动,基本上不去。

第二类,确实有事。

第三类,因为一些个人原因。

或者误会矛盾类的,不想去。

或是认为活动没必要,不在乎班级活动等等。

当我听到有人告诉我不去的时候,我会自动的在心里面归因,而不是只听他们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

如果我过多的归因于第三类的话,就容易让我产生不愉快的感觉。

所以我的做法是,也不能只依据我自己主观的判断。

我会进行多方面的了解,下最后的结论。

然后做出相应的努力。

也许有些做法不妥,不过我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让大家都能够在这个家庭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由班级活动透视“沟通技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每次我组织活动或者通知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我都会首先和团支商量,之后开一个班委会,再然后开班会。

这是由群体规范所决定的,其实也是一种沟通的技巧。

首先,班级中的职能和地位不同。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角色的期待和领悟自然也不同。

所以我们要让在那个位置上的感受到他在那个位置上应该感受的重视和尊重。

这样他们心里会感到平衡和舒服。

其次这也是一种沟通技巧。

比方说组织活动,大家肯定有人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也会有一部分人不希望你搞活动。

当我也想组织大家活动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怎么样才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也能让计划成行。

先和窦皓然(豆豆,团支)商量我的想法,当我和他的想法统一一致的时候,这样我就有了非常坚定的一个支持者,且这个支持者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比较强大的。

其次我开班委会说我们的想法和计划,在班委会中我已经有了我坚定的支持者,就会非常容易通过,而且班委一般都会从班级利益考虑,所以都会提出不错的意见和建议。

当班委会开完通过认可了这件事情之后,我的支持者就扩大到了七个人。

而这七个人有都有自己的非正式团体。

并且在自己的非正式团体具有比我要大的影响力,通过这七个人,就会把支持者继续扩大。

那么当我在开班会的时候来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了这些支持者,无论是因为从众,或是迫于群体压力也好,或是本身也赞同,就会使得支持者更加的扩大化,从而达到我最初的愿望,使这个计划成行。

当然在三个大部分中我们如何来说这个计划也是非常有技巧的。

比方说,和团支的话,就把办这个活动的好处,意义进行说明基本上都可以获得认同和支持。

相关主题